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宽[1]80年前父辈一代跟随竺可桢校长从杭州西迁,直到遵义、湄潭、永兴。我今年8月有机会跟着陈天来教授重访湄潭,回忆了童年的往事,对今日湄潭发展感到宽慰、兴奋。我们从杭州出发飞贵阳,再坐小车上高速直达湄潭,前后仅用8小时。从湄潭到遵义要经过虾子场,停车吃中饭,到遵义已是下午3点多,现在湄潭到遵义,开车只需40分钟。今年回湄潭,看到电力充足,回忆起我们当年在湄潭,晚上点的是灯草桐油灯。......
2023-10-07
天来还给我一个任务,要查找湄水桥旁边一处民房是当年哪位教师住过的。我和敬东两次走访,这间小民房现在是湄水路7号,是一个小杂货铺,据杂货铺老板反映,老人们曾说有两个浙大教授住在这里,小屋以前还有一个小阁楼放书及物品,那些书是英文书,他们看不懂就处理掉了。我记下这些特征,回杭州后分别问唐觉先生和杨新美先生的女儿杨小韵。
因为我多次听唐先生讲过,他和葛起新先生时常到湄水桥边拐角处的杨新美先生家,和杨先生与杨师母聊天,经我介绍此屋后有个山坡,唐先生说是的,小山坡不高,再过去可以到茶场,但唐先生不记得还有另外一家。我再打电话到武汉问杨小韵,她说那时她小,记不清楚,记得是在桥边,后面是个山坡,上面有庙但没有和尚,庙里有叫花子住,乡下来人进城赶场都经过她们家,她家和章恢志先生家住在一起,这间屋用木板壁隔开,板壁有缝,小韵的弟弟桂元和章恢志的儿子两个小男孩,经常把小手指伸过板缝互相钩手玩耍;小韵记得屋子不大,搭了阁楼用来放东西。她还记得章先生在这屋前还种些番茄;湄水桥附近有卖糍粑的,她常看到苏步青夫人来这里买糍粑。
由此,我基本可以认定此屋曾是杨新美先生和章恢志先生两家所住,此情况我向天来做了汇报。只可惜,杨先生和夫人、章先生和夫人均已作古,据资料记载,在湄潭时,章先生是园艺系教授、杨先生是病虫害系副教授,1946年抗战胜利以后章先生去了华中农业大学,杨先生家回杭州曾住建德村,以后去英国留学,回国后也调往华中农业大学。章先生的子女和杨小韵有联系。
湄水桥
湄水路7号
现在的小杂货铺
杂货铺内即原教师住宅
我家住的这条街现在叫作浙大北路,我家离七星桥约100米左右,隔壁是周本湘先生和母亲、弟弟;再过去是祝汝佐先生家。我记得常见到束星北先生在街上,我翻阅我的小学暑假日记,大约是1943年的,“祝其本和束孝新在我家门口玩”,“祝其本说他家的鸡不见了,我们帮他去找,后来周本濂在束家找到那只鸡,交回祝家”,2018年天来作为志愿者在湄潭接待束星北先生的小女儿,问到她们家,她打了电话问她大哥束越新,回答:“在北门外,靠挑水巷不远的地方”,的确离我家不远。我最近问祝其本,周本濂是不是周本湘的弟弟?我估计是,他对周本濂和束孝新有记忆,小时候一起玩的。我查到周本濂是1931年出生,1948年从浙大附中六年制部毕业,考到清华,后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工作。1997年被评为中科院院士,2000年去世。
郑德明记得他们家住在挑水巷,挑水巷左面是湄江小学大门,右拐就是郑家和其他三家浙大的家属住宅,郑德明只记得有朱先绂(我们小学同班同学)家,他不知道朱先绂父母的名字,另外两家不记得了。
我的后面是七星桥(www.chuimin.cn)
我的同学朱慧天回忆她家住在天主堂,她家搬进天主堂比谈家桢先生家还早,谈家是后来搬进来的。此外,同住在天主堂的还有江希明先生家,有江希明先生的父亲江恒源老先生和母亲,还有丰子恺先生的姐姐和丰宁馨也住在这里的楼上一间(丰宁馨老师是我们浙大附中和杭二中的数学老师,我们一直认为是丰子恺的女儿,朱慧天了解丰宁馨是丰子恺姐姐的女儿,她称丰宁馨为丰姐姐)。记得有一年发大水,湄江饭店附近她们家的房子进水,江希明先生把她祖母,即钱宝琮先生的老母亲接到天主堂江家住,钱熙先生回忆说真是患难显真情。
此外,我记得贝时璋先生家是住在过了湄江桥(老坪桥)的山坡上,我回湄潭去寻找,现在这里沿山坡已经是许多楼房,而且色彩鲜艳。去年柳承美大哥告诉我,那时候除了贝家外,还有他家(父亲柳支英)、杨守珍、罗登义和萧辅等先生家。
我和蔡小丽(父亲蔡邦华)经常一起玩,她们家住在北门里,唐先生说,他记得蔡邦华、林汝瑶、陈家祥三位先生家原先住在财神庙南的狮子坡,后来蔡家搬到文庙十字路口县政府南农业银行后面的房子里。唐先生还记得吴载德和郑蘅先生住在七星桥北,即过了七星桥,左转往汽车站的半路的一间民房。
院士大桥
湄江桥后面小山坡原教授们住宅大院已变成彩色楼房
湄江上的原浙大游泳池上游
湄江上的原浙大游泳池位置
