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职导师制:实践与创新取得成果

高职导师制:实践与创新取得成果

【摘要】:导师制个人带教的目的是让导师全方位地关心这些学生的成长,多方面地指导这些学生,使他们个性和特长进一步发展,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

导师制以探索高职学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为高职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更适合的资源和平台,促进学生通用知识和通用能力的提升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同时希望通过学生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探索出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学校希望通过导师制的全面实施,能够建立有重点、分类别、面向全体学生的导师制教学模式;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发展求异和创新思维,学会质疑和讨论,培养主动学习和问题探究的意识,在合作学习中发展个性特长;能够关注学生的情感、方法、习惯与心理等,落实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促进学生的通用知识和通用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能够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高职毕业生,能够有更多的学生进入全国重点高校深造。

在上述工作思想的指导下和工作目标的引导下,学校对全面推行的导师制的基本框架,导学任务、时间、内容与形式安排,导师与学员,导教保障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而又行之有效的安排。

一、双向选择建立导教关系

学生与教师之间导教关系是建立在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的基础之上的,并经所在年级导师制全体教师会议讨论后确定。全面实施的导师制是“两条腿走路”,即导师班和普通班同时实施,二者之间既有交叉也有平行。

(一)导师制的基本框架

1.根据学生特点,学生以自愿原则申请导师制,结合导师的选择确立导教关系,教师承担导师制导教工作是我校教师的基本职责。

2.导师制分A、B两组,每组都应该落实导师制的工作目标,同时关注组别特点。A组为综合导教组(即原来的导师班组),全面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通用知识和通用能力。B组为个性发展组(即普通班组),根据学生情况,有重点地分别关注学习方法、学习心理、学习习惯、人文素养,通过兴趣特长、科技创新、通用能力、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导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A组学生人数不超过22人,B组学员人数不限,两组之间实行定期流动制;A组导师以同年级任课教师为主,B组导师在全校范围内确定;每位导师带教同一年级学生不超过8人。

(二)导学关系的确定程序

1.导师自愿,撰写自我介绍,表达特长、爱好,导教方式内容等;学校安排导师采用不同形式向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发展方向,填报志愿,进行选择。

2.导师每年级带教学生数不超过5名,三个年级带教学生总数不超过15名。导师在不超过限额时应接受学生申请,在已达到最高限额时可在申请的学生中自主选择;学生在志愿中可以选择3个导师,并依据喜爱程度前后排序,如3个志愿都未被选中,可在未满额的导师中再次选择,直到确定导学关系。

3.导学关系的变更:学生三年中有一次自主申请变更导学关系的机会。只能在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和高二第一学期结束时以书面形式申请变更,申请书需陈述变更理由。因导师调动岗位或其他原因被终止导教资格的,其学生可以在未满额的导师中重新选择。

二、定期交流加强导教关系

根据导师制全面实施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导师需要与学生之间进行定期的沟通和交流,以此加强二者之间的导教关系。综合导教组和个性发展组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了阶段式的任务、内容和形式的安排。综合导教组和个性发展组的导教任务都是相同,但是在时间和内容,以及导教形式的安排上仍存在一定的差别。综合导教组相比个性发展组,其导教时间除了学校规定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每周五下午的导教课时间和其他课余时间外,还包括学校课程教学时间和拓展、研究型课程时间;在导教形式上,除了个别导教和联合导教之外,还包括导师班的导师团进行的团队导学。

三、管理保障夯实导教过程

导教过程需要一定的组织、资源、制度等的保障才能进行下去,为此,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以此确保导教的顺利进行。

(一)组织保障

1.建立学校A组导师团和年级导师小组

学校建立A组导师团,人数8-10人,负责导师制A组学生的导学活动,全面管理指导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学业等综合发展。A组导师团对校长室、年级负责,A组导师团负责人,全面负责A组导教活动有效开展,负责与年级组或各教研组的关系协调。各年级建立除A组导师外的B组导师小组,在年级核心组的领导下开展导教活动。

2.导教会诊

导师团,每两周集中交流活动一次,分析每位学生近期发展情况,并制订下阶段发展措施,研究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困难及其解决办法。B组导师小组与年级班主任每两周集中交流活动一次,分析、交流每位学生近期发展情况,并制订下阶段发展措施。

