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迁后代寻访浙大泰和吉安

西迁后代寻访浙大泰和吉安

【摘要】:2018年11月13日,我与外甥女王黎明随西迁后代群群员一行乘坐高铁经新余换乘大巴到达泰和,开始了浙大西迁第二站——泰和、吉安的寻访。由于战火蔓延,1937年12月下旬,浙大师生分别从天目山、建德出发,迁移到达吉安。但借用的吉安中学和吉安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舍不能满足浙大的办学需要。在赣江之滨泰和上田村偏僻的乡间,浙大获得了一方安定办学之地,历时八个月。

2018年11月13日,我与外甥女王黎明随西迁后代群群员一行乘坐高铁经新余换乘大巴到达泰和,开始了浙大西迁第二站——泰和、吉安的寻访。

由于战火蔓延,1937年12月下旬,浙大师生分别从天目山、建德出发,迁移到达吉安。但借用的吉安中学和吉安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舍不能满足浙大的办学需要。在时任江西省公路处处长、哈佛大学博士、“泰和三萧”之一的萧庆云和时任江西省建设厅厅长萧叔img的帮助下,浙大师生又迁移到泰和。在赣江之滨泰和上田村偏僻的乡间,浙大获得了一方安定办学之地,历时八个月。

我们在泰和县文广新局党委书记黄卫东和肖用桁馆长的陪同下参观了“浙大西迁泰和陈列馆”——临清书屋,走访了办学旧址:澄江学校、浙大俱乐部、浙大礼堂、浙大农学院—华阳书院、浙大码头、沙村示范垦殖场等地。在萧氏大院旧址泰和县六合伏羲学校看到当年竺校长亲手种植的长青柏现已成参天大树。泰和县文广新局李香俊局长等领导还组织了“浙大西迁后代重走西迁路座谈会”。

竺校长认为大学要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到泰和后与泰和政府和人民合办了三件大事:修建全长1.5公里的赣江防洪堤解决了困扰泰和人民的水患问题;合办澄江小学以使当地儿童和浙大教职员工子弟得到良好的教育,教务长郑晓沧担任校董会主席,庄泽宣(教育系教授)担任校长,推动了泰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江西省政府合办沙村示范垦殖场以促进农垦事业并安置难民。

1938年6月在泰和举行了浙江大学第十一届毕业典礼,在泰和县人民政府编辑的《在赣之滨》纪念册上我看到了毕业照,后又从浙大档案馆得到了照片的扫描件,但照片还是比较模糊的。部分西迁后代只能辨认出,前排右起:1 张绍忠,4 王国松,7 李寿恒,8 竺可桢,9 马一浮,10 郑晓沧,13 舒鸿。遗憾的是这张照片人数不全,特别是14个女生全数未在照片中!

从《竺可桢日记》可以判断前排右八是竺校长

竺可桢校长在1938年6月26日的日记里详细记录了毕业典礼的情况,摘录如下:(www.chuimin.cn)

6月26日星期日〔泰和〕:“八点至新村萧氏宗祠举行浙大第十一届毕业典礼。教育部未派代表,而浙江、江西省府亦未来人,故全系本校教职员及学生。八点半开会。行礼如仪,首由余致辞,余述三点:(一)大学生入社会后,在此国难时期应人人负起责任,使中华民族成为不可灭亡的民族。(二)目前学校缺点在于只传授知识,而不注意智慧,不能使人深思,以后毕业生应能慎思明辨,俾能‘日日新,又日新’,以发扬而光大之。(三)在社会服务,不求地位之高、薪水之优,而在于努力去干,只要所干之事是吾人分内之事。次晓沧(教务长)报告本届毕业共七十人,女生十四人,占五分之一,此外尚有手续不完备及借读他校者若干人。授毕业证书。次唱张横渠四句歌,系马一浮嘱丰子恺觅人作歌谱者。唱毕,马一浮讲演,渠所讲学生不易解,幸事先印有《赠浙江大学毕业生序》。最后由毕业生代表吴怡廷致辞。时已十点半,摄影,散。”

在泰和我们去祭拜了竺校长夫人张侠魂和次子竺衡的陵墓。那天,上天仿佛也理解我们沉重的心情,下着中雨,我们走着泥泞的山路到达墓地,团长王宽福作悼词,吴江印、王黎明献上了鲜花,大家深深地三鞠躬,对张侠魂女士和其年少的次子竺衡表示深切的悼念,对他们的不幸早逝感到万分惋惜!竺夫人与竺衡生病这段时间,竺校长不在泰和近一月,到外地处理校务及联系浙大下一步迁移路线,公而忘私地工作。等竺校长回到泰和,次子竺衡已去世,夫人也已重病在身,这是多么令人难以接受的噩耗和痛苦!

浙大到泰和前先到江西吉安。1938年1月在吉安中学寒假期间浙大在此上课两周,并进行了期末考试,共停留了一个月。吉安中学的前身是白鹭洲书院——江西三大书院之一,环境十分优美。抗元英雄文天祥就出自该书院,吉安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写春秋”,素有“金庐陵”“状元之乡”“革命圣地”的美誉。

我们还参观了吉安市博物馆

王国松(前排左三)与电机37级学生留别宜山纪念(1940年1月)

浙大西迁宜山纪念馆留影(201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