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亲身感受浙大西迁办学的环境,寻找形成我父亲这种高尚品质的外在因素,2016年11月12日晚,我和我爱人、大舅夫妇回到了我的出生地湄潭,次日一早就到文庙参观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这样我认识了茶城中学校长李远洪,他是一位对浙大怀有深厚感情的湄潭人,当他听说要送浙大一位老校友去永兴,就开车过来了。......
2023-10-07
大伯回忆:
湄潭北为一小山,正中为文庙,浙大用作教室、图书馆等。靠东稍北为浙大附中。附中北面小山腰上盖的是浙大女生宿舍。出北门经过乱坟堆,向西下到湄江边即为男生宿舍、食堂、运动场等。上体育课游泳也在那里江边。浙大农场则在南门外过湄江桥,再走3~5里才到,有300~500亩地,生物系在农场对面。
湄潭文庙是那一代浙大人心中温暖的记忆,真诚感谢湄潭政府为保护文庙所做出的贡献!今日文庙已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部用来展示浙大在湄潭的一段西迁历史,欣慰感恩之余又觉得对不起湄潭和文庙本身!
文庙简介:
湄潭文庙,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天启二年(1622)被焚,五年重建;清咸丰九年(1859)再毁于兵乱,同治十年(1871)再建。光绪四年(1878)扩建,上漆饰金,遂成规模。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其原有建筑包括影壁墙、状元桥、月池(或泮池)、棂星门、节孝祠、乡贤祠、名宦祠、大成门、南北庑、明伦堂、钟鼓楼、大成殿和崇圣祠等。历经近400年历史的变迁,现在我们看到的湄潭文庙,只剩下大成门、南北庑、钟鼓楼、大成殿、崇圣祠,总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整组建筑坐东向西,平面呈竖长形,顺后城坡山势,次第升高,层层迭上,将每栋建筑沿一条中轴线对称地分别建于五级平台上。(百度百科)
《浙江大学致湄潭县政府函——关于感谢贺氏宗祠向浙大捐献木料》
一个地方有文庙,说明这个地方崇文重教,文化渊源悠久。湄潭文庙近400年间几经毁建、扩建、抢救性保护,这其中有多少执着坚守的生命故事;有多少乡贤、名宦、明伦、节孝中的民间故事;有多少与建筑、建筑师相关的艰辛往事……
浙大在文庙悠久的历史中只占短短六七年,所以希望看到文庙布展中有更多地方性展示,如:文庙历史,湄潭文化名人、湄潭历史,等等。仅就浙大西迁史来说,目前展览中也缺少湄潭自身的内容,如曾经和严溥泉县长一起帮助浙大办学的湄潭各界人士,希望能收集整理有关他们的资料和照片。如:
……湄江饭店主人韩仲强, 浙大初到时,湄潭饭店全部租借给浙大使用,物理系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设在饭店二楼、三楼一年之久,可谓浙大楼。(www.chuimin.cn)
标准田径场由湄潭士绅刘吉皆将自家种植烟草的40亩地出让给浙大建成
民国年间永兴场商界士绅在李金成生日时的合影。李金成(前排左起第三人)是李氏民居的主人,将四合院出让给浙大做女生宿舍。赵树云(前排左起第二人,竺可桢日记曾提及)
在西迁档案中有一份《浙江大学致湄潭县政府函——关于感谢贺氏宗祠向浙大捐献木料》,函中贺氏宗祠捐献代表有:贺循然、贺绍白、贺敬修等。从这份档案我们可以看到在帮助浙大迁校时有公产出让、私产租借、买卖等各种方式,而无偿捐助是少见的,特别是有些物资在战争时期是有钱也买不到的,所以要特别提出感谢!为此希望在文庙西迁史布展中能看到有关贺氏家族的资料和老照片。
……湄潭士绅刘吉皆,将自家种植烟草的40亩地出让给浙大建标准田径场。
……永兴士绅李金成,曾捐粮100担给浙大;将自己的李氏民居四合院出让给浙大作女生宿舍。
这样的人物有很多,所做的事情有大有小,但西迁史如果没有关于他们的记载将不完整。遥望西迁历史的人,不仅仅只有当年老师们学生们的后代,还有那一代湄潭人的后代,以及所有关爱教育的后来人。
缺失了真实姓名和故事的历史是模糊而苍白的,还希望那一帧竺可桢校长标注明晰的历史老照片能把人物姓名展示给后人。
文庙,是湄潭文脉延绵不断的象征;文庙,是湄潭人的珍宝与骄傲!既然文庙有屡毁屡建的历史,那么把文庙恢复到1940年的样子是可以考虑的,相信那会真正造福于湄潭。
有关重走西迁路:浙江大学西迁后代纪念文集的文章
为亲身感受浙大西迁办学的环境,寻找形成我父亲这种高尚品质的外在因素,2016年11月12日晚,我和我爱人、大舅夫妇回到了我的出生地湄潭,次日一早就到文庙参观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这样我认识了茶城中学校长李远洪,他是一位对浙大怀有深厚感情的湄潭人,当他听说要送浙大一位老校友去永兴,就开车过来了。......