湄江环绕着全城,几十年前有七星桥、湄江桥(老坪桥)和湄水桥三座桥,还有浙大的游泳池。我们找到湄江小学那天,李万琼老师还带我们走出湄潭中学大门,指给我们看在右侧湄江有个水面高低落差处(像个小瀑布)往下游用大毛竹围起来形成的当年的游泳池,大学生可以扶住竹竿练习打水。七星桥下游的大水车看不到了,但是百鸟归林还在,以前的名字我母亲叫百鸟归巢,我问过西迁陈列馆的同志,答以前是叫百鸟归巢,后来改叫百鸟归林。现在除了原来的桥外又加了五座桥,现代化的桥很气派,沿着湄江的路从七星桥起,还有茶乡桥、吊桥、院士桥、湄江桥、花园桥、枫乡湾大桥,再到湄水桥,可以见到江的对岸也很繁荣。
有关重走西迁路:浙江大学西迁后代纪念文集的文章
陈健宽[1]80年前父辈一代跟随竺可桢校长从杭州西迁,直到遵义、湄潭、永兴。我今年8月有机会跟着陈天来教授重访湄潭,回忆了童年的往事,对今日湄潭发展感到宽慰、兴奋。我们从杭州出发飞贵阳,再坐小车上高速直达湄潭,前后仅用8小时。从湄潭到遵义要经过虾子场,停车吃中饭,到遵义已是下午3点多,现在湄潭到遵义,开车只需40分钟。今年回湄潭,看到电力充足,回忆起我们当年在湄潭,晚上点的是灯草桐油灯。......
2023-10-07
吴江新[1]2018年11月15日,我随浙大西迁后代寻访团一行探访考察了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当年浙大西迁途中曾在此短暂办学。一白鹭洲头探古幽,文军西迁曾此留,书院文脉传千古,儒学心学皆是求。南宋宝祐三年,文天祥进入白鹭洲书院读书,在名师欧阳守道的教导下,成为全院品学兼优的学生。......
2023-10-07
竺校长及工学院和各系的领导均十分重视实验教育及实验室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加感性知识。本校工学院实验室工场亦援例于该日公开展览,以资庆祝。计工学院实验室、工场都十余部份,均于是日同时开放展览。工学院实验室奠基纪念碑王国松与陈晓光在遵义洗马滩机工实验室前1943年6月6日,工学院实验室也全部开放,盛况不减前一年。事后,学校发动浙大同学会进行募捐,使一部分实验室较快得到了修复。......
2023-10-07
阳光下的西来庵,明艳、静谧,大门紧锁,是一座庙的样子。听老人家聊聊西来庵:这个“庵”字,在这里是草房的意思,不是庵堂。后来,西来庵是风云乡的衙门,就是乡政府;又成为党继成家的私塾,就是学堂;然后是东南小学。就西来庵的历史而言,这只是刹那瞬间,我所记录的也就是这一瞬。西来庵依山傍水,视野开阔,风光秀美,如果能开放成为遗址公园,那将是属于湄潭的文化遗珍。......
2023-10-07
租住老城捞沙巷。遵义那晚不包餐,导游小王推荐我们到“捞沙巷小吃一条街”,说那里是年轻人喜欢的地方,此言不虚。只见捞沙巷张灯结彩熙熙攘攘,名目繁多大同小异的各地食品,以烧烤、油炸为主,当地的特色却很少,空空行过。但捞沙巷对于我却是别有深意的:祖父一家初到贵州时曾在此住过半年,他哪里想得到,八十年后这里会变成人声鼎沸的著名小吃街,而我会在这里遥想他们的生活,想象父亲13岁的少年时光。......
2023-10-07
在父亲和大伯的回忆中都有一碗难忘的脆臊绿豆粉。到了才发现满街都是绿豆粉,只是没有脆臊,好生奇怪。二问为什么现在街面上少有“脆臊”?发现他四十三年后重吃这碗粉的地点在永兴,而且还找到了年轻时去过的那家老店,见当年烧面的女孩还在,已经是67岁的老妇人了,同一个人相隔四十三年又为他烧了那碗脆臊绿豆粉,仿佛是“脆臊奇遇记”!......
2023-10-07
在准备东归的日子里父母却犯了难,母亲是学校的人肯定随学校回杭州,而父亲的工作在遵义,两人势必要分开。我父亲是广东人,会闽南话和客家话。我母亲一方面留恋小家庭生活,很想留在父亲身边。突然,汽笛一响,要催送客的人下船了,5个月的我突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这哭声震动了我父母亲的心及他们难以抑制的感情,大家顿时泪如泉涌。......
2023-10-07
我父亲在湄潭工作七年,我又出生在湄潭,所以在湄潭文庙展示的浙大西迁史中看到父亲的照片、手迹,以及浙大广场纪念碑上父亲的名字时,我内心的感慨难以用文字表达。而我可以利用在湄潭大酒店“工作”的机会,陪同高龄的西迁二代到湄潭看看。我住在浙大华家池校区,校区内就有一批西迁二代。钱大姐到湄潭后,常规寻访的地点都走了一遍,黄正义副主任还请她到陈列馆做了讲座。陈大姐当年在浙大附小读书,她的心愿是寻访小学遗址。......
2023-1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