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浙大西迁后代纪念文集:妈妈获首届侠魂女士奖学金

浙大西迁后代纪念文集:妈妈获首届侠魂女士奖学金

【摘要】:《竺可桢日记》中是这样记载的:1939年11月14日星期二 雨 晨60°晚60°宜山橙子上市 女生王爱云得第一届侠魂女士奖学金。1939年2月1日,竺可桢夫人张侠魂去世半年后,竺校长以半年积蓄之大洋一千元作为基金,成立“侠魂女士奖学金”,为侠魂作纪念,并制订了获奖条件。由此看来,1939年秋季,妈妈获“侠魂女士奖学金”时,是大四毕业班学生,也是竺可桢任校长后的首届毕业生。

过去,我们对爸爸的了解比较多,他25至30岁,在浙大任教;30至40岁间,在资源委员会任职;年仅37岁时,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竺可桢先生多次推荐爸爸到中科院筹建地理所并任所长,爸爸考虑再三,复函“拒绝考虑”,最后终因一纸调令,爸爸便扎根于地理所,开始了呕心沥血、艰苦耕耘的科研生涯。妈妈随迁到北京就职于历史研究所(后为近代史所),但我们儿时放学所看到的画面是:只要爸爸在家,就是写材料、看书,整天处于工作状态,而妈妈则料理家务,处理琐事,家中有外婆和我们兄妹三人,老的老,小的小,妈妈全力照顾这个家。爸爸常常工作看书到凌晨,几十年如一日,妈妈会夜间起来给爸爸做些吃的,饮食起居,无微不至,却从未听妈妈有过一句怨言,这使爸爸能够免于后顾之忧而倾心事业。

这次在广西宜州我们高兴地遇到了蔡恒胜,我家与他父母曾是多年的邻居,交往甚密,爸爸经常和蔡伯伯交谈甚欢,我当时还挺奇怪,一位动物所,一位地理所,不同的学科,怎么那么多可谈的?虽然蔡恒胜大我们四五岁,但我们还会一起出去玩,挺开心的。这次一见面,蔡恒胜就告诉我们一个从前从未听说过的信息:“你妈妈获得竺可桢已故夫人张侠魂首届奖学金。”我和姐姐顿时震惊:“真的吗?”“当然,我从《竺可桢日记》中看到的,过两天转发给你。”蔡恒胜也为我们高兴。

《竺可桢日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1939年11月14日星期二 雨 晨60°晚60°宜山橙子上市 女生王爱云得第一届侠魂女士奖学金。

写到这里,真心感谢此次西迁后代活动的组织者,为大家提供了了解、挖掘、探讨浙大西迁历史的平台,我们结识了洪一新等西迁后代,他介绍我们联系上钱永红老师,在遵义又结识了陆昌友老师,他们都是热爱和悉心研究浙大西迁历史的资深人员,为我们寻找前辈西迁足迹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史料。在他们无私的帮助下,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妈妈在浙大西迁时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www.chuimin.cn)

1939年2月1日,竺可桢夫人张侠魂去世半年后,竺校长以半年积蓄之大洋一千元作为基金,成立“侠魂女士奖学金”,为侠魂作纪念,并制订了获奖条件。看来妈妈是属于“家境清贫,成绩优良,操行端正,体格健全”之列的优秀学生。妈妈得奖以后,“王爱云”的名字又多次出现在《竺可桢日记》里。

1939年,“女生王爱云来,谈本月在文庙义卖作为捐款事”,向竺可桢募得“侠所藏之”物品“凡十二件”,王爱云报告此次“义卖共得一千七百余元”。由此可见妈妈是一个行为活跃而且热心公益的女生。

1940年8月16日,浙大毕业典礼在遵义召开,竺可桢记本届毕业学生117人,平均80分以上者23人,这个80分以上的名单中就有王爱云。浙江档案馆存有与之记载相同的学生名册,名册注明:王爱云,安徽桐城人,文学院史地系学生。由此看来,1939年秋季,妈妈获“侠魂女士奖学金”时,是大四毕业班学生,也是竺可桢任校长后的首届毕业生。同年,妈妈又考入文科研究所史地学部研究生,师从谭其骧副教授。据《竺可桢日记》中记载:“大学女生本就为数极少,能读到毕业更是凤毛麟角,那个时候,浙大男女生的比例长期在10比1左右,毕业人数更是悬殊。”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妈妈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获得奖学金,还考取了研究生,成为凤毛麟角中的佼佼者,是多么值得我们骄傲!也可见,她该是多么勤奋,多么热爱她读的历史学。我们从未想过,妈妈不仅是料理家务的一把好手,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好教师。但妈妈深深明白,爸爸致力于开创中国的地理事业,肩头的担子更重,作为妻子应该给予全力的支持、帮助和陪伴。此后的几十年,为了辅佐爸爸,妈妈选择了“牺牲”,她无怨无悔。因此,爸爸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妈妈的支持和奉献。现在,妈妈的形象在我们心中得到了升华,我们为有如此优秀的妈妈感到骄傲,更使我们感动的是妈妈如此优秀,如此付出,但她从不抱怨、不唠叨,更不炫耀和吹嘘。以至于她去世数十年后,我们才了解到这些情况。难怪后来她选择到19中教历史,这是她无比热爱的学科,后来我们知道,她的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听她的课,说她知识丰富,讲课绘声绘色,感情充沛,引人入胜。总之,浮现在我们眼前的妈妈的样子是那样鲜活,更加增添了我们对她的仰慕和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