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救亡活动-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救亡活动-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摘要】:一九三一年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消息传来,北洋大学同学非常激忿,十月间全校同学成立抗日救国会,决定即日赴南京请愿。一九三四年北洋大学师生发动抗日爱国运动为李书田所阻,激忿之余,全体教师向李提出质问。一九三五年北洋大学同学不顾校当局的阻挠,继续联系各地学生,呼吁抗日救国。结果是平津各校遵奉南京禁止学生运动的命令,从各方面加紧破坏学生运动,逮捕进步学生。

一九三一年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消息传来,北洋大学同学非常激忿,十月间全校同学成立抗日救国会,决定即日赴南京请愿。此乃当时华北学生中的第一个抗日组织。请愿团共分四大队,王春霖任总队长。十一月七日,同学们列队到北站交涉火车并以卧轨作要求,车站负责人为这些青年所感动,不顾局令,径行开出专车,送同学们南下。

那时北洋大学已有国民党天津市第二区党部分部,在同学中安置了特务分子。车在途中因同学们仓卒启程,一切都没准备,途间未能维持良好的秩序,特务们借此机会提倡组织自治会,由此篡夺了领导权,暗中进行破坏,以致此番跋涉无结果而回,只有少数同学继续南行。

随北洋之后,平、沪各院校学生相继涌至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发言人王正廷空言搪塞,激怒学生挨了打,结果演出南京珍珠桥屠杀学生的惨案。出事后,反动分子在北洋宣称:在此次惨案中,北洋大学同学幸而中途撤回,得未遭杀害,以此表功。

一九三二年李书田凭陈立夫之力取得北洋工学院院长位置。此后北洋大学的特务学生日多,同学们日益嗅到反动政权散发的毒气,一些政治上的欺骗手法已不足以遏止同学的爱国思想,威胁利诱也逐渐归于无效;过去所惯用的加紧课程的手段,更不能用以消灭学生的爱国心。

一九三二年上海学生大请愿,北洋大学同学不顾李书田的阻拦,举出代表前往参加,行至苏州为顾祝同之八十八师所阻。(www.chuimin.cn)

一九三四年北洋大学师生发动抗日爱国运动为李书田所阻,激忿之余,全体教师向李提出质问。教务长王现庐为此绝食二星期以示抗议,同学们受此感动,开会研究再赴南京请愿。时有朝鲜籍教授全仲华当众述说朝鲜亡国之痛,指出中华民族必须抗日,方有前途。他一面述叙,一面流泪,后来语不成声,竟而大哭。同学们受了深刻的感动,决心打破校方不准学生过问政治的枷锁,再行南去请愿。同学们认为推举代表人少势孤不如全体同学结成大队集体前往。同学们步行至北站后,几经交涉,路局才允许登车。到南京后,和当地军警又僵持起来。经南京北洋校友分会代向南京地方交涉,才得以在中山大学礼堂借地住宿。此次请愿因人数较多,秩序整齐,且有身居要津之北洋老校友多人奔走于其间,南京政府对同学始未采取野蛮手段,但对同学们的要求并不作肯定的答复。校友陈立夫、王正廷、曾养甫等出面斡旋,虚伪允诺,表示要影响政府,达到同学的目的。经过长时间的劝说后,同学们遂结队回津。回校后等待好久,南京并无抗日之具体表现,同学们才知道受了骗,准备再度请愿。

一九三五年北洋大学同学不顾校当局的阻挠,继续联系各地学生,呼吁抗日救国。同年冬北洋同学结合天津各校学生与北平各院校学生向南京政权要求言论和集会自由,并进一步要求结束训政,改组政府。此为北洋同学和国民党反动政权正面冲突的第一回合。结果是平津各校遵奉南京禁止学生运动的命令,从各方面加紧破坏学生运动,逮捕进步学生。北洋同学在强大压力之下,怒不可遏,于次年迸发一次大的驱逐李书田风潮。

在李书田当院长的时期内,北洋大学扩充了科系班次,完成工程学馆,与有关机构合办全国矿冶地质联合展览会,还募建了图书馆及其他一些房舍,在规模上有一定的发展。

北洋大学一九三五年增设工科研究所,程度同于国外大学之研究院,招收各大学工科毕业生入研究所。研究所分冶金工程、采矿工程、应用地质三系,研究二年后,论文通过授予硕士学位。研究所人员仅有一班,于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前夕完成论文,随着北洋大学西迁,研究所未再续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