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浙大西迁后代参观竺可桢故居:重温教育楷模的巨大贡献

浙大西迁后代参观竺可桢故居:重温教育楷模的巨大贡献

【摘要】:周黔生2019年3月23日早晨,我们二十多位头发花白的老年人兴奋地聚集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前,集体乘车赴上虞参观竺可桢故居。此行收获极大,令人终生难忘,也使我们更加崇敬竺可桢校长,萌发了去参观竺可桢故居的愿望。竺可桢铜像参观竺可桢故居少年竺可桢竺氏宗谱竺可桢校长一生为我国教育科学事业、为浙江大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提出的“求是”校训影响了几代浙大师生,他永远是我们的楷模。

周黔生

2019年3月23日早晨,我们二十多位头发花白的老年人兴奋地聚集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前,集体乘车赴上虞参观竺可桢故居。2018年,我们这些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大学西迁贵州的师生后代们,自发组织寻访团,沿着当年浙大师生西迁途经的城镇:浙江临安(天目山)、梅城;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贵州遵义、湄潭、永兴,还有浙江龙泉,虔诚地寻找父辈们当年艰苦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传承求是精神。此行收获极大,令人终生难忘,也使我们更加崇敬竺可桢校长,萌发了去参观竺可桢故居的愿望。

竺可桢(1890—1974)故居位于绍兴市上虞区东关镇西大木桥头,是一座坐南朝北的典型绍兴水乡民居,两层楼,房屋年代久远,人称竺家台门。故居南面邻近古老的浙东运河,运河东西向穿城而过,故居北面是建东路,原本是运河支流,填河建筑而成,故居就坐落在路南侧。故居大门旁边竖立着两块石碑,一块是“上虞市重点文物单位/竺可桢故居”,另一块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竺可桢故居”。当地政府近年对故居进行了全面加固整修,而且扩充了面积,把故居后面的一幢三开间平房和一个花园纳入故居范围,增加了展览空间,充实了陈列内容。

竺可桢故居前的石碑

在竺可桢故居前合影

大家依次走进故居,迎面是竺可桢半身铜像,背后是竺可桢书写的“求是精神”四个大字,正厅两侧分别是浙大师长路甬祥、苏步青、贝时璋、陈立、梁树德、朱祖祥、韩桢祥、潘云鹤的题词。往里走是客厅、书房、居室、厨房、楼梯间、花园等,分别摆放着旧时家具、书桌、杂物等。墙面上挂满图片和文字说明,展示竺可桢生平年表、家族宗谱、家人合影、青少年时期生长和求学环境、担任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领导时期的辉煌业绩和学术成就,还有不同年代的工作照片、赴各地考察活动照片及出国访问照片。丰富的展品中有难得一见的竺可桢儿时照片和启蒙老师章镜尘照片,也有竺可桢的书籍、论文、日记、使用过的科学仪器等,使人倍感亲切。通过参观,大家对竺可桢先生的一生,尤其是青少年时代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竺可桢先生1890年3月7日出生在故居的东侧楼上,老家原在东关镇附近的保驾山前村,因父亲在东关镇上开杂货店,所以从小住在大木桥头故居内。竺可桢是家中幼子,又名烈祖,字藕舫,上有2兄3姐。他自幼聪慧,3岁时已能够识字,5岁时已经认识千余汉字,开始接受启蒙教育,9岁时入读毓箐小学,1905 年以各门功课全优、全校第一名毕业,而后走上离开家乡赴外地求学之路,先入读上海澄衷学堂,1908年转入复旦公学学习。其间曾几次路过杭州,均由萧山西兴渡过钱塘江,直至杭城拱宸桥坐轮船去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读书。1909年进入唐山路矿学堂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考取留美庚款公费生,进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农学院学习。(www.chuimin.cn)

竺可桢铜像

参观竺可桢故居

少年竺可桢

竺氏宗谱

竺可桢校长一生为我国教育科学事业、为浙江大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提出的“求是”校训影响了几代浙大师生,他永远是我们的楷模。这次参观,担任讲解任务的是一位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令人欣慰,竺可桢先生的光辉形象已融入故乡青少年心中。

下午,我们与上虞竺可桢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窦小钢等举行座谈,大家对他热爱家乡、热心求是精神传播深表赞赏,表示愿意提供相关历史资料,为筹办竺可桢纪念馆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