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校长及工学院和各系的领导均十分重视实验教育及实验室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加感性知识。本校工学院实验室工场亦援例于该日公开展览,以资庆祝。计工学院实验室、工场都十余部份,均于是日同时开放展览。工学院实验室奠基纪念碑王国松与陈晓光在遵义洗马滩机工实验室前1943年6月6日,工学院实验室也全部开放,盛况不减前一年。事后,学校发动浙大同学会进行募捐,使一部分实验室较快得到了修复。......
2023-10-07
竺校长及工学院和各系的领导均十分重视实验教育及实验室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加感性知识。1942年7月10日《浙大校刊》报道:
六月六日,为大禹诞辰,经中国工程师学会第九届年会定为工程师节,全国各工厂暨学校实验室均于是日开放展览,用资纪念,借以提高社会人士之工程知识,与一般人民之科学兴趣。本校工学院实验室工场亦援例于该日公开展览,以资庆祝。按本校工学院实验室前借校场坝步校房屋一幢,因地位过于狭小,一切仪器机械多搁箱内,未能取出,实验时诸多不便。乃于去岁新建实验室于湘江之畔,适在遵义城郊景最优之处。计有房屋十幢,背城面江,景色极佳。
隔湘江远眺洗马滩工学院实验群(浙江大学档案馆提供)
从遵义东门城墙壁望浙大工学院实验室(浙江大学档案馆提供)
是日朝雨初霁,天朗气清,八时展览开幕,一时沿城各路,几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昕夕之间,络绎扵途,凡观众先后不下二万余人,诚遵城之空前盛会也。
工学院展览地点,计分二处,大部集中于次东门外实验室新址,计有:电机工程学系电力组之电机发电室,电机实验室;机械工程学系之机工实验室,金工实验工场及锻工场;化学工程学系之化工实验室,仪器药品室,精密仪器室,油脂、制革等工场;暨工学院研究所化学工程部之研究室;土木工程学系之材料试验室及测量仪器陈列室。老城协台坝(子弹库)旧址,则有:电机工程学系电信组之电讯实验室(包括电话、电报、无线电实验室)及电磁测定试验室;化学工程学系之物理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室等。计工学院实验室、工场都十余部份,均于是日同时开放展览。
工学院实验室奠基纪念碑(1943年11月11日立碑)
王国松与陈晓光在遵义洗马滩机工实验室前(1940年5月)
1943年6月6日,工学院实验室也全部开放,盛况不减前一年。家姐王筱雯在遵义读的高中,她在回忆文中写道:“1943年的工程师节,电机系的张团珠和华景行姐姐带我去参观电机实验室。我看到人们兴高采烈地结伴而来,就像过节一样。我记得设在老城子弹库里的实验室是有关电讯设备的,展示电话、电报传导全过程。湘江之滨的实验室则示范发电机组发电全过程。还有利用两个放在不同高度、装满着流水的巨大木桶,利用其水流落差冲击一台小水力发电机发电,使许多电灯泡发出耀眼的亮光。这对于当时仅用几根灯芯草和一碟桐油或菜油来照明的遵义人民来讲,真是大开眼界,人们久久不愿离去。”(www.chuimin.cn)
2009年与贝濂姐(贝时璋之女)在湄潭求是林植树时的合影
遵义可桢大桥(2009)
但是,1944年6月6日那天,天气晴朗,气温较高,过热的柴油机排气管烧着了竹编的土墙,延烧至木屋顶上的稻草,火势迅速蔓延,在场的和闻讯赶来的师生都不顾自己的安危,奋力抢救。消防队也赶来救火,城墙上站满了焦急的人们,无不痛惜实验室遭受的飞来横祸。父亲为此心痛不已,夜不能眠,徘徊于室内,母亲和姐姐不时听到他发出叹息之声。为了筹建实验室,曾耗费了大家多少心血呀!事后,学校发动浙大同学会进行募捐,使一部分实验室较快得到了修复。
1946年浙大东归前夕的工程师节,实验室还最后一次对外开放,向遵义人民道谢和告别。我们全家于8月中旬离开了父亲工作七年之久的遵义,东归杭州!
2009年我到湄潭参加了浙大西迁遵义湄潭办学70周年的活动,热情纯朴的湄潭人民对浙大的热爱和对西迁历史的重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动结束后路经遵义,在浙大校友的帮助下,寻访了子弹库、杨柳街及可桢桥。由于有其他工作,在遵义停留时间太短,有些遗憾!
今后尚需更多地阅读西迁史料,为学习浙大前辈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艰苦办学精神和传承求是精神而继续努力!
