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北洋大学创立时的背景及其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影响

北洋大学创立时的背景及其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影响

【摘要】:一八八五年后并控制了海军事务衙门,购买军舰,成立北洋海军。所有这一切在技术和原料方面都依赖外国,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他们所掌握的北洋海军在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北洋大学就是适应这一需要在天津原博文书院旧址成立的。博文书院是早在一八八六年由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和津海关道周馥商妥成立的。抗日战争胜利后,于一九四六年一月,经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准予恢复北洋大学。

鸦片战争以后,以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清朝贵族、官僚等,依靠英、美、法各国的援助,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以“自强”和“求富”为标榜,兴起“洋务运动”(或称“同光新政”)。初期开办了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和各省机器局等近代军事工业;从七十年代起又采取官督商办方式开办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企业。一八八五年后并控制了海军事务衙门,购买军舰,成立北洋海军。所有这一切在技术和原料方面都依赖外国,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他们所掌握的北洋海军在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它的失败宣告了洋务派标榜“自强求富”的幻灭。

在“同光新政”时期,清政府早于一八六二年在北京开办了同文馆,这是在外国传教士把持下为洋务派培训人才的学校。在以后的十余年中,陆续办起上海广州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广东水师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这些“洋学堂”的课程多是语文翻译和技艺传习,其中规模最大的同文馆所授的也只限于理化、数学等类的基础课和法科的总则,都不是兼重理论与实践、能够培养造就高级专业人才的学校。

至于外国人所办的学校,在甲午战争之前,已陆续在澳门、上海、武昌、苏州、南京、通州等地开办了约有十所。但这些学校的课程内容受宗教义理的拘束,对高深的科学研究贡献甚微,谈不到培养完备的工业人才。

在这样情况下,统治阶级眼见旧封建的社会基础已发生动摇,为了富国强兵以维持摇摇欲坠的封建政权,便把希望寄托在培养自己的高级工业人才。北洋大学就是适应这一需要在天津原博文书院旧址成立的。

博文书院是早在一八八六年由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Gastav Detring)和津海关道周馥商妥成立的。德璀琳在外侨和洋务官僚中捐得一笔款项,扬言要替中国办一所介绍西学的学校,于是在天津大营门外梁家园村建立起一片四合式的大楼和相连的楼房、平房作为校舍,拟定校名为博文书院中西学堂。[1]博文书院的经费来源,由那时掌握在德璀琳手中的海关收入中拨付。校舍建成后,周馥调任,此事遂中止,这片房舍也空闲下来。到一八九五年,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呈请北洋大臣王文韶转奏清廷,利用梁家园博文书院旧址建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此奏获准,于同年十月二日(阴历八月十四日)举行开学典礼。学堂内分设头等学堂及二等学堂,延聘美国人丁家立为总教习。这就是北洋大学之发轫。(www.chuimin.cn)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接收了原博文书院校舍,地点就在现在解放南路海河中学及毗连的解放南园,东临海河岸,北临墙子河畔(今胜利路),西界威尔逊路(今解放南路),南面房舍在清末曾为德华学堂占用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改为特一区公署,即今公安局河西分局。

北洋大学自一八九五年开办,至一九五二年天津大学成立,历时五十七年,可分为五个时期,即:(1)一八九五至一九一二年,是封建官僚管理时期;(2)一九一三至一九二七年,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3)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七年,是国民党统治时期;(4)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年,是抗日战争流亡时期;(5)一九四六至一九五二年,复校直至天津解放。

北洋大学之校名,初创时名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旋即改名为天津大学堂;一九〇二年迁至西沽武库后,改名为北洋大学堂;辛亥革命后又先后更名为北洋大学校及国立北洋大学。一九二八年因试行大学区制,改名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转年大学区制停止试行,又改称为国立北洋工学院。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西迁入陕,与北平大学及北平师范大学合组为西安临时大学,后改称西北联合大学,不久又改组为西北工学院。抗日战争胜利后,于一九四六年一月,经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准予恢复北洋大学。为了行文上的方便,本文中概称为北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