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校长及工学院和各系的领导均十分重视实验教育及实验室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加感性知识。本校工学院实验室工场亦援例于该日公开展览,以资庆祝。计工学院实验室、工场都十余部份,均于是日同时开放展览。工学院实验室奠基纪念碑王国松与陈晓光在遵义洗马滩机工实验室前1943年6月6日,工学院实验室也全部开放,盛况不减前一年。事后,学校发动浙大同学会进行募捐,使一部分实验室较快得到了修复。......
2023-10-07
1896年11月18日 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县
1915—1919年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专业学习
1919—1920年 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助教
1920—1924年 留学美国。1922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4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
1924—1927年 在哈佛大学从事高压物理研究工作,并担任哈佛大学中国学生会主席
1927—1928年 任厦门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
1928—1935年 任浙江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后又兼任文理学院副院长
1935—1936年 任南开大学教授兼物理系主任
1936—1939年 任浙江大学教授兼物理系主任;特种教育委员会副主席、主席(1937年起)
1939—1947年 任浙江大学教务长
1947年7月28日 逝世于杭州
张绍忠留美照片
退休后的张克飞
张克飞告诉我,父亲1927年从哈佛大学留学归来,应厦门大学邀请任厦大教授。后蔡元培对他说“你浙江人应该为浙江服务”,邀请他到浙江大学来创建物理系,于是他带了助教朱福炘和技工金学煊来到浙大,成立物理系,任主任兼教授。不久又成立了文理学院,邵裴之任院长,他任副院长。浙大的文理科开始得到发展。
1935年为反对学阀校长郭任远,物理系教职员工集体辞职,他带了一些人赴南开大学,在南开大学任系主任。受“一二·九”运动影响浙大发起了驱郭(任远)运动,竺可桢于1936年4月到浙大任校长后马上请我父亲和其他教授重回浙大。南开大学起先不肯放人,竺可桢致电邱宗岳、杨石先和何廉三位南开好友,曰:“晋材楚用,久假不归,想非兄之所愿。”最终成功,浙大物理系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气。
全面抗战之后,张绍忠担任浙江大学特种教育委员会主席。1939年10月16日,竺可桢又任命他为教务长,为了处理各种繁复的事务,他经常不和家人在一起,任劳任怨,身先士卒,在日寇敌机的狂轰滥炸和瘴雨蛮烟之恶劣环境中,险些把命都丢了。1940年初,浙大迁到遵义,为了尽早找到校址,一次他和几位院领导冒雨去永兴。途经一座小桥,明知过去十分危险,但为了抢时间,他冒险过桥不慎落水,水势湍急,幸亏身穿的一件短呢大衣,把他托起,当冲到一块石头边时,他紧紧抱住石头才幸免一死。
从湄潭的档案资料中我发现他们作为先遣人员,在1940年4月11日的亲笔签名及有关湄潭、永兴考察筹建浙大分部的报告及绘制的草图。(www.chuimin.cn)
有张绍忠签名的有关湄潭、永兴考察筹建浙大分部的报告
浙大西迁途中全家合影
1942年抗战进入了最艰苦时期,当时美国邀请他带全家去美国工作,但他觉得国家正处在危亡时期,他不能走,必须在国内和同胞共同奋斗,他留了下来继续奋斗。
抗战胜利后,回到杭州,之江大学想请他去当校长,但他和浙江大学感情深厚,也没有去。1947年7月28日,他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而去世,终年51岁。
当年10月26日,浙大隆重召开张绍忠追悼会,竺可桢主祭,丁绪宝读祭文,同学会唱哀歌,同乡钱宝琮报告事略颇详尽,自赴美求学起,直至临终。“对于迁校事,荩谋之功尤大,因其任特种委员会主席也。渠去美时,留学费用借于亲友,以后均加倍偿还。对于亲友如嘉兴中学校长计君及邵裴之,均于困难时济巨款,而自奉甚俭。”
浙江大学公告称:“张教务长自(民国)二十六年接掌教务以来,苦心擘划,备极辛勤,得以奠定本校优良学风之基础。”
张绍忠夫人龚宝钺回忆说:“他对老师总是那么恭敬,时常去看望问候,让孩子称他们‘太先生’‘太师母’。朱叔麟先生病重时,他和我一直守护在旁,彻夜不眠,直到朱先生去世。”
追悼会后,浙大决定把张绍忠的照片挂在图书馆,以资纪念,表彰他对浙大的功绩。
他去世后家人将所有藏书捐给了学校。他求学回国当教授多年后,将收入积蓄捐给家乡办了一所完全小学,现已成为镇中心小学,最近以他的名字及笔迹题写了校训石,并举办了隆重的揭幕仪式。故乡为他建立了纪念馆,并把纪念馆前的那一条街道名称定为绍忠路。他的坟墓在杭州万松书院。张绍忠的很多资料实物及照片都在浙江嘉兴的张绍忠纪念馆中。
张绍忠先生是中国物理学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1932年8月中国物理学会在北平召开成立大会,张绍忠曾先后担任评议员(相当于现在的常务理事)、会计、《物理学报》编辑委员、物理教学委员会副主任、监事等职。他为中国物理学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对我国物理学事业的拓荒工作、为教育事业忘我的献身精神及他的赤诚爱国之心,永远值得人们怀念和学习。
张绍忠史料陈列
重建后的张绍忠墓坐落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万松书院
结婚后十日,摄于民国十六年九月十六日
[1]蔡恒胜:蔡邦华之子。1943年出生于贵州湄潭,现居加拿大,在IBM公司从事软件研发。
蔡邦华于1928年到浙大农学院任教,1938年再在浙大农学院任教授、农学院院长。
有关重走西迁路:浙江大学西迁后代纪念文集的文章
竺校长及工学院和各系的领导均十分重视实验教育及实验室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加感性知识。本校工学院实验室工场亦援例于该日公开展览,以资庆祝。计工学院实验室、工场都十余部份,均于是日同时开放展览。工学院实验室奠基纪念碑王国松与陈晓光在遵义洗马滩机工实验室前1943年6月6日,工学院实验室也全部开放,盛况不减前一年。事后,学校发动浙大同学会进行募捐,使一部分实验室较快得到了修复。......