在查阅西迁史料工作中得到了许高渝老师、群友蔡恒胜、钱永红以及浙大档案馆的老师的帮助和指点,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1]王遵雯:王国松之女,1944年出生于遵义,1966年浙江大学电机系发配电专业毕业,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王国松于1925年毕业于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浙江大学前身)电机科并留校任助教,1930年出国留学,1933年回浙大电机系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电机系主任、工学院院长。
有关重走西迁路:浙江大学西迁后代纪念文集的文章
竺校长及工学院和各系的领导均十分重视实验教育及实验室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加感性知识。本校工学院实验室工场亦援例于该日公开展览,以资庆祝。计工学院实验室、工场都十余部份,均于是日同时开放展览。工学院实验室奠基纪念碑王国松与陈晓光在遵义洗马滩机工实验室前1943年6月6日,工学院实验室也全部开放,盛况不减前一年。事后,学校发动浙大同学会进行募捐,使一部分实验室较快得到了修复。......
2023-10-07
吴江新[1]2018年11月15日,我随浙大西迁后代寻访团一行探访考察了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当年浙大西迁途中曾在此短暂办学。一白鹭洲头探古幽,文军西迁曾此留,书院文脉传千古,儒学心学皆是求。南宋宝祐三年,文天祥进入白鹭洲书院读书,在名师欧阳守道的教导下,成为全院品学兼优的学生。......
2023-10-07
阳光下的西来庵,明艳、静谧,大门紧锁,是一座庙的样子。听老人家聊聊西来庵:这个“庵”字,在这里是草房的意思,不是庵堂。后来,西来庵是风云乡的衙门,就是乡政府;又成为党继成家的私塾,就是学堂;然后是东南小学。就西来庵的历史而言,这只是刹那瞬间,我所记录的也就是这一瞬。西来庵依山傍水,视野开阔,风光秀美,如果能开放成为遗址公园,那将是属于湄潭的文化遗珍。......
2023-10-07
1937年夏开始全面抗战,我们全家十口人跟随父亲执教的浙大,一段段向西南迁徙,一路上颠沛流离,终于在1940年到达遵义,1941年又转至湄潭、永兴,终于到了大后方,不再听到警报声、敌机轰炸声,我们的生活逐渐趋于安定,小孩子又可以正常上学了,湄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有身处世外桃源般的感觉,这就有了童年的第二段美好回忆,这平静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格外珍惜且记忆深刻。湄潭之美是自然独特的。......
2023-10-07
陈健宽[1]80年前父辈一代跟随竺可桢校长从杭州西迁,直到遵义、湄潭、永兴。我今年8月有机会跟着陈天来教授重访湄潭,回忆了童年的往事,对今日湄潭发展感到宽慰、兴奋。我们从杭州出发飞贵阳,再坐小车上高速直达湄潭,前后仅用8小时。从湄潭到遵义要经过虾子场,停车吃中饭,到遵义已是下午3点多,现在湄潭到遵义,开车只需40分钟。今年回湄潭,看到电力充足,回忆起我们当年在湄潭,晚上点的是灯草桐油灯。......
2023-10-07
依教育部二十八年度的统计,战前专科以上学校108校,因战事迁移后方者52校,迁入上海租界或香港续办的25校,停办的17校。也让我看到父辈们筚路蓝缕、呕心沥血所努力行走的那一条安放着教育尊严与灵魂的精神之道已珍稀如绝版!浙江大学和全国所有南渡西迁的大学在一起,就像是播种机,一路播下大学对青年的意义;对社会的责任;对科学与道义的担当,同时为后代播下了中国教育永远的一束光!......
2023-10-07
2007年6月在首访浙大西迁终站永兴、湄潭后,我即萌生要重访西迁各站及1946年东归复员杭州之路。6月即去江西泰和,么弟志平来昌接我后先去吉安,后转大巴去泰和。2008年6月在杭州见到泰和县博物馆馆长肖用桁先生,经他指点,方知此屋是临清书屋,是萧氏族人子弟的私学,是竺校长当年的办公室。中午一时许回到泰和车站,中餐在店主推荐下,吃了当地名产乌骨鸡,从现杀到炖成汤,半小时多,其味真的鲜美,餐后三时哥俩去了赣州。......
2023-10-07
到了汉口后,最要紧的事是找地方先安顿下来,再设法找到浙大校本部西迁大队。通过媒体,一直在查找浙大的消息,同时还找寻一些临时家教的广告,被抢了,要开源,找点补贴。一天从报上了解到浙大西迁大队已经到达江西泰和,我父亲立即发一信去泰和给同班同学侯希忠,希望得到证实。赣江自南穿泰和向北流,在泰和这一段又称澄江,浙大在泰和县城西五里的上田村安顿了下来。......
2023-1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