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留学专科能力高级工业人才大学法科师资

留学专科能力高级工业人才大学法科师资

【摘要】:资送毕业生出国留学,是北洋创办计划中的重要部分。光绪二十七年改为资送有学习专科能力的学生赴日,而所学又为法政、师范、军事各科,仍然解决不了当时急需的高级工业人才。一九〇七年北洋大学第一批赴美学生出洋后,丁家立于翌年即辞去留美学堂监督职务。一九一四年为了造就大学法科师资,又送出第四批学生李成章、李静波二人赴日,为北洋资送学生之尾声。留日学生的待遇略如留美的办法。综计北洋大学资送出国学生前后共四批。

资送毕业生出国留学,是北洋创办计划中的重要部分。我国自同治十年(1871)起,连续送出几批在国内没读过多少书的十几岁学童赴美。他们回国后多数变成大小洋务官僚和买办,没有带回多少科技知识。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为资送有学习专科能力的学生赴日,而所学又为法政、师范、军事各科,仍然解决不了当时急需的高级工业人才。北洋筹备时,丁家立便钻此空隙,规定北洋毕业生既已具有高深科研之能力,毕业后即由丁家立带领出国深造,并添设了“留美学生监督”一职,由他兼任。

这一计划于一九〇六年开始实现。当时在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各科高级人才需要迫切,因此复校后第一班学生未待其毕业,即全班送出,计有刘瑞恒、蔡远泽、赵天麟、钟世铭、马泰钧、朱庭祺、刘竹君、秦汾、黄振声、黄振华等三十四人,其中除三人赴法外,余皆赴美。次年又有第二班马寅初、冯熙运等十二人,也未毕业就送往美国,另一人赴德。

当时由于外国侵略者几次入侵,同时英国在南非的矿主和在南洋的庄园主由津招去华工多数未返,社会上对出洋问题,一般存在着相当的顾虑,不少人不愿送子弟出洋,因此北洋送出的学生有的是由单独考选而来。同时二等学堂学生中有些人家境富裕,乐于随同出国,校方也同意他们的请求,作为私费学生一同送出。这一小部分学生如黄振华等都是家属备好用费,交丁家立以监护人身份,照顾他们前往。私费生中有些人在国内功课准备未足,勉强前往,到美国后跟不上班,浪费了时间和金钱。丁家立当时只图多带学生赴美,藉以炫耀他在中国活动的成绩,其他皆非所计。

留美学堂监督的任务,原为学生到美后负责分别送入各有关美国学校读书。这些学校,从北洋大学的立场来看,就是北洋的留美学堂,对留学生给予他们比在学校更高的公费待遇。为了监督他们的学习和照顾他们的生活,学校才特设了一个监督。

北洋大学资送出洋的学生,一切全是公费,包括路费、学费、文具费、试验费、衣装费以及膳食、住宿、医药等,每月还有比在校时更多的零用钱。这些事务的处理都是监督的责任。监督更须给学生们按所学之科系和进度,介绍相当的大学或研究院,掌握他们学习,按时发放各项用费。(www.chuimin.cn)

一九〇七年北洋大学第一批赴美学生出洋后,丁家立于翌年即辞去留美学堂监督职务。此后因经费困难,决定将资送学生出洋办法停止,一九一一年毕业之法科学生即改为给以出身、官职,用作鼓励。一九〇八年、一九一四年虽又送出两批少数学生,但都是特殊情况。

一九〇七年保高毕业的一批学生升入北洋,为师范第二班。一九〇八年师范第二班学生修业一年毕业后,北洋大学为造就中等师范师资,决定在他们中间选出七人,特别资送留美,但在启行前忽然发生变化。当这七个学生准备出洋之时,提学使署日本顾问渡边龙胜向当事者建议,为了清王朝的巩固,似应将学生送往君主国家日本,择一清静而少与政治接触的地方,研究学术,最为相宜。他的动听言词得到当事者的采纳。这一批学生中的齐国操、李建勋、冯慈艇、刘廷俊等人遂赶学日文,改赴日本。此为北洋资送出国学生之第三批。

一九一四年为了造就大学法科师资,又送出第四批学生李成章、李静波二人赴日,为北洋资送学生之尾声。留日学生的待遇略如留美的办法。留日学生援日本“特待生”的成规,供应甚优。

综计北洋大学资送出国学生前后共四批。第一、二两批四十八人,内赴美者四十四人,赴法者三人,赴德者一人;第三、四两批共九人,内赴日者六人,赴比者二人,赴英者一人。在此以后学生出国留学,北洋只给予证明,不再有任何经济上的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