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夏开始全面抗战,我们全家十口人跟随父亲执教的浙大,一段段向西南迁徙,一路上颠沛流离,终于在1940年到达遵义,1941年又转至湄潭、永兴,终于到了大后方,不再听到警报声、敌机轰炸声,我们的生活逐渐趋于安定,小孩子又可以正常上学了,湄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有身处世外桃源般的感觉,这就有了童年的第二段美好回忆,这平静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格外珍惜且记忆深刻。湄潭之美是自然独特的。......
2023-10-07
过去,我们对爸爸的了解比较多,他25至30岁,在浙大任教;30至40岁间,在资源委员会任职;年仅37岁时,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竺可桢先生多次推荐爸爸到中科院筹建地理所并任所长,爸爸考虑再三,复函“拒绝考虑”,最后终因一纸调令,爸爸便扎根于地理所,开始了呕心沥血、艰苦耕耘的科研生涯。妈妈随迁到北京就职于历史研究所(后为近代史所),但我们儿时放学所看到的画面是:只要爸爸在家,就是写材料、看书,整天处于工作状态,而妈妈则料理家务,处理琐事,家中有外婆和我们兄妹三人,老的老,小的小,妈妈全力照顾这个家。爸爸常常工作看书到凌晨,几十年如一日,妈妈会夜间起来给爸爸做些吃的,饮食起居,无微不至,却从未听妈妈有过一句怨言,这使爸爸能够免于后顾之忧而倾心事业。
这次在广西宜州我们高兴地遇到了蔡恒胜,我家与他父母曾是多年的邻居,交往甚密,爸爸经常和蔡伯伯交谈甚欢,我当时还挺奇怪,一位动物所,一位地理所,不同的学科,怎么那么多可谈的?虽然蔡恒胜大我们四五岁,但我们还会一起出去玩,挺开心的。这次一见面,蔡恒胜就告诉我们一个从前从未听说过的信息:“你妈妈获得竺可桢已故夫人张侠魂首届奖学金。”我和姐姐顿时震惊:“真的吗?”“当然,我从《竺可桢日记》中看到的,过两天转发给你。”蔡恒胜也为我们高兴。
《竺可桢日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1939年11月14日星期二 雨 晨60°晚60°宜山橙子上市 女生王爱云得第一届侠魂女士奖学金。
写到这里,真心感谢此次西迁后代活动的组织者,为大家提供了了解、挖掘、探讨浙大西迁历史的平台,我们结识了洪一新等西迁后代,他介绍我们联系上钱永红老师,在遵义又结识了陆昌友老师,他们都是热爱和悉心研究浙大西迁历史的资深人员,为我们寻找前辈西迁足迹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史料。在他们无私的帮助下,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妈妈在浙大西迁时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www.chuimin.cn)
1939年2月1日,竺可桢夫人张侠魂去世半年后,竺校长以半年积蓄之大洋一千元作为基金,成立“侠魂女士奖学金”,为侠魂作纪念,并制订了获奖条件。看来妈妈是属于“家境清贫,成绩优良,操行端正,体格健全”之列的优秀学生。妈妈得奖以后,“王爱云”的名字又多次出现在《竺可桢日记》里。
1939年,“女生王爱云来,谈本月在文庙义卖作为捐款事”,向竺可桢募得“侠所藏之”物品“凡十二件”,王爱云报告此次“义卖共得一千七百余元”。由此可见妈妈是一个行为活跃而且热心公益的女生。
1940年8月16日,浙大毕业典礼在遵义召开,竺可桢记本届毕业学生117人,平均80分以上者23人,这个80分以上的名单中就有王爱云。浙江档案馆存有与之记载相同的学生名册,名册注明:王爱云,安徽桐城人,文学院史地系学生。由此看来,1939年秋季,妈妈获“侠魂女士奖学金”时,是大四毕业班学生,也是竺可桢任校长后的首届毕业生。同年,妈妈又考入文科研究所史地学部研究生,师从谭其骧副教授。据《竺可桢日记》中记载:“大学女生本就为数极少,能读到毕业更是凤毛麟角,那个时候,浙大男女生的比例长期在10比1左右,毕业人数更是悬殊。”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妈妈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获得奖学金,还考取了研究生,成为凤毛麟角中的佼佼者,是多么值得我们骄傲!也可见,她该是多么勤奋,多么热爱她读的历史学。我们从未想过,妈妈不仅是料理家务的一把好手,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好教师。但妈妈深深明白,爸爸致力于开创中国的地理事业,肩头的担子更重,作为妻子应该给予全力的支持、帮助和陪伴。此后的几十年,为了辅佐爸爸,妈妈选择了“牺牲”,她无怨无悔。因此,爸爸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妈妈的支持和奉献。现在,妈妈的形象在我们心中得到了升华,我们为有如此优秀的妈妈感到骄傲,更使我们感动的是妈妈如此优秀,如此付出,但她从不抱怨、不唠叨,更不炫耀和吹嘘。以至于她去世数十年后,我们才了解到这些情况。难怪后来她选择到19中教历史,这是她无比热爱的学科,后来我们知道,她的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听她的课,说她知识丰富,讲课绘声绘色,感情充沛,引人入胜。总之,浮现在我们眼前的妈妈的样子是那样鲜活,更加增添了我们对她的仰慕和钦佩。
有关重走西迁路:浙江大学西迁后代纪念文集的文章
1937年夏开始全面抗战,我们全家十口人跟随父亲执教的浙大,一段段向西南迁徙,一路上颠沛流离,终于在1940年到达遵义,1941年又转至湄潭、永兴,终于到了大后方,不再听到警报声、敌机轰炸声,我们的生活逐渐趋于安定,小孩子又可以正常上学了,湄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有身处世外桃源般的感觉,这就有了童年的第二段美好回忆,这平静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格外珍惜且记忆深刻。湄潭之美是自然独特的。......
