高职院校“双导师制”内涵是:在学生的整个学业学习期间,给每一位学生配备两位导师,一位是校内导师,另一位是企业导师。......
2023-10-08
一、导师班的形成
学校需要探索一条改革创新的新途径,教师需要一个专业发展的新平台,学生需要一个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能够获得指导的环境,这三个方面的办学困惑使得学校有必要探索一条发展的新途径。
这三方面的办学困惑集中到一点,就是如何采取措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现有班级建制的教育制度下,通常负责对学生的生活进行指导的只有班主任,面对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班主任的作用通常难以发挥得很好。在学校当时的教育情况下,在学习方面,教师提供的多为针对各学科学习方面的指导,而很少提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通用的学习能力的指导。
(一)“学习优势”理念
尽管“学习优势”这个术语是近些年在教育心理学兴起的一个新名词,但是它已经被誉为“现代教育学的真正基础”。学习优势是一个人在学习吸收新的或难的知识的时候,所采用的最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接收”和“处理”方式。学习优势与学习方法存在本质的区别。学习优势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行为和心理。它不会随着学习情景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学习优势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强调不同的学习者有自己最擅长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学习优势的应用研究发现,如果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优势并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扬长避短,就能够成为一个高效率的学习者。而教师如果能够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优势差异进行个别化教育,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
(二)实践依据
自导师制引入中国以来,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宝贵经验。这些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都是其他学校在建设导师制的过程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实践依据。
二、导师班的特色
导师班作为导师制的实验阶段,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问题意识作为其任务,旨在落实“四环节十六字”,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时间上,在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语数英部分课程教学时间,以及课余时间来推行导师制的措施。内容和形式上,有个别导学和团队导学两种形式,个别导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和方法等进行导学,团队导学主要是针对语数英学科进行讨论式、研究式地指导。
除了在时间和内容上有一定的规定外,导师班还建立了一系列的运行导师班的制度及规章。其中包括导师和学员的选拔和流动制度,导师关系确定制度,导教组织保障、资源和技术保障、经费保障制度等。这一系列制度和规章都为导师班的顺利运作提供了保障。虽然导师班拥有一套不同于普通班的运行机制,但这远远不是导师班的特色所在。导师班的特色在于其小班化的教学方式,导师带教的指导方式,以及谈话点拨的授课方式。
(一)以小班教学来支撑个性指导
小班化教学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现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也开始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它对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优化教育资源都有着很大的突破作用。小班化教学的特征是其教学是面向各个独特的个体的,而不是将全班学生进行抽象化的整齐划一的整体。小班化教学中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评价都是围绕着学生个体的发展而展开的。首先,小班化教学的时间和内容会得到重组;其次,参与小班化教学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会变得更加畅达,而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密切;再者,小班化教学的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也会因此而更加人性化、个性化。
小班教学是导师班的一大特色,也是个性指导得以进行的前提基础之一,为由统一的教学到个性化指导的转变提供了可能。在导师班的推行过程中,我们将每届导师班的学生数控制在20个左右。班级学生人数的减少,使得教师可直接面对几个学生,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指导也就成为现实。
(二)以导师带教来全面了解学生
导师制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旨归。在导师班组建的同时,还可以组建由教师和学校领导组成的导师团队,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选择健康自信、乐观阳光、善于合作、敬业奉献的老师,一个老师带2~3名学生,采用个别导教、团队导教的导教方式。导师带教是导师班的另一大特点。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之上,作为带教导师,导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还给予学生生活上尤其是心理状态的关注,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况,个性品质,心理健康等。
导师带教使得小班化教学的个性化指导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学生,作为一个综合的个体,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都不是单一的原因造成的,很多时候都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教师如果想对学生进行教育,就必须全面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了解他们的亲子生活,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等等。而导师带教,一个导师面对2~3个学生,使得导师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进而及时地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以谈话点拨来改进授课方式(www.chuimin.cn)
班级建制下的班级中,由于人数多,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教学以讲授的方式为主。在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们获取知识和技能只能通过教师单方面的讲解,而很难通过与教师的沟通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技能的掌握。另外,教师对学生掌握情况的确定也是以班级大多数人的反映为依据,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理解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则会继续下一个教学任务,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确保总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上。
在导师班,鉴于班级建制的缺陷,教师的授课方式中除了常见的讲授式,还注重授课过程中的谈话和点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精力不是放在传授知识和技能上,主要集中在指导和激励让学生自主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谈话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上课期间的表现,并因此给予针对性的帮助。而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则更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点拨不是将正确的答案交给学生,而是将学生放置在了一个适合他们的发展区内,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地进行思考,自主地解决问题。
三、导师班的反思
(一)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不显著
