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爱国情怀:浙大西迁后代坚持办学,困难不再成为障碍!

爱国情怀:浙大西迁后代坚持办学,困难不再成为障碍!

【摘要】:西迁路上困难重重,师生们虽然处在“逃难”的逆境中,但没有气馁、逃避或颓丧,他们怀着强烈的爱国心,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自己紧密相连!在泰和,正当他奔波于湘桂之间,无暇顾及自己的家人时,次子竺衡和夫人张侠魂不幸因患痢疾,缺医少药,在半个月内,先后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竺校长和夫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在国破山河碎的年头,有这样的好校长带领浙大坚持办学,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呢?!

1937年秋冬,父母班上的同学拍了两张照片。同一批人,前后不过两三个月,从美丽的华家池农学院大楼下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到穿蓑衣、戴斗笠,跋涉在浙赣乡间的断壁颓垣的逃难者。变化何其之大!那一年,日寇疯狂发动侵华战争,“七七”卢沟桥事变、“八一三”淞沪战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逼近杭州,为了坚持学业,保存中华文化与教育命脉,实践“教育救国、科学兴邦”,从1937年9月一年级迁到西天目山,11月11日全校西迁建德开始,浙大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经过两年半时间,通过船渡、车行、徒步、火车等方式,历经2600公里艰难的西迁之路,最终到达贵州遵义、湄潭,完成了“文军长征”的伟大壮举。西迁路上困难重重,师生们虽然处在“逃难”的逆境中,但没有气馁、逃避或颓丧,他们怀着强烈的爱国心,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自己紧密相连!师生同甘共苦,抓住西迁途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条件,上课、学习,完成学业。1938年2月到7月,浙大在江西泰和有一段相对稳定的时间,校址设在上田村,利用大原书院作为学校总部办公室,学校安排18周上课,各系的实验课也先后开出。农学院借用当地的华阳书院为教室和实验室,租用书院附近的农地为农场,租上田村民房做宿舍,早起晚睡,埋头苦读,浙大于天目山开始倡导推行的“导师制”得到贯彻落实。我父母就在这里完成了大学学业,在泰和毕业并留校任教。

1938年农学院毕业班同学

1938年的泰和华阳书院

毕业同学一起在狮石岭山麓植树造林,留下了珍贵的纪念。当时为了帮助江西解决日益增多的难民的粮食供给等问题,浙江大学与江西省政府商定,利用泰和沙村600余亩低产荒芜土地,成立江西省沙村示范垦殖场,安置一百多名从沦陷区涌来的难民。由浙大农学院代管,农学院院长卢守耕任垦区管委会主席,刚毕业的父亲也担任了垦殖场的指导员。浙大在泰和办学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带来的影响却延绵久远。现在,华阳书院已不复存在,替代书院的是黄岗小学,一块石碑矗立在黄岗小学的院子里默默地诉说着70年风云,陪伴着沐浴新中国阳光成长的一代代少年。

2018年11月,西迁后代在泰和沙村示范垦殖场(www.chuimin.cn)

2018年11月,泰和黄岗小学(浙大农学院旧址)

1938年朱祖祥毕业留校

1938年赵明强毕业留校

西迁以来,竺可桢校长一心扑在学校西迁事务和全校师生的安危上。在泰和,正当他奔波于湘桂之间,无暇顾及自己的家人时,次子竺衡和夫人张侠魂不幸因患痢疾,缺医少药,在半个月内,先后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竺校长心如刀绞,全校师生也都悲痛不已!在追悼会上,竺校长将夫人生前所写的《为纪念卢沟桥抗战一周年》演讲稿放大贴在灵堂,并将全家积攒20年的1000元大洋作为奖学金,成立“侠魂女士奖学金”基金会,当场就奖励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女学生。侠魂夫人和竺衡就葬在泰和松毛岭,永远留在了浙大西迁途中。竺校长和夫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在国破山河碎的年头,有这样的好校长带领浙大坚持办学,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呢?!我们西迁后代怀着深深的敬意,冒雨踏着泥泞的小路,向张侠魂夫人和竺衡献上一束花,也献上我们崇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