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由广西迁往贵州,爸爸所在的史地系图籍典册众多,均由陆路运送,师生竭力配合,经过艰难跋涉,终使教学资料安全运抵遵义。这里,遍布浙大人西迁的足迹,脑海中不断浮现起爸爸妈妈教书、上课生活的模糊身影,虽然时间太过久远,可我们竟在西迁路上再次重逢了!浙大西迁宜山纪念馆里,我(右)和姐姐以平(左)在父亲像前合影......
2023-10-07
传唱多年的歌词将大家带到了长久思萦的“百鸟归林”景点,站在七星桥上,我们仿佛又听到了“湄江吟社”的教授们作诗吟唱,抒发家国情怀。沿湄江而行,到了湄潭中学,校长和几位老师已经在校门口等候。浙大西迁来湄潭时,湄潭中学和浙大附中合并,竺可桢先生亲自兼任浙大附中校长。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校长,现今湄潭中学操场正中矗立着竺可桢先生的大型汉白玉雕像。全体寻访团团员整齐排列在雕像前肃立、鞠躬,两位女团员献上鲜花,表达了对竺可桢校长敬仰、缅怀之情。
随后,团员们来到敬仰已久的文庙,走进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馆内每一件文物都在向我们诉说着浙大西迁故事,在那抗日烽火年代,浙大师生艰难跋涉,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贵州,终于有了近七年相对安定的学习、生活环境。看着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阴馆长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地感动了每位团员,大家不由得热泪盈眶,我们的父辈真不愧为坚强的浙大人。走出陈列馆后,立刻来到浙大广场纪念碑旁,大家急不可待地寻找石碑上镌刻的父辈名字,每每找到一个名字就兴奋不已,马上按下相机快门,留存珍贵信息。在参观过程中,中央电视台(10频道)进行了录像。接着我们步行到湄江桥,寻得湄江饭店旧址,这里是当年湄潭县官员和民众迎候浙大师生入驻湄潭的桥头堡,湄潭父老乡亲的恩情浙大人永世难忘。
向竺可桢校长雕像献花(湄潭)
参观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湄潭)
在遵义寻访浙大遗址
随后寻访团到了永兴镇,参观浙大在永兴的三处旧址——浙大教授住宅楼、李氏民宅、欧阳曙宅,这里曾是浙大一年级学生和部分教师学习、生活的地方。每到一处浙大旧址,团员们都细心寻访,看到那些陈旧的古建筑,重温父辈们的艰辛,感慨不已。
第三天,参加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研究会召开的“浙大西迁二代回访湄潭座谈会”。在会上,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浙大西迁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黄正义,县文广局副局长、浙大西迁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康厚达,县文管所所长唐朝秀,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馆长阴利君先后表达了对寻访团的热烈欢迎,介绍了湄潭县浙大旧址的修缮和保护情况,并表示将继续做好这项工作,使浙大西迁文化、求是精神发扬光大。
然后王宽福团长代表全体团员向湄潭各界的盛情接待表示由衷的感谢,对湄潭政府高度重视浙大西迁文化遗存表示钦佩、赞赏。先辈们在战争年代能够坚持办学、创造累累硕果,值得崇敬、学习,我们要继承父辈的优良传统,弘扬求是精神。团员们纷纷畅谈在寻访活动中的收获,能够踏上当年父辈奋斗过的土地,感慨良多,对浙大西迁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家还分享了父辈们的西迁故事。部分团员还向湄潭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捐赠了有关西迁的宝贵资料,并且赠送了寻访团纪念牌,会议气氛热烈。(www.chuimin.cn)
寻访团在遵义开展寻访活动,遵义是当年浙大西迁办学的大本营,竺可桢校长的办公室就设在遵义,文学院、工学院及师范学院文科也在遵义。刚到遵义,红花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关云丽、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卢霜、区宣传部长高见就会见了全体团员,对大家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希望浙大西迁二代协助遵义搞好浙大西迁历史的开发与保护工作。会后,在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红花岗区浙大西迁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陆昌友的带领下,大家来到何家巷,顺着浙大西迁公园跨过可桢桥,到子弹库(十一中校园内)、杨柳街参观和了解了父辈们曾经生活、工作、学习过的地方,参观了西迁时浙大教务和教导两大处的办公室、工学院办公室、校医务室、女生宿舍及部分教师和男生宿舍所在地,还参观了竺可桢校长的又一办公地点郑莫祠。
此次寻访团来到遵义、湄潭、永兴,印证了浙大与贵州长久、深厚的情谊,通过这次寻访之旅完成了自己甚至是父辈们希望再次回到第二故乡的夙愿。此次寻访团中,有著名化学家王琎的孙子王天骏;著名园艺学家吴耕民的孙子吴江新;著名化工学家李寿恒的女儿李惠云;著名心理学家陈立的女儿陈亦平;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团员吴梁寻找到了76年前母亲郑蘅(蚕桑系教师)在湄潭观音洞留影的地方,吴梁也在同一地点拍了一张照片,以此怀念故去的母亲,岁月荏苒,令人唏嘘不已!
