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感恩湄潭政府保护文庙,展示浙大西迁历史

感恩湄潭政府保护文庙,展示浙大西迁历史

【摘要】:湄潭文庙是那一代浙大人心中温暖的记忆,真诚感谢湄潭政府为保护文庙所做出的贡献!今日文庙已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部用来展示浙大在湄潭的一段西迁历史,欣慰感恩之余又觉得对不起湄潭和文庙本身!文庙,是湄潭文脉延绵不断的象征;文庙,是湄潭人的珍宝与骄傲!

大伯回忆:

湄潭北为一小山,正中为文庙,浙大用作教室、图书馆等。靠东稍北为浙大附中。附中北面小山腰上盖的是浙大女生宿舍。出北门经过乱坟堆,向西下到湄江边即为男生宿舍、食堂、运动场等。上体育课游泳也在那里江边。浙大农场则在南门外过湄江桥,再走3~5里才到,有300~500亩地,生物系在农场对面。

湄潭文庙是那一代浙大人心中温暖的记忆,真诚感谢湄潭政府为保护文庙所做出的贡献!今日文庙已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部用来展示浙大在湄潭的一段西迁历史,欣慰感恩之余又觉得对不起湄潭和文庙本身!

文庙简介:

湄潭文庙,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天启二年(1622)被焚,五年重建;清咸丰九年(1859)再毁于兵乱,同治十年(1871)再建。光绪四年(1878)扩建,上漆饰金,遂成规模。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其原有建筑包括影壁墙、状元桥、月池(或泮池)、棂星门、节孝祠、乡贤祠、名宦祠、大成门、南北庑、明伦堂、钟鼓楼、大成殿和崇圣祠等。历经近400年历史的变迁,现在我们看到的湄潭文庙,只剩下大成门、南北庑、钟鼓楼、大成殿、崇圣祠,总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整组建筑坐东向西,平面呈竖长形,顺后城坡山势,次第升高,层层迭上,将每栋建筑沿一条中轴线对称地分别建于五级平台上。(百度百科)

浙江大学致湄潭县政府函——关于感谢贺氏宗祠向浙大捐献木料》

一个地方有文庙,说明这个地方崇文重教,文化渊源悠久。湄潭文庙近400年间几经毁建、扩建、抢救性保护,这其中有多少执着坚守的生命故事;有多少乡贤、名宦、明伦、节孝中的民间故事;有多少与建筑、建筑师相关的艰辛往事……

浙大在文庙悠久的历史中只占短短六七年,所以希望看到文庙布展中有更多地方性展示,如:文庙历史,湄潭文化名人、湄潭历史,等等。仅就浙大西迁史来说,目前展览中也缺少湄潭自身的内容,如曾经和严溥泉县长一起帮助浙大办学的湄潭各界人士,希望能收集整理有关他们的资料和照片。如:

……湄江饭店主人韩仲强, 浙大初到时,湄潭饭店全部租借给浙大使用,物理系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设在饭店二楼、三楼一年之久,可谓浙大楼。(www.chuimin.cn)

标准田径场由湄潭士绅刘吉皆将自家种植烟草的40亩地出让给浙大建成

民国年间永兴场商界士绅在李金成生日时的合影。李金成(前排左起第三人)是李氏民居的主人,将四合院出让给浙大做女生宿舍。赵树云(前排左起第二人,竺可桢日记曾提及)

在西迁档案中有一份《浙江大学致湄潭县政府函——关于感谢贺氏宗祠向浙大捐献木料》,函中贺氏宗祠捐献代表有:贺循然、贺绍白、贺敬修等。从这份档案我们可以看到在帮助浙大迁校时有公产出让、私产租借、买卖等各种方式,而无偿捐助是少见的,特别是有些物资在战争时期是有钱也买不到的,所以要特别提出感谢!为此希望在文庙西迁史布展中能看到有关贺氏家族的资料和老照片。

……湄潭士绅刘吉皆,将自家种植烟草的40亩地出让给浙大建标准田径场。

……永兴士绅李金成,曾捐粮100担给浙大;将自己的李氏民居四合院出让给浙大作女生宿舍。

这样的人物有很多,所做的事情有大有小,但西迁史如果没有关于他们的记载将不完整。遥望西迁历史的人,不仅仅只有当年老师们学生们的后代,还有那一代湄潭人的后代,以及所有关爱教育的后来人。

缺失了真实姓名和故事的历史是模糊而苍白的,还希望那一帧竺可桢校长标注明晰的历史老照片能把人物姓名展示给后人。

文庙,是湄潭文脉延绵不断的象征;文庙,是湄潭人的珍宝与骄傲!既然文庙有屡毁屡建的历史,那么把文庙恢复到1940年的样子是可以考虑的,相信那会真正造福于湄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