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夏开始全面抗战,我们全家十口人跟随父亲执教的浙大,一段段向西南迁徙,一路上颠沛流离,终于在1940年到达遵义,1941年又转至湄潭、永兴,终于到了大后方,不再听到警报声、敌机轰炸声,我们的生活逐渐趋于安定,小孩子又可以正常上学了,湄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有身处世外桃源般的感觉,这就有了童年的第二段美好回忆,这平静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格外珍惜且记忆深刻。湄潭之美是自然独特的。......
2023-10-07
王天骏[1]
20世纪90年代,我在上海拜访祖父王琎抗战期间在浙江大学的一个学生、原上海浙江大学校友会副会长杨竹亭先生。谈话间,杨老给我讲了发生在抗战迁校时浙大校园里的一个真实故事。故事的起因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实施一种“部聘教授”制度,即在全国大学中,由教育部直接聘任一批任教10年以上、对所在学科具有特殊贡献的教授,称为“部聘教授”,其中“特殊贡献”的资格一条,交由全国各大学各专业领域的教授投票推选,再经教育部学术审议会三分之二以上同意认定。由于这种推选方式的新颖和公平,使得“部聘教授”成为当时中国教育界的最高荣誉。
1941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遴选的第一批部聘教授的30人名单。他们是杨树达、黎锦熙、吴宓、陈寅恪、萧一山、汤用彤、孟宪承、苏步青、吴有训、饶毓泰、曾昭抡、王琎、张景钺、艾伟、胡焕庸、李四光、周鲠生、胡元义、杨端六、孙本文、吴耕民、梁希、茅以升、庄前鼎、余谦六、何杰、洪式闾、蔡翘、秉志、胡敦复,其中浙江大学有苏步青和王琎两位教授入选(吴耕民教授当时短期不在浙江大学)。
浙大师范学院第一届部分毕业生与部分教授合影(1943年,湄潭)前左三王琎、前左四苏步青、前左一钱宝琮
消息传来,校园沸腾,浙江大学在湄潭为苏、王两位教授举行了一场“祝贺苏、王两先生任部聘教授”的庆祝大会。会上大家请两位部聘教授即兴发言。苏步青先生首先发言,他介绍了他的学术生涯,也回顾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几个小故事。
轮到王琎发言时,他再三推辞,最后站起来说,我实在没有什么成就可说,要不然,我在这里给同学们讲一个笑话吧。大家安静下来,王琎开始讲:“从前有一个富家子弟进京赶考,家里派了一位‘老家人’跟随照顾。开考那天,考生进场,‘老家人’也跟着进场伺候,到发卷子时,发卷人看见‘老家人’站在考生旁边,就也给他发了一张考卷;考试结束时,收卷人收到‘老家人’面前,发现是张白卷,就对‘老家人’说,你卷子如何我不管,但至少你得写上你的名字,于是这位‘老家人’就在卷子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开榜那天,考生们去看榜,结果发现这位‘老家人’居然也中了……”(www.chuimin.cn)
王琎的故事娓娓道来,等讲到那位“老家人”中了榜时,大家哄然大笑,气氛活跃起来。王琎接着又说:“其实……我就是故事中的那位‘老家人’。”此话一出,全场鸦雀无声,大家明白了王琎先生故事的寓意。杨竹亭先生深情地说,作为一位当年浙江大学的学生,几十年来,我一直没有忘记这段故事,它也影响了我的人生。
抗战时期,“部聘教授”是一种难得的荣誉。得到这种荣誉的教授,工资由教育部直接发放,金额远高于一般的教师。那么在湄潭的一个部聘教授的生活究竟如何呢?我从杨竹亭先生告诉我的另一段故事中也略知一二。杨竹亭先生说,当年他是湄潭浙江大学师范学院的学生,王琎是师范学院的院长。有一天他从湄江岸边走过,远远看见住在湄江饭店的王琎先生独自在河边洗草席。等到他走近,才发现王琎先生刷洗的那床草席打满补丁,席子的一边只剩下线头连着草条……话说到这里,杨竹亭先生没有再说下去。
当时我一直在想,杨竹亭先生告诉我这段故事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他所看到的景象离他想象的一个部聘教授的生活水平相距甚远?是说王琎先生的生活艰苦?是想通过一件小事来告诉后辈当年浙大人的抗战精神? 可是他什么都没有说。多年后我想通了,我相信杨竹亭先生一定是认为他自己对一段往事的感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后辈通过他的记忆了解更多关于那个时代的真实宝贵的人生片段,一切都在不言之中……
[1]王天骏:王琎之孙。1986年匹兹堡大学博士毕业,退休前为美国汤姆逊公司通讯电子高级研究员,1995年被聘为浙江大学客座教授。
王琎于1937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化学系系主任、师范学院院长、理学院代理院长等职。
有关重走西迁路:浙江大学西迁后代纪念文集的文章
1937年夏开始全面抗战,我们全家十口人跟随父亲执教的浙大,一段段向西南迁徙,一路上颠沛流离,终于在1940年到达遵义,1941年又转至湄潭、永兴,终于到了大后方,不再听到警报声、敌机轰炸声,我们的生活逐渐趋于安定,小孩子又可以正常上学了,湄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有身处世外桃源般的感觉,这就有了童年的第二段美好回忆,这平静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格外珍惜且记忆深刻。湄潭之美是自然独特的。......
