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严溥泉县长:浙大西迁后代纪念文集

严溥泉县长:浙大西迁后代纪念文集

【摘要】:2018年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纪录片135集“贵州湄潭篇”里也记录了严溥泉县长的往事,说他欢迎浙大赴湄办学的“拳拳盛情,恰似粼粼湄江水”。从严溥泉县长身上可以看到答案。遗憾的是对严溥泉的生平我们至今知之甚少。

1940年的遵义是重庆的南线屏障,是西南交通大动脉的枢纽。先于浙大迁到遵义的已经有南京陆军大学、军官外语培训班、步兵学校,以及各地涌来的难民潮。衣食住行在遵义当时都成大难题。遵义难,流浪的浙大更难。在泰和,浙大聚在一个村;在宜山,浙大散落于一个镇;而入黔初期,浙大几乎流离失所。原来说好的一处安置点遵义师范拒绝搬迁,浙大只好把一年级留在青岩,两地相距约150公里。而湄潭当时不通公路。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不论分内分外,只要力所能及的他全做了!这个人就是湄潭县长严溥泉。因为他,湄潭就像一个张开双臂的温暖怀抱。

浙大迁湄校舍协助委员会会议记录

1939年2月,当严溥泉得知浙大正在寻觅合适办学地点后,就主动做了许多事:(1)用写信、电报等方式联系竺校长表示热忱欢迎浙大入湄办学,并主动提供了自己议定的具体安置方案;(2)联络全县各界重要人士21名,成立了“浙大迁湄校舍协助委员会”;这在浙大西迁乃至全国各大学南渡西迁办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浙大尚未决定迁湄的情况下,他已安排21人具体落实了可供浙大使用的庙宇、民教馆、救济院、祠堂、民居等287间,考虑到可能不够用,又拨地40余亩供学校建校舍。并把亲自绘制的湄潭县城全景图发给竺校长,将可供学校用的房屋地点逐一标出;还对当地粮食、菜蔬、肉类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情况、市场价格等都做了详细介绍,一片真心诚意犹如浙大大管家。

而他所遭遇的阻力是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的。当浙大真正到来时发现已经谈妥的房屋无法完全兑现;县党部所在的文庙不肯搬出;湄潭、永兴两地党部都作梗浙大的到来;对浙大教授及严本人的各种小报告、诬告信频飞;“把浙大的桌椅等件抛至天井”;甚至发动民众数百人进城抗议示威,并扬言要罢市来“让浙大知难而退”……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浙大最终分置于遵、湄两地;而严溥泉县长在做了大量实事之后被莫名其妙地迅速调离(也有人说他是气走的);最后在当时贵州省主席吴鼎昌的斡旋之下,湄潭文庙才得以全部让出,浙大在湄潭才安定下来。第二年吴鼎昌抱怨继任的县长很不得力,这是后话。

和竺校长曾留学海外一样,严溥泉曾留学英国,吴鼎昌曾留学日本,泰和的萧庆云曾留学美国,从他们身上我看到国破山河在时那一代读书人深重的济世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国难中他们为文化为教育铁肩担道义,呕心沥血的赤子情怀!他们的眼界、格局、抱负和胸怀都值得我们深深感念!

2018年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纪录片135集“贵州湄潭篇”里也记录了严溥泉县长的往事,说他欢迎浙大赴湄办学的“拳拳盛情,恰似粼粼湄江水”。

历史选择了湄潭,还是湄潭选择了历史?一切事在人为!从严溥泉县长身上可以看到答案。这是一个应当铭记的人物!

遗憾的是对严溥泉的生平我们至今知之甚少。我对此一直无法释怀,但个人的力量又极其微弱(比如想在某大学图书馆查看一下当年的报纸,回答是需要单位发函才可以。不说太远,在过去40年里,但凡有一个“单位”能寻找一下严溥泉,还用我们平头百姓来如此大海捞针吗?)。

严溥泉生平简况(零星收集):

严溥泉(1900—?),贵州贵阳人,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科。

回国后历任:

国民革命军航空部少校股长

江苏省民政厅农工科科员(www.chuimin.cn)

江苏省农矿厅主任科科长

严溥泉县长(江苏省农矿厅时期)

江苏省实业厅代理科长

江苏省江阴县代县长、县长 (1934年11月28日)

据江阴《正气报》1934年11月30日《严新县长不日莅任》一文载:“……严为人沉静而好学,案头置满原版书籍,学识经验,两俱丰富。”

江苏省宝应县县长 (1936年7月10日)

贵州省湄潭县县长 (1938年10月—1940年5月)

贵州省安龙县县长(1940年8月)在安龙县因为开展禁烟,再次被排挤。(何琦副主任提供的信息:“严先生是中央实验茶厂、武汉头等测侯所、浙大落户湄潭的有功之臣。”)

最后回到贵阳(据王宽福老师信息)

此生平简况留待浙大校史研究部门、浙大西迁后人、浙大学人及关心浙大西迁历史的各方人士共同来关注、寻找、补充,特此鞠躬致谢!

(注1:以上资料现存:江阴档案馆、南大图书馆、江苏省档案馆、湄潭档案馆。

注2:以上资料是在王敬东大姐和她的亲属、陈天来老师的帮助下获得,在此感谢他们的共同努力!同时感谢何琦副主任、蔡恒胜老师、皇甫玎老师的帮助!)

补充:因为庚子年初的疫情,本书付印延期,意外的是严溥泉先生的照片浮出水面!接力寻找的人员有:何琦副主任、贵州省文史馆桂珍明老师、李连昌老师、浙江大学的张淑锵老师、钱永红老师。在此深深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