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夏开始全面抗战,我们全家十口人跟随父亲执教的浙大,一段段向西南迁徙,一路上颠沛流离,终于在1940年到达遵义,1941年又转至湄潭、永兴,终于到了大后方,不再听到警报声、敌机轰炸声,我们的生活逐渐趋于安定,小孩子又可以正常上学了,湄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有身处世外桃源般的感觉,这就有了童年的第二段美好回忆,这平静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格外珍惜且记忆深刻。湄潭之美是自然独特的。......
2023-10-07
我和敬东由邓娇娇陪同去寻找我读小学的湄江小学地址,据邓娇娇讲竺安先生曾到过湄潭,指点小学可能在湄潭中学操场的东北方向,我们沿着操场一路走一路打听,后来碰到一对母女上街,说她们住在这里三十多年了,知道湄江小学是在这里,可是不清楚具体位置;那位热心的女儿说带我们去问问中学的几位老师,敲了几家门,都没有人在家,后来她想起她的姑父,把我们带到她姑父家,她就上街办事去了。非常幸运,我们找对了,找到她姑妈,85岁的李万琼老师,李老师说她是在湄江小学读书的,不过只读了一年多。那位91岁的姑父王老师以前不在湄潭,所以不知道小学位置。李老师很热心,说现在还有一间破房子,带我们去看,走到这间破房后面的老师宿舍时,二楼一位老师问什么事,李老师说,她们来找湄江小学的房子,二楼的老师立刻说:“就是这间破的嘛!”李老师说:“是的啊!”我们高兴极了,两位老师都肯定了这处,就可以确认无疑了。但转到前门,门锁着。第二天我再去看,房主在家,开锁让我们进去看,是住家存放东西的储藏室,此时我就想起来,这间破房正是我当年小学六年级的教室。这间教室和小学的其他教室不相连,其他教室离校门较近,相连成T字形,我们这间教室离校门稍远,走出去下坡就到大学的操场,我们时常到操场去玩的,此处也与竺安大哥所记地点相当。
小学教室正门入口
小学教室侧面
现在的挑水巷
找到有挑水巷的门牌(www.chuimin.cn)
我在湄潭打电话给郑德明报告这个好消息,郑德明说从街上走到挑水巷,上去就是小学的大门,我们又找到挑水巷,现在小学大门一带全是楼房,旁边隔出一条小路,顺着路可以走到湄潭中学,弯进去就走到小学了。
我通过在西迁后代群的朱瑞奇找到我的小学好友朱慧天,她小时候在湄潭认识的人多,记得的事多,他的父亲朱正元先生曾兼任过浙大附中和附小的校长;她保存了一张我们小学的集体照,这是1946年(约4月份)抗战胜利我们复员前的小学集体照,也是我们班的毕业照,照相地点就在小学的大门前面,因为年久,照片已经不太清楚了,我和郑德明都记不得了,而朱慧天还记得我们这排几个女生的名字:倒数第二排大门口右边:抱小孩的是王平,再过去是何佩(父亲何增禄)、杨德明(父亲杨有樊)、朱慧天、陈健宽(我和朱慧天是紧挨着)……最右边的第一个是何佩的妹妹,再过来是蔡小丽(父亲蔡邦华)、汤励(父亲汤独新)、贝诚(父亲贝时璋)。
1946年湄江小学集体照
我们的湄江小学在湄潭的地图上称为玉皇阁,我翻阅我小学日记,以前小学不在玉皇阁,是在南门外的数学研究所内,我二年级时才搬过来。我这次到南门外,一路走到数学系即朝贺寺的位置,已找不到当年的痕迹,这里是一片住宅楼了。钱灿姐及查朝征大哥记得小学名字是浙大附属员工子弟小学,究竟何时改为浙大附设湄江小学的?或许是搬到玉皇阁以后。
有关重走西迁路:浙江大学西迁后代纪念文集的文章
1937年夏开始全面抗战,我们全家十口人跟随父亲执教的浙大,一段段向西南迁徙,一路上颠沛流离,终于在1940年到达遵义,1941年又转至湄潭、永兴,终于到了大后方,不再听到警报声、敌机轰炸声,我们的生活逐渐趋于安定,小孩子又可以正常上学了,湄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有身处世外桃源般的感觉,这就有了童年的第二段美好回忆,这平静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格外珍惜且记忆深刻。湄潭之美是自然独特的。......