(二)资源和技术保障

1.学校提供导教活动所需要的教室和设备。导师可以向教导处提出其他教学资源的使用申请,由教导处和总务处协调解决;个别导教活动由导师自行安排。

2.导师根据需要为学生印发学习资料等可向教导处提出申请。

3.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开发和使用网络记录平台,用于导师全程全面记录导教过程,学员的思想、行为、心理、学业等各种情况和学生成长过程。

(三)制度保障

1.导教记录制

A组导师和学生在学校网络的导教平台上全程记录导教活动,B组导师和学生在导教记录本上全程记录导教活动。

2.导教计划审核制(www.chuimin.cn)

导师每学期制定导教计划,由学校审核导教计划的可行性、可操作性。

3.学生考核评价制

导师和学校全面考核评价学生导教活动的参与情况、发展情况。

4.导师考核评价制

学校对导师导教活动的投入情况、指导情况和导教成绩进行全面考核评价。

四、导师制的特色

(一)用导教走进学生生活

俗话说,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但事实上应该是“育人教书”,因为“育人”比“教书”更重要,也更困难。我校推行的导师制,给我们提供了更好的机会来“育人”。“导师制”是针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班主任制的缺陷和中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而制定的,旨在让所有任课教师都参与管理和指导学生,并促成师生、师师、生生、家校之间的积极互动合作,形成全员合作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导师,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辅导者、思想上的引导者,还是生活上的指导者和心理上的疏导者,这真正体现了教师的职责,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导师制个人带教的目的是让导师全方位地关心这些学生的成长,多方面地指导这些学生,使他们个性和特长进一步发展,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也不是一天工夫就完成的,导师要想“导”,首当其冲就要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常情况下,我们了解学生大都局限于其学习生活,以为这就是学生生活的全部。殊不知,学生作为一个个体,还有其独特的情感世界以及各不相同的家庭环境。因此只有了解了包括学校学习生活、家庭亲子生活和个人情感生活在内的学生生活,并走进学生的这个生活,我们才能算是全面了解了学生的生活。

1.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经历,不同的学习动机,不同的学习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能力和表现。有的学生一直都是学优生,而有的学生则是学困生;有的学生学习是为了听父母的话,而有的学生学习是为了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有的学生会进行课前预习,而有的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在课后复习上;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强,而有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弱……因此,作为一名导师,我们要从学习的各方面去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些不同,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导教策略和导教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尽相同,因此导师了解每个学生的方法也要“因生而异”。在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之后,作为导师,更重要的还是针对学生的不同提供相应的指导,从而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习上都得到提升。

导师走进学生学习生活,促使学生学习状态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那么导师如何做,才算是真正走进了学生学习生活呢?

第一,全面了解,寻找学习状况背后的原因。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身为教师的导师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要寻找其背后的原因,则需要导师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第二,对症下药,采取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了解到了学生学习问题的原因之后,就应该有针对地解决问题,学习动机不强,则想办法激发其内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不对,则想办法优化其学习方法……

第三,坚持不懈,用自己的耐心来走进学生的心灵。由于导师对学生的辅导是一对一的形式,一般情况下,导师的辅导短时间内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然而,长时间下来,学生可能又会退回到原地。叶圣陶说:耐心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因此,导师还应具有耐心,以此使自己的辅导对学生产生更加长久的影响。

在导教的过程中,导师要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就要始终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在学生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帮着商量解决的办法,和他们一起分析,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思维特点,引导他们自己提出解决的办法。只有学生自己掌握了学习方法并将学习方法在各学科学习间进行迁移,其学习效果才会达到更佳的状态。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如下:

第一,细心询问,掌握实情。学校中的学生有些是一直处于优秀水平的,而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可能会表现出暂时的不理想。优秀的学生当然是每位老师都很喜欢的,然而面对暂时表现不理想的学生,作为导师,我们也要尊重他们,做他们的倾听者,细心询问以了解学生的心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并以此了解到这些学生的学习状态的真实情况及其背后的原因。

第二,学法指导,授之以渔。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刻苦,而是苦于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根本不懂得如何才能将自己的勤奋落到实处,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死读书”。比如有的同学很勤奋,但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没有概念,对如何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则一无所知。只知道从早到晚闷着头学,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作为导师。除了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外,还需要对其进行宏观层面上的学法指导,并促进学生将所学学法运用到各学科的学习中。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走进学生的亲子生活

