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职教育导师制:实践与创新

高职教育导师制:实践与创新

【摘要】:“导师制能够解决目前高职中普遍存在的师生分离问题,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的提升。由于教师担任学生导师的工作任务也将是教师任务考核的内容之一,因此教师担任导师不会因工作任务大而影响对学生指导的质量。辅导员的工作十分繁杂,他们不但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完成院系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事务。

一、导师制的必然性

其一,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从这方面展开讨论的学者认为,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特征。有学者通过回顾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发现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底线越来越低,生源素质日益下滑,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求学积极性低等情况越来越严重。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学者认为,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高职教育的预期目标,仅依靠学生自身是难以达到的。“导师制能够解决目前高职中普遍存在的师生分离问题,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的提升。

其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学者们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许多人会面临复杂的心里问题,如失落、焦虑、茫然等问题。为了使学生在心理上能够适应高职生活,往往需要导师进行入学教育,包括心理教育。而在开展高职的教学活动时,也有学者发现,很多高职学生在高职阶段的学习基础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高职阶段的学习十分吃力。“导师通过个别辅导和因材施教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专业课老师教学工作上的不足,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逐步取得进步”。

实施高职导师制不但是适应高职院校特点和学生特点的需要,也是变革传统管理方式的需要。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中,教师对于高职学生的管理多以“管”为主,学生“服从”为主,然而随着时代信息多元化,学生个性化特点的不断突出,传统且陈旧的教育管理方法已很难适应现实的管理需求。以往的教育管理通过“管”,达到“服从”的效果,实质上也只是表象,表现之下暗藏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高职导师制,是以“导”代替“管”,在“导”之中实现“管”的成效,学生不再被动承受老师的管理,学生可以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关心,学生通过一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得到潜移默化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积极主动进行自我管理。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除了上述学者提到的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要和高职学生特点外,还需要考虑到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即高职院校中教师这一方的特点。高职院校中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也是对学生心理发展影响较大的人。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工作任务较重,教师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即便是教师能够抽出一些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但是这种随意性的、零星的指导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并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事实上,高职院校推行的导师制在很大程度上为高职教师找寻到了一个与学生科学对话的途径。由于教师担任学生导师的工作任务也将是教师任务考核的内容之一,因此教师担任导师不会因工作任务大而影响对学生指导的质量。

二、导师制必要性

(一)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1.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要求“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大部分学生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才选择就读高职院校,这种由高考失利产生的心理阴影,使得很多学生在心理上存有严重的自卑感,这种消极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入学后未来的专业学习;加之不少高职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很难进行自我管理;还有很多同学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即使是想通过不懈努力提高学习水平,但又由于力不从心,得不到老师的及时指导,最终又开始消极待事,失去学习信心。

学院根据高职学生在知识基础、能力、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性,开始实行班导师制,班导师是根据高职学生特点而推行的教育方法,是新时代对于“因材施教”教育理论的又一探索。(www.chuimin.cn)

2.学分制下学生要求“自由学习”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它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真正的老师所做的,仅仅是让学生‘学’”。这里的“学”是指学生通过真正的自由来学习。罗杰斯将“自由”定义为人的内部性因素,相反不是指“由多少种选择的事物或出路”类似的外部因素。这种自由是源于人个体内部的存在和主观上的自由。

学生们由于在知识基础、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很难单靠自身的力量实现真正的自由学习。高职院校中班导师通过逐步引导,帮助学生尽快开始体验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开始学会通过自己的选择引领自己,开始通过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自主选择来履行自己的人生规划。整个学习过程,实质上也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和主体性开发的过程,学生依靠自我的内部动力,逐步发展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能够进行“自由选择”的个体。

(二)促进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服务相融合

在高职教育实践中,辅导员和班主任由于工作机制的原因,各自关注的问题有所不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服务的融合。首先,就辅导员而言。辅导员的工作十分繁杂,他们不但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完成院系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事务。这样在班级管理方面,辅导员无法实现对学生班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效化的目标。对于学生不能投入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这同样会导致辅导员难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无法实现对学生的人性化和差异性教育。长此以往,学生得不到有效指导、学校不了解学生动态,学生管理和学校教育出现无法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培养学生的割裂局面;其次,就班主任而言。在以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服务的工作中,班主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学分制在高职院校的广泛推行,传统班主任制下整齐划一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展的需求。进入高职后,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发展,情感体验不断深化,他们开始积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务,并且渴望完善和彰显自我,融入社会。而班主任由于管理模式单一僵化,无法深入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这种弊端极易造成学生们内心的困惑、焦虑和无奈。与此同时,学生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就业压力,对于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而班主任由于工作经验、学术水平、管理模式等多方面的局限,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适应教师专业发展之需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一个教师或者一个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发展。理论方面要求教师掌握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和一般文化等原理类知识;实践方面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恰当地使用所掌握的知识。

当时,学校的教师队伍步入了年轻化的阶段: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超过三分之二,其中30~40岁的教师和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分别占40%和25%。教师队伍是学校变革与创新的基础与源泉,而年轻化的教师队伍是使学校充满活力的最能动和活跃的因素。年轻化的教师队伍一方面意味着教师们具有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更为专业的教学素养,以及更愿意在一种富有实践价值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开展教育的探索性实验与研究,也就是说他们的理论知识更为扎实,也较为有研究的意向。但另一方面,他们的教育行为和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教育经验有待进一步积累,换言之,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有待于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进行锻炼和提升。

针对教师队伍的实际,学校迫切需要摸索一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以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