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整理研究祖父陈明仁历史资料时检索到一篇竺可桢校长1940年2月9日的日记,上面同时出现了祖父和浙大农学院院长蔡邦华先生的名字。竺可桢与夫人张侠魂、长子竺津(希文)、大女儿竺梅合影陈明仁,字子良,湖南省醴陵市洪源乡人,黄埔军校一期生。历任国民革命军少将旅长、中将师长、军长、兵团司令官、湖南省政府代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2023-10-07
周黔生
2019年3月23日早晨,我们二十多位头发花白的老年人兴奋地聚集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前,集体乘车赴上虞参观竺可桢故居。2018年,我们这些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大学西迁贵州的师生后代们,自发组织寻访团,沿着当年浙大师生西迁途经的城镇:浙江临安(天目山)、梅城;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贵州遵义、湄潭、永兴,还有浙江龙泉,虔诚地寻找父辈们当年艰苦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传承求是精神。此行收获极大,令人终生难忘,也使我们更加崇敬竺可桢校长,萌发了去参观竺可桢故居的愿望。
竺可桢(1890—1974)故居位于绍兴市上虞区东关镇西大木桥头,是一座坐南朝北的典型绍兴水乡民居,两层楼,房屋年代久远,人称竺家台门。故居南面邻近古老的浙东运河,运河东西向穿城而过,故居北面是建东路,原本是运河支流,填河建筑而成,故居就坐落在路南侧。故居大门旁边竖立着两块石碑,一块是“上虞市重点文物单位/竺可桢故居”,另一块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竺可桢故居”。当地政府近年对故居进行了全面加固整修,而且扩充了面积,把故居后面的一幢三开间平房和一个花园纳入故居范围,增加了展览空间,充实了陈列内容。
竺可桢故居前的石碑
在竺可桢故居前合影
大家依次走进故居,迎面是竺可桢半身铜像,背后是竺可桢书写的“求是精神”四个大字,正厅两侧分别是浙大师长路甬祥、苏步青、贝时璋、陈立、梁树德、朱祖祥、韩桢祥、潘云鹤的题词。往里走是客厅、书房、居室、厨房、楼梯间、花园等,分别摆放着旧时家具、书桌、杂物等。墙面上挂满图片和文字说明,展示竺可桢生平年表、家族宗谱、家人合影、青少年时期生长和求学环境、担任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领导时期的辉煌业绩和学术成就,还有不同年代的工作照片、赴各地考察活动照片及出国访问照片。丰富的展品中有难得一见的竺可桢儿时照片和启蒙老师章镜尘照片,也有竺可桢的书籍、论文、日记、使用过的科学仪器等,使人倍感亲切。通过参观,大家对竺可桢先生的一生,尤其是青少年时代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竺可桢先生1890年3月7日出生在故居的东侧楼上,老家原在东关镇附近的保驾山前村,因父亲在东关镇上开杂货店,所以从小住在大木桥头故居内。竺可桢是家中幼子,又名烈祖,字藕舫,上有2兄3姐。他自幼聪慧,3岁时已能够识字,5岁时已经认识千余汉字,开始接受启蒙教育,9岁时入读毓箐小学,1905 年以各门功课全优、全校第一名毕业,而后走上离开家乡赴外地求学之路,先入读上海澄衷学堂,1908年转入复旦公学学习。其间曾几次路过杭州,均由萧山西兴渡过钱塘江,直至杭城拱宸桥坐轮船去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读书。1909年进入唐山路矿学堂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考取留美庚款公费生,进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农学院学习。(www.chuimin.cn)
竺可桢铜像
参观竺可桢故居
少年竺可桢
竺氏宗谱
竺可桢校长一生为我国教育科学事业、为浙江大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提出的“求是”校训影响了几代浙大师生,他永远是我们的楷模。这次参观,担任讲解任务的是一位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令人欣慰,竺可桢先生的光辉形象已融入故乡青少年心中。
下午,我们与上虞竺可桢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窦小钢等举行座谈,大家对他热爱家乡、热心求是精神传播深表赞赏,表示愿意提供相关历史资料,为筹办竺可桢纪念馆出一份力。
有关重走西迁路:浙江大学西迁后代纪念文集的文章
我在整理研究祖父陈明仁历史资料时检索到一篇竺可桢校长1940年2月9日的日记,上面同时出现了祖父和浙大农学院院长蔡邦华先生的名字。竺可桢与夫人张侠魂、长子竺津(希文)、大女儿竺梅合影陈明仁,字子良,湖南省醴陵市洪源乡人,黄埔军校一期生。历任国民革命军少将旅长、中将师长、军长、兵团司令官、湖南省政府代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2023-10-07
为亲身感受浙大西迁办学的环境,寻找形成我父亲这种高尚品质的外在因素,2016年11月12日晚,我和我爱人、大舅夫妇回到了我的出生地湄潭,次日一早就到文庙参观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这样我认识了茶城中学校长李远洪,他是一位对浙大怀有深厚感情的湄潭人,当他听说要送浙大一位老校友去永兴,就开车过来了。......