2023-10-07
2007年6月在首访浙大西迁终站永兴、湄潭后,我即萌生要重访西迁各站及1946年东归复员杭州之路。6月即去江西泰和,么弟志平来昌接我后先去吉安,后转大巴去泰和。2008年6月在杭州见到泰和县博物馆馆长肖用桁先生,经他指点,方知此屋是临清书屋,是萧氏族人子弟的私学,是竺校长当年的办公室。中午一时许回到泰和车站,中餐在店主推荐下,吃了当地名产乌骨鸡,从现杀到炖成汤,半小时多,其味真的鲜美,餐后三时哥俩去了赣州。......
2023-10-07
金秋十月,浙江大学电机系发电专业61级新安江同学会在建德举办,我与大学同学们一起寻访了浙江大学西迁办学第一站——建德梅城镇。建德梅城镇副镇长彭思远陪同我们一起参观。后经竺校长等再进一步实地考察,在10月5日的校务会议上以多数票通过二、三、四年级迁移至建德的决议。......
2023-10-07
我们参观了浙大西迁陈列馆,重温了浙大西迁的过程,特别是在湄潭时期,我小时候常跟父亲到农学院,跟着去捕虫采标本,现在只能在陈列馆里看照片了。原农学院病虫大厦牛郎背现状在文庙前留影和敬东在纪念碑前留影在石碑上找到父亲的名字和敬东找父辈名字找到同事二伯杨曦的名字在李万琼老师家和李万琼老师合影参观完浙大西迁陈列馆之后,我们到浙大广场拍照,找石碑上的父辈名字。......
2023-10-07
学生撤离建德时的计划是分批乘船到兰溪,再步行到金华坐火车。我们到达兰溪时得知金华遭到日机轰炸。第二路从兰溪步行或换乘小船溯梅溪而上到金华。何时开车无处可以打听,又不敢离开,只是忍饥挨饿,但求尽早开车离金华西去。到了晚上,这辆长长的、满载难民、货物的混合列车,终于从金华开出。在月台上幸遇参军同学俞懋旦,押运汽油去南昌,我们三人就到他的铁皮车厢里的汽油桶上,垫草而卧,一路风雨无阻到达南昌。......
2023-10-07
1928年7月国立浙江大学正式定名,劳农学院改名浙大农学院。1938年10月浙大到达宜山的时候,祖父一家在柳州。1939年秋他收到竺可桢校长的聘书,再任浙大园艺系主任兼教授,于是带领全家从柳州直奔宜山,重返浙大,直到终老。宜山,今称宜州,是浙大西迁路上唯一直接遭过日机轰炸的地方,新建的校舍毁为废墟。幸苍天护佑,师生无大伤亡。宜山也曾是瘴气恶疾猖獗的所在,浙大在宜山的15个月中,师生染病者达三分之一,病逝者近二十人。......
2023-10-07
2013年4月22日,在浙大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为我父亲举办的百岁华诞庆贺会上,听到了学校领导、父亲的同事、学生的发言,大家对父亲做了很高的评价:陈先生身上充分体现了浙大的“求是”精神,正是这种求是精神,使陈先生为高等农业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书写了辉煌的人生篇章。当时我们为之一振:浙江大学的求是校训我们从小就熟悉,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们对浙大西迁,尤其对父亲在浙大西迁过程中的情况知之甚少。......
2023-10-07
陆建德[1]浙江大学的校史里,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军西征”是最出彩的一章,但是对于亲历者来说,那段经历都被称之为“逃难”。这三样物品都是所谓的“美军剩余物资”。那年11月下旬,祖父率一家四口随浙大迁至“文军西征”的第一站—建德,那是浙大“弦歌不辍”的起点。日军步步紧逼,建德也遭到空袭。不料浙大宣传抗日,竟被日军列入轰炸目标。这次轰炸造成极大恐慌,当晚浙大决定停课两天。......
2023-1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