导师班主要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为主要目的的,因此配备的导师基本上是学科方面的老师,以此帮助学生在学科学习上有所发展。但是我们的导师班,不是提高班或实验班,我们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旨在通过对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导师班实施的过程中,导师团队在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探讨、不断完善。
(二)课堂教学之外有意外收获
1.学生发展方面
导师班与普通班级的不同在于,导师班中导师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个体,可以更多地与学生交流并了解学生,导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导教。在导教活动中,由于学生的主体性更强,团队之间的交流更多,因此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机会学习或者展现他学习之外的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的领域如表达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导师班生活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收获的同时,更多的还是能力上的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探讨的应该是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的各个方面割裂开来加以分析。基于此,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们的发展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相应地,教学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导师班通过小班教学、导师带教、谈话点拨等方式,不但使教师冲出了课堂教学的束缚,了解到了完整的学生,更是促进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
2.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
从教师到导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给教师们带来的挑战却是巨大的。“导”什么,如何“导”,如何才能“导”得学生有兴趣且有收获,这些问题都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和模板。因此,都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所导学生的特点进行探索和思考。导学不同于学科教学,导学是在活动与对话中进行的,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的,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学科功底,足够的个人魅力和足够的教育智慧。这需要老师储备足够的教育资源,不断提升修养,具备积极的情绪、乐观的心态、沟通的技巧,具备较强的洞察力,懂得把握节奏和选择时机,还要博学一点,懂得一点文学的、艺术的、史学的、哲学的、经济学的、社会学的,运动方面的知识,甚至流行的东西等。在三年的探索和思考中,教师积极应对导师班所带来的新问题,从观念到行为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要求,而学校也为教师的成长创造了新的环境,促进教师教育行为的优化,因此,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上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导师班里的教师,首先是作为一个学科教师的身份出现的,所以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给予学生学科学习方面的指导,即导学;其次他们还是以一个学生个人导师的身份出现的,所以他们还承担着了解学生除学习之外的方方面面的职责,即带教。因此,在导师班实验的过程中,以案例中宋老师为代表的导师们在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自我钻研和学习,使各自的专业化水平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3.师生关系方面
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师生感情。由于导师跟学生之间交流加深,学生尊敬导师,更把导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作为导师,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辅导者、思想上的引导者,还是生活上的指导者和心理上的疏导者,因此导师对学生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不管是在教学还是在平时的活动中,更能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的进步,以一种宽容的眼光对待学生的不足之处。
教师想要让学生说出知心话,就必须先做学生的知心人。教师只有取得学生的信任之后,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并进而更好地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导教活动的开展,恰恰为教师们了解学生,取得学生的信任,与学生之间建立朋友关系提供了平台。师生关系也在导师班这样融洽的氛围中变得更加和谐。
有关高职教育导师制实践与创新的文章
“导师制能够解决目前高职中普遍存在的师生分离问题,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的提升。由于教师担任学生导师的工作任务也将是教师任务考核的内容之一,因此教师担任导师不会因工作任务大而影响对学生指导的质量。辅导员的工作十分繁杂,他们不但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完成院系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事务。......
2023-10-08
此时研究主要对导师制的内涵、制度、类型、演变、实施、案例、监督与评价等内容进行科学的界定与分析,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导师制研究成果样本文献的系统的统一检索,总计得到相关的关键词118个共7326频次,为保证研究的精密度,以下筛选频次前20位的热点关键词进行分析。......
2023-10-08
知识经济是以这四类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其发展趋势显示四大特征:其一,开放化。职业的科技含量加大,使许多职业劳动呈智力化趋势。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形势需要,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开展创新教育,高职则要大力开展创业教育。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教育创新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的结果,与创造教育、素质教育、创业教育是四个相关而不相同、相异而不相斥的概念。......
2023-09-24
导师制产生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其对导师的选聘、资格和职责做了明确规定,成为牛津大学实行导师制的指导性文件。导师制在牛津大学获得了成功,被誉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二)中国的导师制1.中国导师制的发展过程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导师制是与学分制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导师制研究起步较晚。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使高职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
2023-10-08
这种模式是高职院校导师制的最佳模式。而高职院校的师生比现状无疑给导师制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必须体现出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
2023-10-08
学生随年龄而动、随社会而动、随环境而动,但主要还是随“导师”作用而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更多表现为“心育”,改变自己的心态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新时期我校“导师”的重要职责。“导师”要尊重、鼓励、欣赏学生的各种积极情感,以自身的激情来唤起学生的激情。(三)由“限制型”走向“发展型”“导师制”管理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发展,要善于拓展学生的潜能。......
2023-10-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