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浙大湄潭祖父王琎:西迁后代纪念文集

浙大湄潭祖父王琎:西迁后代纪念文集

【摘要】:王天骏[1]20世纪90年代,我在上海拜访祖父王琎抗战期间在浙江大学的一个学生、原上海浙江大学校友会副会长杨竹亭先生。浙大师范学院第一届部分毕业生与部分教授合影前左三王琎、前左四苏步青、前左一钱宝琮消息传来,校园沸腾,浙江大学在湄潭为苏、王两位教授举行了一场“祝贺苏、王两先生任部聘教授”的庆祝大会。杨竹亭先生说,当年他是湄潭浙江大学师范学院的学生,王琎是师范学院的院长。

王天骏[1]

20世纪90年代,我在上海拜访祖父王琎抗战期间在浙江大学的一个学生、原上海浙江大学校友会副会长杨竹亭先生。谈话间,杨老给我讲了发生在抗战迁校时浙大校园里的一个真实故事。故事的起因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实施一种“部聘教授”制度,即在全国大学中,由教育部直接聘任一批任教10年以上、对所在学科具有特殊贡献的教授,称为“部聘教授”,其中“特殊贡献”的资格一条,交由全国各大学各专业领域的教授投票推选,再经教育部学术审议会三分之二以上同意认定。由于这种推选方式的新颖和公平,使得“部聘教授”成为当时中国教育界的最高荣誉。

1941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遴选的第一批部聘教授的30人名单。他们是杨树达、黎锦熙、吴宓、陈寅恪、萧一山、汤用彤、孟宪承、苏步青、吴有训、饶毓泰、曾昭抡、王琎、张景钺、艾伟、胡焕庸、李四光、周鲠生、胡元义、杨端六、孙本文、吴耕民、梁希、茅以升、庄前鼎、余谦六、何杰、洪式闾、蔡翘、秉志、胡敦复,其中浙江大学有苏步青和王琎两位教授入选(吴耕民教授当时短期不在浙江大学)。

浙大师范学院第一届部分毕业生与部分教授合影(1943年,湄潭)前左三王琎、前左四苏步青、前左一钱宝琮

消息传来,校园沸腾,浙江大学在湄潭为苏、王两位教授举行了一场“祝贺苏、王两先生任部聘教授”的庆祝大会。会上大家请两位部聘教授即兴发言。苏步青先生首先发言,他介绍了他的学术生涯,也回顾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几个小故事。

轮到王琎发言时,他再三推辞,最后站起来说,我实在没有什么成就可说,要不然,我在这里给同学们讲一个笑话吧。大家安静下来,王琎开始讲:“从前有一个富家子弟进京赶考,家里派了一位‘老家人’跟随照顾。开考那天,考生进场,‘老家人’也跟着进场伺候,到发卷子时,发卷人看见‘老家人’站在考生旁边,就也给他发了一张考卷;考试结束时,收卷人收到‘老家人’面前,发现是张白卷,就对‘老家人’说,你卷子如何我不管,但至少你得写上你的名字,于是这位‘老家人’就在卷子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开榜那天,考生们去看榜,结果发现这位‘老家人’居然也中了……”(www.chuimin.cn)

王琎的故事娓娓道来,等讲到那位“老家人”中了榜时,大家哄然大笑,气氛活跃起来。王琎接着又说:“其实……我就是故事中的那位‘老家人’。”此话一出,全场鸦雀无声,大家明白了王琎先生故事的寓意。杨竹亭先生深情地说,作为一位当年浙江大学的学生,几十年来,我一直没有忘记这段故事,它也影响了我的人生。

抗战时期,“部聘教授”是一种难得的荣誉。得到这种荣誉的教授,工资由教育部直接发放,金额远高于一般的教师。那么在湄潭的一个部聘教授的生活究竟如何呢?我从杨竹亭先生告诉我的另一段故事中也略知一二。杨竹亭先生说,当年他是湄潭浙江大学师范学院的学生,王琎是师范学院的院长。有一天他从湄江岸边走过,远远看见住在湄江饭店的王琎先生独自在河边洗草席。等到他走近,才发现王琎先生刷洗的那床草席打满补丁,席子的一边只剩下线头连着草条……话说到这里,杨竹亭先生没有再说下去。

当时我一直在想,杨竹亭先生告诉我这段故事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他所看到的景象离他想象的一个部聘教授的生活水平相距甚远?是说王琎先生的生活艰苦?是想通过一件小事来告诉后辈当年浙大人的抗战精神? 可是他什么都没有说。多年后我想通了,我相信杨竹亭先生一定是认为他自己对一段往事的感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后辈通过他的记忆了解更多关于那个时代的真实宝贵的人生片段,一切都在不言之中……

[1]王天骏:王琎之孙。1986年匹兹堡大学博士毕业,退休前为美国汤姆逊公司通讯电子高级研究员,1995年被聘为浙江大学客座教授。
王琎于1937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化学系系主任、师范学院院长、理学院代理院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