学生,作为一个个体,除了在学校接受系统的、有计划的学校教育之外,他们同样接受着来自家庭的无计划、随意的家庭教育。基于此,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该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这样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才能更加有效、持久。因此,作为导师,我们除了关注学生在校的点点滴滴之外,还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走进学生的亲子生活,重视家庭亲子生活对于一个学生成长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走进学生的亲子生活,与他们的家庭成长背景进行零距离接触,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的情况以及学生的个人思想动态,让学校教育延续到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同时也能保持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学生进入学校之前,其最先接受的是来自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因此,学生在学校的种种表现跟他所处的家庭生活环境以及家庭教育背景是密切相关的。然而,家庭和学校虽然承担着共同的教育子女(学生)的目标,但二者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途径以及教育过程都有很大的差别。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教师不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不清楚孩子在校的表现,这样教育就会产生片面性。因此,作为导师,我们就应该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只有这样学校和家庭才会形成一股合力,教育才会有一致性和连贯性。那么,导师如何走进学生的亲子生活,就成为我们每个导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第一,变单一身份为双重身份。学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由课堂教学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人为的授受关系。而导师,除了应该具有这一人为的授受关系之外,还应该与学生建立以人的自然为基础的朋友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单一身份到双重身份的转变。作为学科教师,我们一般关注的只是学生的学科成绩以及学业表现,很少会与学生交流其生活上的状态或问题。学科教师这一单一的身份,必将带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疏远,甚至学校一放学或学期一结束,二者之间甚至会出现形同路人的情形,如此教师想要走进学生的亲子生活实属困难。而导师与学生之间朋友关系的建立,则可以使二者在课堂教学之余,在授受关系结束之后,仍然可以保持沟通和交流。有了朋友般的交往,导师走进学生的亲子生活便有了前提性的保障。

第二,从口头的说教到情境的创设。针对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老师,我们通常采取的措施就是个别谈话,或是将其作为例子对全班进行教育,这些口头上的说教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但其促进学生真正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改正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有时甚至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反而跟老师对着干。基于此,我们提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更加注重情境的创设,以此让学生在情境中切身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学习到改正的途径和方法。案例中,老师针对学生不满足学校的伙食以及不理解自己妈妈的辛劳的问题,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饭菜的情境,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3.走进学生的情感生活

高职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期,他们有交往的需求,也有倾诉的需要,特别是身为独生子女的他们,更是心灵孤单。又加上生活条件的改善,学生的身体发育都提前了,所以,感情的需求和感情发展,成为高职阶段不能避免的生活组成部分。走进学生,一定也不可避免碰触他们的感情世界,而恰当地处理,又是一门艺术

学生的学习是由多方面影响的,智力因素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且是无法改变的一个因素。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性格、情感(情绪)、意志等都对学习起到或大或小的影响,在高职阶段,学生处于从懵懂走向理智的过程中,许多时候学生并不能冷静理智地分析所发生的事情,情绪的波动对学习起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导师制在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引导上弥补了班级制的不足。导师制下的导师团队由于双向选择,性格、志趣、价值取向趋同,所以导师更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导师说的话,提的建议,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而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情绪,对他学习和生活是最大的帮助。该案例也证明走进学生的情感生活,引导学生积极情绪是可以促进学生不仅在学习上,也在其他方面如为人处世上都有巨大进步,而最后学习的进步反过来也促成其信心倍增,促成其更积极的情绪培养,是一个良性循环。

(二)用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发展。在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利用在导师制下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契机,引导教师在对自己组织的导教等活动进行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以此促进教师个人层面的教学研究。教师的教学研究指教师根据教学实践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目前,学校的大多数教师都是实践型教师,而只有一小部分算得上是研究型教师。实践型教师大多以教材为是,对于教学内容他们较少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较为擅长解决问题,而在发现问题方面较为欠缺,且对问题原因的理解也较为肤浅和表面……而要促进教师由实践者转变为研究型教师,就需要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拥有自己的教育想法和观点,并且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并适当地解决问题。在全面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学校积极鼓励教师自己开发课题,并进行研究,以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