2023-10-07
2007年6月在首访浙大西迁终站永兴、湄潭后,我即萌生要重访西迁各站及1946年东归复员杭州之路。6月即去江西泰和,么弟志平来昌接我后先去吉安,后转大巴去泰和。2008年6月在杭州见到泰和县博物馆馆长肖用桁先生,经他指点,方知此屋是临清书屋,是萧氏族人子弟的私学,是竺校长当年的办公室。中午一时许回到泰和车站,中餐在店主推荐下,吃了当地名产乌骨鸡,从现杀到炖成汤,半小时多,其味真的鲜美,餐后三时哥俩去了赣州。......
2023-10-07
我们参观了浙大西迁陈列馆,重温了浙大西迁的过程,特别是在湄潭时期,我小时候常跟父亲到农学院,跟着去捕虫采标本,现在只能在陈列馆里看照片了。原农学院病虫大厦牛郎背现状在文庙前留影和敬东在纪念碑前留影在石碑上找到父亲的名字和敬东找父辈名字找到同事二伯杨曦的名字在李万琼老师家和李万琼老师合影参观完浙大西迁陈列馆之后,我们到浙大广场拍照,找石碑上的父辈名字。......
2023-10-07
浙大由广西迁往贵州,爸爸所在的史地系图籍典册众多,均由陆路运送,师生竭力配合,经过艰难跋涉,终使教学资料安全运抵遵义。这里,遍布浙大人西迁的足迹,脑海中不断浮现起爸爸妈妈教书、上课生活的模糊身影,虽然时间太过久远,可我们竟在西迁路上再次重逢了!浙大西迁宜山纪念馆里,我(右)和姐姐以平(左)在父亲像前合影......
2023-10-07
1928年7月国立浙江大学正式定名,劳农学院改名浙大农学院。1938年10月浙大到达宜山的时候,祖父一家在柳州。1939年秋他收到竺可桢校长的聘书,再任浙大园艺系主任兼教授,于是带领全家从柳州直奔宜山,重返浙大,直到终老。宜山,今称宜州,是浙大西迁路上唯一直接遭过日机轰炸的地方,新建的校舍毁为废墟。幸苍天护佑,师生无大伤亡。宜山也曾是瘴气恶疾猖獗的所在,浙大在宜山的15个月中,师生染病者达三分之一,病逝者近二十人。......
2023-10-07
“湄潭·浙江大学西迁二代座谈会”记2017年11月11日,“湄潭·浙江大学西迁二代座谈会”在浙江大学的灵峰山庄如期举行。最后她把珍贵的护身物当场捐给了湄潭浙大西迁陈列馆。经过近半年的筹备,在陈天来、朱荫湄、周志强、王宽福、周黔生、马衡等西迁二代的协助下,“湄潭·浙江大学西迁二代座谈会”如期举行。在西迁二代座谈会召开前,陈列馆的同志就早已发出倡议,也得到了西迁二代们的积极响应。......
2023-10-07
父亲在世时,我们聊过这段“车轮贴桥压浊浪,雨势汹汹跨乌江”的经历,他说记得是坐轮渡过的,但我清楚地记得是从桥上过的,为了这次行文准确,我上网查资料,又求助了湄潭文联主席浙大校史专家张宪忠先生,证实了1946年我们东归是从桥上过的。周西成主政期间修筑的川黔公路是桂黔滇进入重庆的唯一大动脉,交通运量十分巨大,一直到1939年前尚无桥过乌江,靠轮渡接驳。当局鉴于抗战形势,投巨资修筑了这座跨江大桥。......
2023-10-07
1944年4月竺校长去重庆专程到重庆村9号看望他们,这时他们已有了5个月的男孩锡涵,以后只要竺校长去重庆办事有空总会去看看这个帮助浙大西迁办学的“贵人”,而他们夫妇只要竺校长、浙大有需要也一定尽全力相助。......
2023-1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