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夏开始全面抗战,我们全家十口人跟随父亲执教的浙大,一段段向西南迁徙,一路上颠沛流离,终于在1940年到达遵义,1941年又转至湄潭、永兴,终于到了大后方,不再听到警报声、敌机轰炸声,我们的生活逐渐趋于安定,小孩子又可以正常上学了,湄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有身处世外桃源般的感觉,这就有了童年的第二段美好回忆,这平静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格外珍惜且记忆深刻。湄潭之美是自然独特的。......
2023-10-07
陈湘生[1]
1945年秋,我父亲陈扬铨考入西迁贵州湄潭的浙江大学,就读于机械系,1946年随浙大回杭州。因此我也是一个浙大西迁后代,对浙大西迁历史充满兴趣。
我在整理研究祖父陈明仁历史资料时检索到一篇竺可桢校长1940年2月9日的日记,上面同时出现了祖父和浙大农学院院长蔡邦华先生的名字。经马衡老师牵线,我和蔡邦华先生的儿子旅加学者蔡恒胜老师取得了联系。蔡老师对竺校长日记有非常深刻的研究,他用大数据检索到竺校长日记中谈及我祖父的文章有9篇之多,他也向我介绍了许多相关情况,使我对祖父和竺校长之间的交往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竺可桢与夫人张侠魂、长子竺津(希文)、大女儿竺梅合影(摄于1922年)(www.chuimin.cn)
陈明仁(1903年4月7日—1974年5月21日),字子良,湖南省醴陵市洪源乡人,黄埔军校一期生。历任国民革命军少将旅长、中将师长、军长、兵团司令官、湖南省政府代主席等职。1949年8月4日与程潜领衔举行湖南起义,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司令员、湖南省临时政府主席、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第五十五军军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第一、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今绍兴市上虞区)人。历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竺校长与祖父,一文一武,一东一西,怎么会交集在一起的?从竺校长日记中得知,是因为他的长子竺津(希文)在抗战时期投军祖父麾下,使他们有多次信函、电话交往,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他们才第一次见面,之后经常在北京一起开会,成为朋友。
有关重走西迁路:浙江大学西迁后代纪念文集的文章
1937年夏开始全面抗战,我们全家十口人跟随父亲执教的浙大,一段段向西南迁徙,一路上颠沛流离,终于在1940年到达遵义,1941年又转至湄潭、永兴,终于到了大后方,不再听到警报声、敌机轰炸声,我们的生活逐渐趋于安定,小孩子又可以正常上学了,湄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有身处世外桃源般的感觉,这就有了童年的第二段美好回忆,这平静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格外珍惜且记忆深刻。湄潭之美是自然独特的。......
2023-10-07
浙大由广西迁往贵州,爸爸所在的史地系图籍典册众多,均由陆路运送,师生竭力配合,经过艰难跋涉,终使教学资料安全运抵遵义。这里,遍布浙大人西迁的足迹,脑海中不断浮现起爸爸妈妈教书、上课生活的模糊身影,虽然时间太过久远,可我们竟在西迁路上再次重逢了!浙大西迁宜山纪念馆里,我(右)和姐姐以平(左)在父亲像前合影......
2023-10-07
2007年6月在首访浙大西迁终站永兴、湄潭后,我即萌生要重访西迁各站及1946年东归复员杭州之路。6月即去江西泰和,么弟志平来昌接我后先去吉安,后转大巴去泰和。2008年6月在杭州见到泰和县博物馆馆长肖用桁先生,经他指点,方知此屋是临清书屋,是萧氏族人子弟的私学,是竺校长当年的办公室。中午一时许回到泰和车站,中餐在店主推荐下,吃了当地名产乌骨鸡,从现杀到炖成汤,半小时多,其味真的鲜美,餐后三时哥俩去了赣州。......
2023-10-07
父亲在世时,我们聊过这段“车轮贴桥压浊浪,雨势汹汹跨乌江”的经历,他说记得是坐轮渡过的,但我清楚地记得是从桥上过的,为了这次行文准确,我上网查资料,又求助了湄潭文联主席浙大校史专家张宪忠先生,证实了1946年我们东归是从桥上过的。周西成主政期间修筑的川黔公路是桂黔滇进入重庆的唯一大动脉,交通运量十分巨大,一直到1939年前尚无桥过乌江,靠轮渡接驳。当局鉴于抗战形势,投巨资修筑了这座跨江大桥。......
2023-10-07
参加完“求是桥”揭幕仪式,寻访团一行前往浙大西迁广场,观览了纪念浙江大学西迁宜州80周年《求是缘》书画展。展品由浙江、宜州两地书画名家和书画爱好者提供。会后,宜州区政府在二楼中餐厅设宴招待全体参加纪念活动的嘉宾。晚上8点,寻访团全体赴宜州桂剧院参加“求是情·故乡行”文艺晚会。两位老人再一次代表浙大西迁后代在台上向宜州人民表示深表感谢。......
2023-10-07
陆建德[1]浙江大学的校史里,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军西征”是最出彩的一章,但是对于亲历者来说,那段经历都被称之为“逃难”。这三样物品都是所谓的“美军剩余物资”。那年11月下旬,祖父率一家四口随浙大迁至“文军西征”的第一站—建德,那是浙大“弦歌不辍”的起点。日军步步紧逼,建德也遭到空袭。不料浙大宣传抗日,竟被日军列入轰炸目标。这次轰炸造成极大恐慌,当晚浙大决定停课两天。......
2023-10-07
由于错过了入学时间,“浙大教务处认为我到校太迟,已取消保送资格,不允许我报到,后因照顾我从安徽步行到贵州非常艰难,途中要偷渡日本鬼子封锁的长江,十分艰苦,才允许我暂时进入浙大先修班。先修班是替一些1941年秋没有考取大学的学生补习功课的,先修班教书的教员有周茂清、张有清等。我到了贵州永兴场的浙大先修班,写信给竺校长请求升大学。1942年秋季准许我不经入学考试,直接进入浙大电机系一年级”。......
2023-10-07
为亲身感受浙大西迁办学的环境,寻找形成我父亲这种高尚品质的外在因素,2016年11月12日晚,我和我爱人、大舅夫妇回到了我的出生地湄潭,次日一早就到文庙参观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这样我认识了茶城中学校长李远洪,他是一位对浙大怀有深厚感情的湄潭人,当他听说要送浙大一位老校友去永兴,就开车过来了。......
2023-1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