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夏开始全面抗战,我们全家十口人跟随父亲执教的浙大,一段段向西南迁徙,一路上颠沛流离,终于在1940年到达遵义,1941年又转至湄潭、永兴,终于到了大后方,不再听到警报声、敌机轰炸声,我们的生活逐渐趋于安定,小孩子又可以正常上学了,湄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有身处世外桃源般的感觉,这就有了童年的第二段美好回忆,这平静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格外珍惜且记忆深刻。湄潭之美是自然独特的。......
2023-10-07
2007年6月在首访浙大西迁终站永兴、湄潭后,我即萌生要重访西迁各站及1946年东归复员杭州之路。6月即去江西泰和,么弟志平来昌接我后先去吉安,后转大巴去泰和。人生地疏,要参访之地自己也说不清,遂召出租,在年轻司机赖新华的引导下,径直开车到泰和六中大门口,赖君从其父处略知浙大迁泰旧事,其父“文化大革命”期间为校办工厂领导,参与过拆肖祠,办工厂,只见校门前左巨樟树冠青葱,前右为一水塘,长满水草、浮莲,校门紧闭,只能向里张望,得见在右前方百余米外已无太多古式屋宇,猜应是办厂被拆,残留少许尚可见古风。校内无人值守,无法进入探详,改从校门左侧拐进一巷,只见巷左有一高大古屋,当时我误认这就是大原书院,巷内正在拆建,未能从大屋正面入内,改从屋侧墙豁口处入内,书屋是一近似方形三层高灰墙屋宇,无檐,墙面上有四到五扇园拱顶长窗,外墙上残留“文革”时期所刷标语印迹。
大屋的门开在正中,但上了锁,屋前是一半圆形池塘,水面遍布青萍,塘边有数株大香樟,从屋外看,看不出此屋内是否有天井,当时的感觉是此屋内的采光会好吗,浙大的师生怎么在里面办公和学习呢?2008年6月在杭州见到泰和县博物馆馆长肖用桁先生,经他指点,方知此屋是临清书屋,是萧氏族人子弟的私学,是竺校长当年的办公室。
出书屋后,坐上原出租车,不久便到浙大堤纪念碑,当年赣江水患多,地方拟建堤防水,浙大师生为感念地方接纳之恩,协助地方设计,筑成了江堤,加固了江边的码头,地方群众称之为浙大堤、浙大码头,以铭谢浙大协助之恩,20世纪90年代浙大江西校友会集资在堤上建了座纪念碑。(www.chuimin.cn)
临清书屋、上田村、浙大堤等处是参访了,可是父母当年租住过的地方因年代久远找不到了,略有一丝遗憾。中午一时许回到泰和车站,中餐在店主推荐下,吃了当地名产乌骨鸡,从现杀到炖成汤,半小时多,其味真的鲜美,餐后三时哥俩去了赣州。
有关重走西迁路:浙江大学西迁后代纪念文集的文章
1937年夏开始全面抗战,我们全家十口人跟随父亲执教的浙大,一段段向西南迁徙,一路上颠沛流离,终于在1940年到达遵义,1941年又转至湄潭、永兴,终于到了大后方,不再听到警报声、敌机轰炸声,我们的生活逐渐趋于安定,小孩子又可以正常上学了,湄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有身处世外桃源般的感觉,这就有了童年的第二段美好回忆,这平静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格外珍惜且记忆深刻。湄潭之美是自然独特的。......
2023-10-07
浙大由广西迁往贵州,爸爸所在的史地系图籍典册众多,均由陆路运送,师生竭力配合,经过艰难跋涉,终使教学资料安全运抵遵义。这里,遍布浙大人西迁的足迹,脑海中不断浮现起爸爸妈妈教书、上课生活的模糊身影,虽然时间太过久远,可我们竟在西迁路上再次重逢了!浙大西迁宜山纪念馆里,我(右)和姐姐以平(左)在父亲像前合影......
2023-10-07
父亲在世时,我们聊过这段“车轮贴桥压浊浪,雨势汹汹跨乌江”的经历,他说记得是坐轮渡过的,但我清楚地记得是从桥上过的,为了这次行文准确,我上网查资料,又求助了湄潭文联主席浙大校史专家张宪忠先生,证实了1946年我们东归是从桥上过的。周西成主政期间修筑的川黔公路是桂黔滇进入重庆的唯一大动脉,交通运量十分巨大,一直到1939年前尚无桥过乌江,靠轮渡接驳。当局鉴于抗战形势,投巨资修筑了这座跨江大桥。......
2023-10-07
参加完“求是桥”揭幕仪式,寻访团一行前往浙大西迁广场,观览了纪念浙江大学西迁宜州80周年《求是缘》书画展。展品由浙江、宜州两地书画名家和书画爱好者提供。会后,宜州区政府在二楼中餐厅设宴招待全体参加纪念活动的嘉宾。晚上8点,寻访团全体赴宜州桂剧院参加“求是情·故乡行”文艺晚会。两位老人再一次代表浙大西迁后代在台上向宜州人民表示深表感谢。......
2023-10-07
陆建德[1]浙江大学的校史里,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军西征”是最出彩的一章,但是对于亲历者来说,那段经历都被称之为“逃难”。这三样物品都是所谓的“美军剩余物资”。那年11月下旬,祖父率一家四口随浙大迁至“文军西征”的第一站—建德,那是浙大“弦歌不辍”的起点。日军步步紧逼,建德也遭到空袭。不料浙大宣传抗日,竟被日军列入轰炸目标。这次轰炸造成极大恐慌,当晚浙大决定停课两天。......
2023-10-07
由于错过了入学时间,“浙大教务处认为我到校太迟,已取消保送资格,不允许我报到,后因照顾我从安徽步行到贵州非常艰难,途中要偷渡日本鬼子封锁的长江,十分艰苦,才允许我暂时进入浙大先修班。先修班是替一些1941年秋没有考取大学的学生补习功课的,先修班教书的教员有周茂清、张有清等。我到了贵州永兴场的浙大先修班,写信给竺校长请求升大学。1942年秋季准许我不经入学考试,直接进入浙大电机系一年级”。......
2023-10-07
竺校长及工学院和各系的领导均十分重视实验教育及实验室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加感性知识。本校工学院实验室工场亦援例于该日公开展览,以资庆祝。计工学院实验室、工场都十余部份,均于是日同时开放展览。工学院实验室奠基纪念碑王国松与陈晓光在遵义洗马滩机工实验室前1943年6月6日,工学院实验室也全部开放,盛况不减前一年。事后,学校发动浙大同学会进行募捐,使一部分实验室较快得到了修复。......
2023-10-07
吴江新[1]2018年11月15日,我随浙大西迁后代寻访团一行探访考察了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当年浙大西迁途中曾在此短暂办学。一白鹭洲头探古幽,文军西迁曾此留,书院文脉传千古,儒学心学皆是求。南宋宝祐三年,文天祥进入白鹭洲书院读书,在名师欧阳守道的教导下,成为全院品学兼优的学生。......
2023-1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