2023-10-07
父亲在世时,我们聊过这段“车轮贴桥压浊浪,雨势汹汹跨乌江”的经历,他说记得是坐轮渡过的,但我清楚地记得是从桥上过的,为了这次行文准确,我上网查资料,又求助了湄潭文联主席浙大校史专家张宪忠先生,证实了1946年我们东归是从桥上过的。周西成主政期间修筑的川黔公路是桂黔滇进入重庆的唯一大动脉,交通运量十分巨大,一直到1939年前尚无桥过乌江,靠轮渡接驳。当局鉴于抗战形势,投巨资修筑了这座跨江大桥。......
2023-10-07
回迁复员是由学校组织进行的,永兴、湄潭的师生员工家属先要到遵义集中再分批编组,安排日期车次及同车人员,每车是师生混编以利相互照顾。次日坐长途车去遵义,汽车在山间公路转来转去,花了大半天。......
2023-10-07
1937年夏开始全面抗战,我们全家十口人跟随父亲执教的浙大,一段段向西南迁徙,一路上颠沛流离,终于在1940年到达遵义,1941年又转至湄潭、永兴,终于到了大后方,不再听到警报声、敌机轰炸声,我们的生活逐渐趋于安定,小孩子又可以正常上学了,湄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有身处世外桃源般的感觉,这就有了童年的第二段美好回忆,这平静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格外珍惜且记忆深刻。湄潭之美是自然独特的。......
2023-10-07
参加完“求是桥”揭幕仪式,寻访团一行前往浙大西迁广场,观览了纪念浙江大学西迁宜州80周年《求是缘》书画展。展品由浙江、宜州两地书画名家和书画爱好者提供。会后,宜州区政府在二楼中餐厅设宴招待全体参加纪念活动的嘉宾。晚上8点,寻访团全体赴宜州桂剧院参加“求是情·故乡行”文艺晚会。两位老人再一次代表浙大西迁后代在台上向宜州人民表示深表感谢。......
2023-10-07
2007年6月在首访浙大西迁终站永兴、湄潭后,我即萌生要重访西迁各站及1946年东归复员杭州之路。6月即去江西泰和,么弟志平来昌接我后先去吉安,后转大巴去泰和。2008年6月在杭州见到泰和县博物馆馆长肖用桁先生,经他指点,方知此屋是临清书屋,是萧氏族人子弟的私学,是竺校长当年的办公室。中午一时许回到泰和车站,中餐在店主推荐下,吃了当地名产乌骨鸡,从现杀到炖成汤,半小时多,其味真的鲜美,餐后三时哥俩去了赣州。......
2023-10-07
虽然父亲到达湄潭走过的路与浙江大学的大多数师生不同,但愿望和目标是基本相同的。父亲的归国行程还要继续。父亲最后得到国内的通知是前往重庆战时生产局报到。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父亲在重庆战时生产局当工程师的工作也随之结束了。父亲很快获得了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的职位,便从重庆辗转来到贵州湄潭,开始了他后半生在浙江大学几十年的教师生涯。......
2023-1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