寻访父辈足迹,追寻家国情怀,弘扬求是精神,是西迁二代们此行的目的。寻访团中有夫妻联袂而来,也有兄弟姐妹结伴而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所以很快就熟悉起来,虽然大家年逾古稀,但是互相照顾,亲如一家人,个个精神饱满,旅途愉快,最终安全、圆满地完成寻访之旅。
这次寻访之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达到了预期目的,这种寻访形式对宣传西迁文化、传承求是精神是有益的补充,也期望今后有更多的浙大西迁二代,乃至浙大人,踏着先辈的足迹,重走西迁路。
抗战时期,遵义、湄潭为西迁的浙大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浙大也在艰苦的岁月中,促进了黔北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为中华民族教育、文化、科技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我们期望浙大和遵义、湄潭的情谊世代相传!
有关重走西迁路:浙江大学西迁后代纪念文集的文章
浙大由广西迁往贵州,爸爸所在的史地系图籍典册众多,均由陆路运送,师生竭力配合,经过艰难跋涉,终使教学资料安全运抵遵义。这里,遍布浙大人西迁的足迹,脑海中不断浮现起爸爸妈妈教书、上课生活的模糊身影,虽然时间太过久远,可我们竟在西迁路上再次重逢了!浙大西迁宜山纪念馆里,我(右)和姐姐以平(左)在父亲像前合影......
2023-10-07
1937年夏开始全面抗战,我们全家十口人跟随父亲执教的浙大,一段段向西南迁徙,一路上颠沛流离,终于在1940年到达遵义,1941年又转至湄潭、永兴,终于到了大后方,不再听到警报声、敌机轰炸声,我们的生活逐渐趋于安定,小孩子又可以正常上学了,湄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有身处世外桃源般的感觉,这就有了童年的第二段美好回忆,这平静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格外珍惜且记忆深刻。湄潭之美是自然独特的。......
2023-10-07
竺校长及工学院和各系的领导均十分重视实验教育及实验室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加感性知识。本校工学院实验室工场亦援例于该日公开展览,以资庆祝。计工学院实验室、工场都十余部份,均于是日同时开放展览。工学院实验室奠基纪念碑王国松与陈晓光在遵义洗马滩机工实验室前1943年6月6日,工学院实验室也全部开放,盛况不减前一年。事后,学校发动浙大同学会进行募捐,使一部分实验室较快得到了修复。......
2023-10-07
吴江新[1]2018年11月15日,我随浙大西迁后代寻访团一行探访考察了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当年浙大西迁途中曾在此短暂办学。一白鹭洲头探古幽,文军西迁曾此留,书院文脉传千古,儒学心学皆是求。南宋宝祐三年,文天祥进入白鹭洲书院读书,在名师欧阳守道的教导下,成为全院品学兼优的学生。......
2023-10-07
2007年6月在首访浙大西迁终站永兴、湄潭后,我即萌生要重访西迁各站及1946年东归复员杭州之路。6月即去江西泰和,么弟志平来昌接我后先去吉安,后转大巴去泰和。2008年6月在杭州见到泰和县博物馆馆长肖用桁先生,经他指点,方知此屋是临清书屋,是萧氏族人子弟的私学,是竺校长当年的办公室。中午一时许回到泰和车站,中餐在店主推荐下,吃了当地名产乌骨鸡,从现杀到炖成汤,半小时多,其味真的鲜美,餐后三时哥俩去了赣州。......
2023-10-07
阳光下的西来庵,明艳、静谧,大门紧锁,是一座庙的样子。听老人家聊聊西来庵:这个“庵”字,在这里是草房的意思,不是庵堂。后来,西来庵是风云乡的衙门,就是乡政府;又成为党继成家的私塾,就是学堂;然后是东南小学。就西来庵的历史而言,这只是刹那瞬间,我所记录的也就是这一瞬。西来庵依山傍水,视野开阔,风光秀美,如果能开放成为遗址公园,那将是属于湄潭的文化遗珍。......
2023-10-07
陆建德[1]浙江大学的校史里,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军西征”是最出彩的一章,但是对于亲历者来说,那段经历都被称之为“逃难”。这三样物品都是所谓的“美军剩余物资”。那年11月下旬,祖父率一家四口随浙大迁至“文军西征”的第一站—建德,那是浙大“弦歌不辍”的起点。日军步步紧逼,建德也遭到空袭。不料浙大宣传抗日,竟被日军列入轰炸目标。这次轰炸造成极大恐慌,当晚浙大决定停课两天。......
2023-10-07
父亲在世时,我们聊过这段“车轮贴桥压浊浪,雨势汹汹跨乌江”的经历,他说记得是坐轮渡过的,但我清楚地记得是从桥上过的,为了这次行文准确,我上网查资料,又求助了湄潭文联主席浙大校史专家张宪忠先生,证实了1946年我们东归是从桥上过的。周西成主政期间修筑的川黔公路是桂黔滇进入重庆的唯一大动脉,交通运量十分巨大,一直到1939年前尚无桥过乌江,靠轮渡接驳。当局鉴于抗战形势,投巨资修筑了这座跨江大桥。......
2023-1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