2023-10-07
2007年6月在首访浙大西迁终站永兴、湄潭后,我即萌生要重访西迁各站及1946年东归复员杭州之路。6月即去江西泰和,么弟志平来昌接我后先去吉安,后转大巴去泰和。2008年6月在杭州见到泰和县博物馆馆长肖用桁先生,经他指点,方知此屋是临清书屋,是萧氏族人子弟的私学,是竺校长当年的办公室。中午一时许回到泰和车站,中餐在店主推荐下,吃了当地名产乌骨鸡,从现杀到炖成汤,半小时多,其味真的鲜美,餐后三时哥俩去了赣州。......
2023-10-07
金秋十月,浙江大学电机系发电专业61级新安江同学会在建德举办,我与大学同学们一起寻访了浙江大学西迁办学第一站——建德梅城镇。建德梅城镇副镇长彭思远陪同我们一起参观。后经竺校长等再进一步实地考察,在10月5日的校务会议上以多数票通过二、三、四年级迁移至建德的决议。......
2023-10-07
我们参观了浙大西迁陈列馆,重温了浙大西迁的过程,特别是在湄潭时期,我小时候常跟父亲到农学院,跟着去捕虫采标本,现在只能在陈列馆里看照片了。原农学院病虫大厦牛郎背现状在文庙前留影和敬东在纪念碑前留影在石碑上找到父亲的名字和敬东找父辈名字找到同事二伯杨曦的名字在李万琼老师家和李万琼老师合影参观完浙大西迁陈列馆之后,我们到浙大广场拍照,找石碑上的父辈名字。......
2023-10-07
学生撤离建德时的计划是分批乘船到兰溪,再步行到金华坐火车。我们到达兰溪时得知金华遭到日机轰炸。第二路从兰溪步行或换乘小船溯梅溪而上到金华。何时开车无处可以打听,又不敢离开,只是忍饥挨饿,但求尽早开车离金华西去。到了晚上,这辆长长的、满载难民、货物的混合列车,终于从金华开出。在月台上幸遇参军同学俞懋旦,押运汽油去南昌,我们三人就到他的铁皮车厢里的汽油桶上,垫草而卧,一路风雨无阻到达南昌。......
2023-10-07
1928年7月国立浙江大学正式定名,劳农学院改名浙大农学院。1938年10月浙大到达宜山的时候,祖父一家在柳州。1939年秋他收到竺可桢校长的聘书,再任浙大园艺系主任兼教授,于是带领全家从柳州直奔宜山,重返浙大,直到终老。宜山,今称宜州,是浙大西迁路上唯一直接遭过日机轰炸的地方,新建的校舍毁为废墟。幸苍天护佑,师生无大伤亡。宜山也曾是瘴气恶疾猖獗的所在,浙大在宜山的15个月中,师生染病者达三分之一,病逝者近二十人。......
2023-10-07
2013年4月22日,在浙大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为我父亲举办的百岁华诞庆贺会上,听到了学校领导、父亲的同事、学生的发言,大家对父亲做了很高的评价:陈先生身上充分体现了浙大的“求是”精神,正是这种求是精神,使陈先生为高等农业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书写了辉煌的人生篇章。当时我们为之一振:浙江大学的求是校训我们从小就熟悉,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们对浙大西迁,尤其对父亲在浙大西迁过程中的情况知之甚少。......
2023-10-07
父亲在世时,我们聊过这段“车轮贴桥压浊浪,雨势汹汹跨乌江”的经历,他说记得是坐轮渡过的,但我清楚地记得是从桥上过的,为了这次行文准确,我上网查资料,又求助了湄潭文联主席浙大校史专家张宪忠先生,证实了1946年我们东归是从桥上过的。周西成主政期间修筑的川黔公路是桂黔滇进入重庆的唯一大动脉,交通运量十分巨大,一直到1939年前尚无桥过乌江,靠轮渡接驳。当局鉴于抗战形势,投巨资修筑了这座跨江大桥。......
2023-1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