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浙大西迁后代寻访贵州之旅:父亲求学历程

浙大西迁后代寻访贵州之旅:父亲求学历程

【摘要】:马 衡2018年6月,我随“浙江大学西迁后代寻访团”来到贵州,先后造访了浙大西迁办学地湄潭、永兴和遵义,这是我父亲度过了近5年学习、生活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为避战乱,在竺可桢校长的领导下,浙江大学师生克服重重困难,一路辗转来到当时的后方办学,使浙大能够弦歌不辍、生生不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父亲马大强,安徽桐城人,浙江大学电机系教授。父亲在遵义、湄潭读书期间是怎么生活的呢?

马 衡

2018年6月,我随“浙江大学西迁后代寻访团”来到贵州,先后造访了浙大西迁办学地湄潭、永兴和遵义,这是我父亲度过了近5年学习、生活的地方。

抗日战争时期,为避战乱,在竺可桢校长的领导下,浙江大学师生克服重重困难,一路辗转来到当时的后方办学,使浙大能够弦歌不辍、生生不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父亲马大强(1922年9月24日—1996年9月27日),安徽桐城人,浙江大学电机系教授。

桐城是个文化之乡,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就是以此地域而命名的。我家世代都是读书人,算是“书香门第”了。祖父青年时代留学日本,先后在宏文学校和早稻田大学学习,1905年左右祖父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加入了“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的前身),他毕业回国后就参加了辛亥革命,一直在广东、北京等地工作。(www.chuimin.cn)

马大强

“桐城是一个风气闭塞的小城,封建意识极度猖獗”,然而父亲说,正是因为祖父有新思想,他觉得孔孟之道没有多大的用处,所以没有将父亲进私塾读“四书五经”,而是把他送进县立小学,然后进入县立初中、安庆省立高中。

孙中山去世后,祖父因受蒋介石排挤回到家乡,辞去了“国会议员”和其他职位,专心当一名教员。1939年家乡桐城沦陷后,家中产业荡然无存,生活渐趋困难,唯有读书才是出路,因此父亲成了个出名的“死读书”。1941年父亲高中毕业成绩名列前茅,被安徽省报教育部保送进公立大学读书(公费生),现在想来也是祖父坚持让父亲读“新学”的结果吧。

父亲在遵义、湄潭读书期间是怎么生活的呢?我从来没有听他说过,幸好在父亲的书柜中偶然发现了一份“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宣队”要他“交代”解放前浙大情况的底稿,父亲留下的这些文字也算是为浙大西迁提供了一些参考史料,得以给我从一个角度了解了一些当时浙大学生的生活(本文我选择了其中部分文字),使我对参加这次遵湄寻访活动有了一些基本认识,同时也充满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