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世时,我们聊过这段“车轮贴桥压浊浪,雨势汹汹跨乌江”的经历,他说记得是坐轮渡过的,但我清楚地记得是从桥上过的,为了这次行文准确,我上网查资料,又求助了湄潭文联主席浙大校史专家张宪忠先生,证实了1946年我们东归是从桥上过的。周西成主政期间修筑的川黔公路是桂黔滇进入重庆的唯一大动脉,交通运量十分巨大,一直到1939年前尚无桥过乌江,靠轮渡接驳。当局鉴于抗战形势,投巨资修筑了这座跨江大桥。......
2023-10-07
参加完“求是桥”揭幕仪式,寻访团一行前往浙大西迁广场,观览了纪念浙江大学西迁宜州80周年《求是缘》书画展。展品由浙江、宜州两地书画名家和书画爱好者提供。
下午寻访团与浙大嘉宾及各校校友会一行到宜州区怀远镇参观考察,重访80年前先辈们在怀远留下的历史印迹。
大家先了解了怀远镇的历史及文化建设,随后参加怀远镇浙大社会实践服务主题展馆揭幕仪式并参观展厅,听取了当年浙大师生在怀远的办学及工作介绍。怀远镇是广西四大古镇之一,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镇内古街全长1200多米,有古商贸会馆、渡运码头、寺庙和红军标语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1938年,浙大讲师吴志饶为指导、钱克仁为队长的第二工作队,到怀远镇为群众开办妇女识字班,当地100多名妇女走入课堂,他们同时还为后方医院伤兵开了一班教育班,收容伤兵40多人,与怀远镇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参观完展厅,大家游览了怀远古街,街上到处都是青砖、黛瓦、白墙的明清建筑,古色古香,流淌着沁人心脾的古老韵律。
寻访团结束怀远镇的参观后,回东正国际大酒店参加浙江大学西迁宜州办学80周年纪念大会。会上当地领导、浙大领导、各地浙大校友会代表做了发言。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表示,浙大将发挥自身优势,在教育、科技和医疗等领域与宜州开展全方位合作,为宜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寻访团陆宜山、蔡恒胜两位团友代表大家上台做了精彩发言,表达了浙大西迁后代对宜州人民的感恩、感激之情,提出了与宜州人民续缘、续谊的由衷期望,做出了愿尽绵薄之力继续传承求是、求真精神的庄重承诺……
会后,宜州区政府在二楼中餐厅设宴招待全体参加纪念活动的嘉宾。(www.chuimin.cn)
晚上8点,寻访团全体赴宜州桂剧院参加“求是情·故乡行”文艺晚会。
晚会由河池市委、市政府主办,宜州区委、区政府、浙江大学承办,河池学院协办。晚会节目丰富,精彩纷呈,加上序曲共12个节目。其中浙江大学文琴艺术团舞蹈团、黑白剧社演出了舞蹈《光·启真》、配乐诗朗诵《长路》。
陆宜山、蔡恒胜、陈天来代表寻访团上台接受主持人采访并接受宜州人民的热情献花。陆宜山无比激动地讲述了自己80年前出生在宜山的经历及“陆宜山”名字的来历,满怀深情地感谢宜山人民当年对浙大、对自己父辈的无私援助;蔡恒胜回忆了自己父辈当年在宜山的工作、生活经历,并展示了自己收集的大量浙大西迁资料,希望在宣传浙大西迁壮举时尽量实事求是,真正弘扬“求是”精神。两位老人再一次代表浙大西迁后代在台上向宜州人民表示深表感谢。会上隆重举行了赠送纪念锦旗仪式,由陈天来面对与会者大声宣读锦旗上的内容,“敬献给在抗战烽火中为浙江大学西迁办学做出无私援助的宜山人民”,那响亮有力的声音久久回荡在会场上空,充分表达了我们西迁后代的心声。
二十多位寻访团团员披着印有“求是·感恩”“浙大西迁后代”的大红围巾闪亮登场,精神饱满地合唱浙大校歌,宜州区教育系统合唱队与部分浙大学生参加了伴唱。台下的寻访团团员与许多与会者亦随着悠扬的歌声,与台上人员一起哼唱着这首诞生于80年前、给无数浙大人带来精神鼓舞的校歌,台上台下的情绪此时融为了一体,将人们的思绪又带回到了那个艰难困苦、战火纷飞的年代……
晚会演出大获成功,结束后全体寻访团成员登台与浙大领导和浙大文琴艺术团师生合影留念,定格了这宝贵难忘的瞬间。
宜州三天寻访纪念活动圆满结束,部分团员继续前往贵州湄潭、遵义寻根走访。
有关重走西迁路:浙江大学西迁后代纪念文集的文章
父亲在世时,我们聊过这段“车轮贴桥压浊浪,雨势汹汹跨乌江”的经历,他说记得是坐轮渡过的,但我清楚地记得是从桥上过的,为了这次行文准确,我上网查资料,又求助了湄潭文联主席浙大校史专家张宪忠先生,证实了1946年我们东归是从桥上过的。周西成主政期间修筑的川黔公路是桂黔滇进入重庆的唯一大动脉,交通运量十分巨大,一直到1939年前尚无桥过乌江,靠轮渡接驳。当局鉴于抗战形势,投巨资修筑了这座跨江大桥。......