2023-10-07
在父亲和大伯的回忆中都有一碗难忘的脆臊绿豆粉。到了才发现满街都是绿豆粉,只是没有脆臊,好生奇怪。二问为什么现在街面上少有“脆臊”?发现他四十三年后重吃这碗粉的地点在永兴,而且还找到了年轻时去过的那家老店,见当年烧面的女孩还在,已经是67岁的老妇人了,同一个人相隔四十三年又为他烧了那碗脆臊绿豆粉,仿佛是“脆臊奇遇记”!......
2023-10-07
吴江新[1]2018年11月15日,我随浙大西迁后代寻访团一行探访考察了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当年浙大西迁途中曾在此短暂办学。一白鹭洲头探古幽,文军西迁曾此留,书院文脉传千古,儒学心学皆是求。南宋宝祐三年,文天祥进入白鹭洲书院读书,在名师欧阳守道的教导下,成为全院品学兼优的学生。......
2023-10-07
租住老城捞沙巷。遵义那晚不包餐,导游小王推荐我们到“捞沙巷小吃一条街”,说那里是年轻人喜欢的地方,此言不虚。只见捞沙巷张灯结彩熙熙攘攘,名目繁多大同小异的各地食品,以烧烤、油炸为主,当地的特色却很少,空空行过。但捞沙巷对于我却是别有深意的:祖父一家初到贵州时曾在此住过半年,他哪里想得到,八十年后这里会变成人声鼎沸的著名小吃街,而我会在这里遥想他们的生活,想象父亲13岁的少年时光。......
2023-10-07
阳光下的西来庵,明艳、静谧,大门紧锁,是一座庙的样子。听老人家聊聊西来庵:这个“庵”字,在这里是草房的意思,不是庵堂。后来,西来庵是风云乡的衙门,就是乡政府;又成为党继成家的私塾,就是学堂;然后是东南小学。就西来庵的历史而言,这只是刹那瞬间,我所记录的也就是这一瞬。西来庵依山傍水,视野开阔,风光秀美,如果能开放成为遗址公园,那将是属于湄潭的文化遗珍。......
2023-10-07
浙大由广西迁往贵州,爸爸所在的史地系图籍典册众多,均由陆路运送,师生竭力配合,经过艰难跋涉,终使教学资料安全运抵遵义。这里,遍布浙大人西迁的足迹,脑海中不断浮现起爸爸妈妈教书、上课生活的模糊身影,虽然时间太过久远,可我们竟在西迁路上再次重逢了!浙大西迁宜山纪念馆里,我(右)和姐姐以平(左)在父亲像前合影......
2023-10-07
到了6月份,父亲先找好助产医生,医生的诊所在宜山的南门,医生出诊接生诊金要大洋十元,是有点贵,但是言明即使半夜出生也要出诊的。转眼这NewBaby要满月了,母亲抱着我这光身胖小子拍了满月照,这张照片我现在还珍藏着,我的孙子现在看到这张照片就抿着嘴乐呢。他们被取名时不少人在名字中嵌有“宜”字,以资纪念,像“×宜”“×宜山”“×宜章”,如按西方的习惯,这些Baby要算“宜山”人了。......
2023-10-07
依教育部二十八年度的统计,战前专科以上学校108校,因战事迁移后方者52校,迁入上海租界或香港续办的25校,停办的17校。也让我看到父辈们筚路蓝缕、呕心沥血所努力行走的那一条安放着教育尊严与灵魂的精神之道已珍稀如绝版!浙江大学和全国所有南渡西迁的大学在一起,就像是播种机,一路播下大学对青年的意义;对社会的责任;对科学与道义的担当,同时为后代播下了中国教育永远的一束光!......
2023-1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