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浙大学生自治会组织慰劳国军活动,主席由各班各系推选

浙大学生自治会组织慰劳国军活动,主席由各班各系推选

【摘要】:学生自治会是学生的群众性组织,有一个主席,下设董事会,学生会干部是由各班各系推选的。浙大学生自治会组织了“慰劳国军”运动,每天清晨整队到遵义车站慰问部队。这次运动大约持续了一个星期,主持这次运动的是学生自治会主席(土木系)。团契活动的地点在何家巷口的学生服务处。学生服务处是基督教办的,但与浙大关系密切,好像是浙大的一个部门一样。

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追求发展、关心时政的群体,西迁期间在贵州读书的浙大学生,虽然物质生活非常贫乏、学习环境也非常艰苦,但是他们仍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业余生活还是非常丰富的。

学生自治会是学生的群众性组织,有一个主席,下设董事会,学生会干部是由各班各系推选的。

1944年冬季,国民党军队汤恩伯部队由河南开到贵州前线,路过遵义。浙大学生自治会组织了“慰劳国军”运动,每天清晨整队到遵义车站慰问部队。这次运动大约持续了一个星期,主持这次运动的是学生自治会主席(土木系)。

最使我有印象的是学生自治会主办的生活壁报(原名费巩壁报),同学们可以自由投稿(有一个投稿箱),壁报编辑部就把投稿者原稿贴出,壁报在餐厅(何家巷3号)大门旁,我们都是一面吃饭一面看壁报。同学可以自由地向壁报投稿发表生活、政治、教学问题的意见,壁报编辑部有替作者真实姓名保密之权,任何人不得查阅。生活壁报是全体同学都非常关心的园地。

电工学会,凡电机系的学生都参加,是一种学生组织,教师也参加,但干部都是学生(一般是高年级的学生),每学期开一次茶话会或迎新会,教师讲讲话,其他没有什么活动。

浙大有歌咏队、话剧队、京剧队,京剧队演出较多,话剧队也有几次演出,我记得1945年演出“万世师表”,歌咏队的负责人是沈思岩(音乐教师)。

基督教团契最为活跃,每星期做礼拜都出公告,所以大家都知道。团契活动的地点在何家巷口的学生服务处。

学生服务处是基督教办的,但与浙大关系密切,好像是浙大的一个部门一样。学生服务处有阅览室,任何人都可以进去看报纸杂志。有英国牧师,我看见有思安德(antong spun)住在学生服务处。还有学生工读部门,清寒学生可以申请工读,每个月有几块钱工读费。(www.chuimin.cn)

1946年春,在工学院(何家巷3号)的布告板上,每天公布一份战报,是用铅笔复写的,内容报道当时解放军和国民党军的战斗情况,听说是无线电实验室里的一个技术员每天从无线电收音机中收听记录的。

父亲在浙大读书期间,前两年是在湄潭的永兴,后三年是在遵义,“我从浙大电机系毕业的时候,抗战已经胜利,即要复员回到江南。1946年夏,由学校介绍到济南铁路修车厂工作(介绍信是工学院文书任旭圆开的),学校发路费,自贵州遵义复员到南京时济南已经被人民解放军包围,交通断绝,无法前去。我写信给王国松先生(那时的浙大电机系主任),1947年8月回到杭州浙大当助教。”

父亲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完成了他的大学学业,时隔70年当我踏上这块父亲度过了五年青春的土地,除了那些仅是地标的地名外,当年的校舍大都已荡然无存,唯有在湄潭通往永兴的路上尚留有一座已废弃的五孔石板古桥,研究浙大西迁历史的张宪忠先生介绍说,当年浙大的学生都走过这座桥。我驻足桥上,俯首沉思,仿佛看见了父亲年轻的身影。

马衡在永兴古桥

浙大电机系46届毕业照,前排教师右二起俞国顺、杨耀德、王国松、王懋鉴,后排右二马大强

在湄潭的浙大广场上,我找到了刻有父亲名字的纪念碑,真是百感交集,父亲还在那块养育过他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