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正[1]父亲徐道观,祖籍浙江绍兴,1916年,因家道中落,祖父举家迁往江西南昌,在曾祖父曾经为官的江西省衙谋得一小官吏职位,年薪约60大洋。1917年5月17日,父亲出生。入学浙大时的徐道观因突失顶梁大柱,父亲家中生活来源全然失去,当时仅靠典当家产度日。真可谓无心插柳,发榜之时,父亲竟被当时分数要求较高的机械系录取。......
2023-10-07
马 衡
2018年6月,我随“浙江大学西迁后代寻访团”来到贵州,先后造访了浙大西迁办学地湄潭、永兴和遵义,这是我父亲度过了近5年学习、生活的地方。
抗日战争时期,为避战乱,在竺可桢校长的领导下,浙江大学师生克服重重困难,一路辗转来到当时的后方办学,使浙大能够弦歌不辍、生生不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父亲马大强(1922年9月24日—1996年9月27日),安徽桐城人,浙江大学电机系教授。
桐城是个文化之乡,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就是以此地域而命名的。我家世代都是读书人,算是“书香门第”了。祖父青年时代留学日本,先后在宏文学校和早稻田大学学习,1905年左右祖父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加入了“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的前身),他毕业回国后就参加了辛亥革命,一直在广东、北京等地工作。(www.chuimin.cn)
马大强
“桐城是一个风气闭塞的小城,封建意识极度猖獗”,然而父亲说,正是因为祖父有新思想,他觉得孔孟之道没有多大的用处,所以没有将父亲进私塾读“四书五经”,而是把他送进县立小学,然后进入县立初中、安庆省立高中。
孙中山去世后,祖父因受蒋介石排挤回到家乡,辞去了“国会议员”和其他职位,专心当一名教员。1939年家乡桐城沦陷后,家中产业荡然无存,生活渐趋困难,唯有读书才是出路,因此父亲成了个出名的“死读书”。1941年父亲高中毕业成绩名列前茅,被安徽省报教育部保送进公立大学读书(公费生),现在想来也是祖父坚持让父亲读“新学”的结果吧。
父亲在遵义、湄潭读书期间是怎么生活的呢?我从来没有听他说过,幸好在父亲的书柜中偶然发现了一份“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宣队”要他“交代”解放前浙大情况的底稿,父亲留下的这些文字也算是为浙大西迁提供了一些参考史料,得以给我从一个角度了解了一些当时浙大学生的生活(本文我选择了其中部分文字),使我对参加这次遵湄寻访活动有了一些基本认识,同时也充满兴趣。
有关重走西迁路:浙江大学西迁后代纪念文集的文章
徐 正[1]父亲徐道观,祖籍浙江绍兴,1916年,因家道中落,祖父举家迁往江西南昌,在曾祖父曾经为官的江西省衙谋得一小官吏职位,年薪约60大洋。1917年5月17日,父亲出生。入学浙大时的徐道观因突失顶梁大柱,父亲家中生活来源全然失去,当时仅靠典当家产度日。真可谓无心插柳,发榜之时,父亲竟被当时分数要求较高的机械系录取。......
2023-10-07
为亲身感受浙大西迁办学的环境,寻找形成我父亲这种高尚品质的外在因素,2016年11月12日晚,我和我爱人、大舅夫妇回到了我的出生地湄潭,次日一早就到文庙参观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这样我认识了茶城中学校长李远洪,他是一位对浙大怀有深厚感情的湄潭人,当他听说要送浙大一位老校友去永兴,就开车过来了。......
2023-10-07
父亲在世时,我们聊过这段“车轮贴桥压浊浪,雨势汹汹跨乌江”的经历,他说记得是坐轮渡过的,但我清楚地记得是从桥上过的,为了这次行文准确,我上网查资料,又求助了湄潭文联主席浙大校史专家张宪忠先生,证实了1946年我们东归是从桥上过的。周西成主政期间修筑的川黔公路是桂黔滇进入重庆的唯一大动脉,交通运量十分巨大,一直到1939年前尚无桥过乌江,靠轮渡接驳。当局鉴于抗战形势,投巨资修筑了这座跨江大桥。......
2023-10-07
回迁复员是由学校组织进行的,永兴、湄潭的师生员工家属先要到遵义集中再分批编组,安排日期车次及同车人员,每车是师生混编以利相互照顾。次日坐长途车去遵义,汽车在山间公路转来转去,花了大半天。......
2023-10-07
1937年夏开始全面抗战,我们全家十口人跟随父亲执教的浙大,一段段向西南迁徙,一路上颠沛流离,终于在1940年到达遵义,1941年又转至湄潭、永兴,终于到了大后方,不再听到警报声、敌机轰炸声,我们的生活逐渐趋于安定,小孩子又可以正常上学了,湄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有身处世外桃源般的感觉,这就有了童年的第二段美好回忆,这平静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格外珍惜且记忆深刻。湄潭之美是自然独特的。......
2023-10-07
参加完“求是桥”揭幕仪式,寻访团一行前往浙大西迁广场,观览了纪念浙江大学西迁宜州80周年《求是缘》书画展。展品由浙江、宜州两地书画名家和书画爱好者提供。会后,宜州区政府在二楼中餐厅设宴招待全体参加纪念活动的嘉宾。晚上8点,寻访团全体赴宜州桂剧院参加“求是情·故乡行”文艺晚会。两位老人再一次代表浙大西迁后代在台上向宜州人民表示深表感谢。......
2023-10-07
2018年11月13日,我与外甥女王黎明随西迁后代群群员一行乘坐高铁经新余换乘大巴到达泰和,开始了浙大西迁第二站——泰和、吉安的寻访。由于战火蔓延,1937年12月下旬,浙大师生分别从天目山、建德出发,迁移到达吉安。但借用的吉安中学和吉安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舍不能满足浙大的办学需要。在赣江之滨泰和上田村偏僻的乡间,浙大获得了一方安定办学之地,历时八个月。......
2023-10-07
2007年6月在首访浙大西迁终站永兴、湄潭后,我即萌生要重访西迁各站及1946年东归复员杭州之路。6月即去江西泰和,么弟志平来昌接我后先去吉安,后转大巴去泰和。2008年6月在杭州见到泰和县博物馆馆长肖用桁先生,经他指点,方知此屋是临清书屋,是萧氏族人子弟的私学,是竺校长当年的办公室。中午一时许回到泰和车站,中餐在店主推荐下,吃了当地名产乌骨鸡,从现杀到炖成汤,半小时多,其味真的鲜美,餐后三时哥俩去了赣州。......
2023-1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