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4月竺校长去重庆专程到重庆村9号看望他们,这时他们已有了5个月的男孩锡涵,以后只要竺校长去重庆办事有空总会去看看这个帮助浙大西迁办学的“贵人”,而他们夫妇只要竺校长、浙大有需要也一定尽全力相助。......
2023-10-07
1937年秋冬,父母班上的同学拍了两张照片。同一批人,前后不过两三个月,从美丽的华家池农学院大楼下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到穿蓑衣、戴斗笠,跋涉在浙赣乡间的断壁颓垣的逃难者。变化何其之大!那一年,日寇疯狂发动侵华战争,“七七”卢沟桥事变、“八一三”淞沪战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逼近杭州,为了坚持学业,保存中华文化与教育命脉,实践“教育救国、科学兴邦”,从1937年9月一年级迁到西天目山,11月11日全校西迁建德开始,浙大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经过两年半时间,通过船渡、车行、徒步、火车等方式,历经2600公里艰难的西迁之路,最终到达贵州遵义、湄潭,完成了“文军长征”的伟大壮举。西迁路上困难重重,师生们虽然处在“逃难”的逆境中,但没有气馁、逃避或颓丧,他们怀着强烈的爱国心,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自己紧密相连!师生同甘共苦,抓住西迁途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条件,上课、学习,完成学业。1938年2月到7月,浙大在江西泰和有一段相对稳定的时间,校址设在上田村,利用大原书院作为学校总部办公室,学校安排18周上课,各系的实验课也先后开出。农学院借用当地的华阳书院为教室和实验室,租用书院附近的农地为农场,租上田村民房做宿舍,早起晚睡,埋头苦读,浙大于天目山开始倡导推行的“导师制”得到贯彻落实。我父母就在这里完成了大学学业,在泰和毕业并留校任教。
1938年农学院毕业班同学
1938年的泰和华阳书院
毕业同学一起在狮石岭山麓植树造林,留下了珍贵的纪念。当时为了帮助江西解决日益增多的难民的粮食供给等问题,浙江大学与江西省政府商定,利用泰和沙村600余亩低产荒芜土地,成立江西省沙村示范垦殖场,安置一百多名从沦陷区涌来的难民。由浙大农学院代管,农学院院长卢守耕任垦区管委会主席,刚毕业的父亲也担任了垦殖场的指导员。浙大在泰和办学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带来的影响却延绵久远。现在,华阳书院已不复存在,替代书院的是黄岗小学,一块石碑矗立在黄岗小学的院子里默默地诉说着70年风云,陪伴着沐浴新中国阳光成长的一代代少年。
2018年11月,西迁后代在泰和沙村示范垦殖场(www.chuimin.cn)
2018年11月,泰和黄岗小学(浙大农学院旧址)
1938年朱祖祥毕业留校
1938年赵明强毕业留校
西迁以来,竺可桢校长一心扑在学校西迁事务和全校师生的安危上。在泰和,正当他奔波于湘桂之间,无暇顾及自己的家人时,次子竺衡和夫人张侠魂不幸因患痢疾,缺医少药,在半个月内,先后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竺校长心如刀绞,全校师生也都悲痛不已!在追悼会上,竺校长将夫人生前所写的《为纪念卢沟桥抗战一周年》演讲稿放大贴在灵堂,并将全家积攒20年的1000元大洋作为奖学金,成立“侠魂女士奖学金”基金会,当场就奖励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女学生。侠魂夫人和竺衡就葬在泰和松毛岭,永远留在了浙大西迁途中。竺校长和夫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在国破山河碎的年头,有这样的好校长带领浙大坚持办学,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呢?!我们西迁后代怀着深深的敬意,冒雨踏着泥泞的小路,向张侠魂夫人和竺衡献上一束花,也献上我们崇敬的心!
有关重走西迁路:浙江大学西迁后代纪念文集的文章
1944年4月竺校长去重庆专程到重庆村9号看望他们,这时他们已有了5个月的男孩锡涵,以后只要竺校长去重庆办事有空总会去看看这个帮助浙大西迁办学的“贵人”,而他们夫妇只要竺校长、浙大有需要也一定尽全力相助。......
2023-10-07
为亲身感受浙大西迁办学的环境,寻找形成我父亲这种高尚品质的外在因素,2016年11月12日晚,我和我爱人、大舅夫妇回到了我的出生地湄潭,次日一早就到文庙参观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这样我认识了茶城中学校长李远洪,他是一位对浙大怀有深厚感情的湄潭人,当他听说要送浙大一位老校友去永兴,就开车过来了。......
2023-10-07
父亲在世时,我们聊过这段“车轮贴桥压浊浪,雨势汹汹跨乌江”的经历,他说记得是坐轮渡过的,但我清楚地记得是从桥上过的,为了这次行文准确,我上网查资料,又求助了湄潭文联主席浙大校史专家张宪忠先生,证实了1946年我们东归是从桥上过的。周西成主政期间修筑的川黔公路是桂黔滇进入重庆的唯一大动脉,交通运量十分巨大,一直到1939年前尚无桥过乌江,靠轮渡接驳。当局鉴于抗战形势,投巨资修筑了这座跨江大桥。......
2023-10-07
回迁复员是由学校组织进行的,永兴、湄潭的师生员工家属先要到遵义集中再分批编组,安排日期车次及同车人员,每车是师生混编以利相互照顾。次日坐长途车去遵义,汽车在山间公路转来转去,花了大半天。......
2023-10-07
1937年夏开始全面抗战,我们全家十口人跟随父亲执教的浙大,一段段向西南迁徙,一路上颠沛流离,终于在1940年到达遵义,1941年又转至湄潭、永兴,终于到了大后方,不再听到警报声、敌机轰炸声,我们的生活逐渐趋于安定,小孩子又可以正常上学了,湄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有身处世外桃源般的感觉,这就有了童年的第二段美好回忆,这平静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格外珍惜且记忆深刻。湄潭之美是自然独特的。......
2023-10-07
参加完“求是桥”揭幕仪式,寻访团一行前往浙大西迁广场,观览了纪念浙江大学西迁宜州80周年《求是缘》书画展。展品由浙江、宜州两地书画名家和书画爱好者提供。会后,宜州区政府在二楼中餐厅设宴招待全体参加纪念活动的嘉宾。晚上8点,寻访团全体赴宜州桂剧院参加“求是情·故乡行”文艺晚会。两位老人再一次代表浙大西迁后代在台上向宜州人民表示深表感谢。......
2023-10-07
2007年6月在首访浙大西迁终站永兴、湄潭后,我即萌生要重访西迁各站及1946年东归复员杭州之路。6月即去江西泰和,么弟志平来昌接我后先去吉安,后转大巴去泰和。2008年6月在杭州见到泰和县博物馆馆长肖用桁先生,经他指点,方知此屋是临清书屋,是萧氏族人子弟的私学,是竺校长当年的办公室。中午一时许回到泰和车站,中餐在店主推荐下,吃了当地名产乌骨鸡,从现杀到炖成汤,半小时多,其味真的鲜美,餐后三时哥俩去了赣州。......
2023-10-07
虽然父亲到达湄潭走过的路与浙江大学的大多数师生不同,但愿望和目标是基本相同的。父亲的归国行程还要继续。父亲最后得到国内的通知是前往重庆战时生产局报到。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父亲在重庆战时生产局当工程师的工作也随之结束了。父亲很快获得了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的职位,便从重庆辗转来到贵州湄潭,开始了他后半生在浙江大学几十年的教师生涯。......
2023-1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