2023-10-07
竺校长遂决定8月26日率校核心成员四人亲赴禅源寺考察。一直到9月5日学校正式决定1937年入学新生迁西天目山禅源寺,并议决迁播细则,9月13日禅源寺方丈来杭与沈思屿谈租赁庙舍,14日谈妥,9月21日第一批一年级新生始迁入,到26日共计210人到达禅源寺,27日上课,开始了他们的大学生活,这些参与迁播的新生,健在的应寿跨九旬,浙大前校长杨士林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谢觉民教授等应是当年亲历这次迁播的新生。......
2023-10-07
参加完“求是桥”揭幕仪式,寻访团一行前往浙大西迁广场,观览了纪念浙江大学西迁宜州80周年《求是缘》书画展。展品由浙江、宜州两地书画名家和书画爱好者提供。会后,宜州区政府在二楼中餐厅设宴招待全体参加纪念活动的嘉宾。晚上8点,寻访团全体赴宜州桂剧院参加“求是情·故乡行”文艺晚会。两位老人再一次代表浙大西迁后代在台上向宜州人民表示深表感谢。......
2023-10-07
父亲在世时,我们聊过这段“车轮贴桥压浊浪,雨势汹汹跨乌江”的经历,他说记得是坐轮渡过的,但我清楚地记得是从桥上过的,为了这次行文准确,我上网查资料,又求助了湄潭文联主席浙大校史专家张宪忠先生,证实了1946年我们东归是从桥上过的。周西成主政期间修筑的川黔公路是桂黔滇进入重庆的唯一大动脉,交通运量十分巨大,一直到1939年前尚无桥过乌江,靠轮渡接驳。当局鉴于抗战形势,投巨资修筑了这座跨江大桥。......
2023-10-07
回迁复员是由学校组织进行的,永兴、湄潭的师生员工家属先要到遵义集中再分批编组,安排日期车次及同车人员,每车是师生混编以利相互照顾。次日坐长途车去遵义,汽车在山间公路转来转去,花了大半天。......
2023-10-07
1937年夏开始全面抗战,我们全家十口人跟随父亲执教的浙大,一段段向西南迁徙,一路上颠沛流离,终于在1940年到达遵义,1941年又转至湄潭、永兴,终于到了大后方,不再听到警报声、敌机轰炸声,我们的生活逐渐趋于安定,小孩子又可以正常上学了,湄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有身处世外桃源般的感觉,这就有了童年的第二段美好回忆,这平静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格外珍惜且记忆深刻。湄潭之美是自然独特的。......
2023-10-07
2007年6月在首访浙大西迁终站永兴、湄潭后,我即萌生要重访西迁各站及1946年东归复员杭州之路。6月即去江西泰和,么弟志平来昌接我后先去吉安,后转大巴去泰和。2008年6月在杭州见到泰和县博物馆馆长肖用桁先生,经他指点,方知此屋是临清书屋,是萧氏族人子弟的私学,是竺校长当年的办公室。中午一时许回到泰和车站,中餐在店主推荐下,吃了当地名产乌骨鸡,从现杀到炖成汤,半小时多,其味真的鲜美,餐后三时哥俩去了赣州。......
2023-10-07
第一批定在1月份,第二、三批寒假以后成行,让我为其制订计划并做好接待服务。当我得知浙大港澳台留学生要到湄潭访问时,在浙大退休教师许高渝教授帮助下收集整理了当年在湄潭学习、工作过的浙大校友在接收台湾后的工作业绩,提供给湄潭中学和文庙陈列馆,作为接待港澳留学生时的参考资料。张宪忠老师大力支持浙大学生到湄潭的实践活动,他不仅为学生详细介绍了浙大在永兴办学的情况,又亲自带领学生到永兴实地考察。......
2023-1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