2023-10-07
1937年夏开始全面抗战,我们全家十口人跟随父亲执教的浙大,一段段向西南迁徙,一路上颠沛流离,终于在1940年到达遵义,1941年又转至湄潭、永兴,终于到了大后方,不再听到警报声、敌机轰炸声,我们的生活逐渐趋于安定,小孩子又可以正常上学了,湄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有身处世外桃源般的感觉,这就有了童年的第二段美好回忆,这平静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格外珍惜且记忆深刻。湄潭之美是自然独特的。......
2023-10-07
浙大由广西迁往贵州,爸爸所在的史地系图籍典册众多,均由陆路运送,师生竭力配合,经过艰难跋涉,终使教学资料安全运抵遵义。这里,遍布浙大人西迁的足迹,脑海中不断浮现起爸爸妈妈教书、上课生活的模糊身影,虽然时间太过久远,可我们竟在西迁路上再次重逢了!浙大西迁宜山纪念馆里,我(右)和姐姐以平(左)在父亲像前合影......
2023-10-07
2007年6月在首访浙大西迁终站永兴、湄潭后,我即萌生要重访西迁各站及1946年东归复员杭州之路。6月即去江西泰和,么弟志平来昌接我后先去吉安,后转大巴去泰和。2008年6月在杭州见到泰和县博物馆馆长肖用桁先生,经他指点,方知此屋是临清书屋,是萧氏族人子弟的私学,是竺校长当年的办公室。中午一时许回到泰和车站,中餐在店主推荐下,吃了当地名产乌骨鸡,从现杀到炖成汤,半小时多,其味真的鲜美,餐后三时哥俩去了赣州。......
2023-10-07
为亲身感受浙大西迁办学的环境,寻找形成我父亲这种高尚品质的外在因素,2016年11月12日晚,我和我爱人、大舅夫妇回到了我的出生地湄潭,次日一早就到文庙参观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这样我认识了茶城中学校长李远洪,他是一位对浙大怀有深厚感情的湄潭人,当他听说要送浙大一位老校友去永兴,就开车过来了。......
2023-10-07
陆建德[1]浙江大学的校史里,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军西征”是最出彩的一章,但是对于亲历者来说,那段经历都被称之为“逃难”。这三样物品都是所谓的“美军剩余物资”。那年11月下旬,祖父率一家四口随浙大迁至“文军西征”的第一站—建德,那是浙大“弦歌不辍”的起点。日军步步紧逼,建德也遭到空袭。不料浙大宣传抗日,竟被日军列入轰炸目标。这次轰炸造成极大恐慌,当晚浙大决定停课两天。......
2023-10-07
由于错过了入学时间,“浙大教务处认为我到校太迟,已取消保送资格,不允许我报到,后因照顾我从安徽步行到贵州非常艰难,途中要偷渡日本鬼子封锁的长江,十分艰苦,才允许我暂时进入浙大先修班。先修班是替一些1941年秋没有考取大学的学生补习功课的,先修班教书的教员有周茂清、张有清等。我到了贵州永兴场的浙大先修班,写信给竺校长请求升大学。1942年秋季准许我不经入学考试,直接进入浙大电机系一年级”。......
2023-10-07
回迁复员是由学校组织进行的,永兴、湄潭的师生员工家属先要到遵义集中再分批编组,安排日期车次及同车人员,每车是师生混编以利相互照顾。次日坐长途车去遵义,汽车在山间公路转来转去,花了大半天。......
2023-1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