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授为重,校务公开:竺校长的办学理念

教授为重,校务公开:竺校长的办学理念

【摘要】:大学应以教授为重,这是竺校长在浙大办学十三年一贯坚持的方针,竺校长提倡民主办校、校务公开,由校务委员会来管理学校,历史证明这是符合教育客观规律的办学方针。提倡学术民主、学术自由是竺可桢校长办学的又一个重要方针。当学生遭到国民党黑暗统治迫害时,竺校长总是挺身而出,去警察局交涉,积极营救,尽自己的力量保护学生。

竺校长的办学理念:“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博学笃行的学者。”

为了充实教授队伍,竺可桢多次拜访邵裴之、马一浮等学界前辈;聘请胡刚复、梅光迪、张荫麟、王淦昌、王琎、卢守耕、周承佑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前来任教;起用一批深孚众望的学者担任院长、系主任等职务。只要有好教师,他总是毫不犹豫立刻聘请,而且是千方百计地去聘请。竺可桢以人品、学识和诚恳的态度请到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好教授,西迁时期的浙大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名师的学识,还有名师追求真理、不计利害、求实奉献的高尚情操。大学应以教授为重,这是竺校长在浙大办学十三年一贯坚持的方针,竺校长提倡民主办校、校务公开,由校务委员会来管理学校历史证明这是符合教育客观规律的办学方针。

竺校长认为大学的主要使命有三个:一是造就具备智仁勇的学人;二是奠定学有专长的根基;三是养成自己独立思想的习惯和能力。为此1938年竺校长继承求是书院(浙大的前身)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吸取了世界一流大学的严谨作风和科学态度,提出以“求是”作为浙大的校训。竺校长认为:“有‘求是精神’的浙大人,就是必须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深思远虑不肯盲从的习惯,而且同时还要有健全的体格,肯吃苦耐劳,有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追求‘求是’的路径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以深思熟虑、独具慧眼的创新精神来研辩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切科学工作者和学人的共同追求和理想,是竺校长为浙大留下的一份精神宝典,指引着一代代浙大人在科学和革命征程中努力践行、不断登攀,竺校长也正是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求是精神的典范。

提倡学术民主、学术自由是竺可桢校长办学的又一个重要方针。他坚持打破各种思想和学术派系的束缚而广罗人才,充分发挥各种学术思想、开拓各个学术领域。在竺可桢身体力行的倡导下,浙大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办研究所、招研究生,教授们醉心学术研究,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活动,学术讨论之风也长盛不衰,教授与教授之间常常为学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即使在纸张紧缺、环境险恶的抗战期间,浙大的学术刊物定期或不定期的出版了二十多种,各种读书报告会、学术纪念报告会不断。例如,遵义时期的“徐霞客逝世三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伽利略逝世三百周年报告会”“达尔文进化论与遗传学讨论会”,竺可桢不仅亲自主持,而且还作了重要的学术演讲。

在如此浓厚的学术氛围中,科研硕果也源源而来,当年的浙江大学,从理工农科到人文学科,像陈建功的三角级数、苏步青的微分几何、王淦昌的原子核物理、谈家桢的遗传学、蔡邦华的昆虫学、卢守耕的稻作学、吴耕民的果树学、夏鼐的考古学、张荫麟的中国史学、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等,都具有第一流的学术水准,站在了当时各学科的前沿,在海内外享有盛誉。(www.chuimin.cn)

关爱师生让竺可桢校长赢得“浙大保姆”的美誉,莘莘学子怀着科学救国的抱负投奔浙大,跟随学校流亡迁徙,许多学生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学校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而竺校长像一棵大树一样庇佑着他们,设法给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护卫着这群中国未来的栋梁。他以学生为本,在他眼里浙大学生个个都是人品好和有学问的。他希望大学生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楷模,成为一般人士的表率,能做到不仅“谋食”,而且“谋道”。他说:“凡是有真知灼见的人,无论社会如何腐化,政治如何不良,他必独行其是。”所以他把大学教育首先看作是道德教育,认为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一定要有高尚的道德。

当学生遭到国民党黑暗统治迫害时,竺校长总是挺身而出,去警察局交涉,积极营救,尽自己的力量保护学生。浙大学生于子三在看守所遇害,竺可桢与医生李天助、学生代表立即赶到现场,拒绝在所谓于以玻璃自杀的验尸报告上签字证明,只在另一纸上写下“浙江大学学生于子三委实已死,到场看过”。在南京接受《申报》记者采访时说于子三“作为一个学生是一个好学生,此事将成千古奇冤”。“总之,学校的立场认为这是一法律事件,其最后结局,将判明政府法治精神的充分与否及保障人权意愿的有无。”他的仗义执言震惊了全国。教育部长要他在报纸上“更正”,他断然拒绝:“报载是事实,无法更正。”更难得的是他在这一关键时刻公开表示:“一本过去理智态度、求是精神,决不畏难而退,不能以利害得失而放弃追求真理。”这需要多么无畏的勇气,岂不胜过父母,这样的校长怎能不受到学生的衷心爱戴。

竺可桢先生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的博大胸怀、人格魅力和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的一整套办学思想及其倡导的“求是精神”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有重要现实意义,让我们沿着他的足迹,坚守中华民族真正的教育理念和精神!

[1]王宽福:王仁东次子。1942年出生于遵义,1964年毕业于浙大化工机械专业,退休前是浙江大学化工系教授。
王仁东于1939年11月到浙大(宜山)任教,在浙大西迁办学期间任工学院机械系副教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