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浙江大学西迁后代纪念文集:建德梅城镇第一站

浙江大学西迁后代纪念文集:建德梅城镇第一站

【摘要】:在西迁史上浙大驻留建德的时日最短,故也有观点以称之“驿站”为贴切。浙大西迁文献和诸多回忆录及最权威的竺可桢校长的日记均提到浙大曾借用过教会房产,供浙大西迁第一站时在梅城做教学之用。10月5日校务会上以十五票对八票通过校本部西迁建德。10月24日正式决议校本部二、三、四年级全迁建德。师生们安全到达后,浙大的图书、仪器随后也安全运抵建德梅城。

周志强

2008年7月2日,我去了建德梅城探究浙大西迁第一站的踪迹,有不少收获、感慨。在西迁史上浙大驻留建德的时日最短,故也有观点以称之“驿站”为贴切。

梅城镇是现时建德市(杭州市下辖的县级市)的一个镇,梅城是个古镇,历史久远。在秦汉时属富春县地,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建德置县,梅城镇即为县治。唐武皇后万岁通天二年(697)睦州州治由淳安迁到睦州。睦州又称严州,梅城之得名乃古城墙南侧筑有梅花形雉堞而来(见镇志)。

梅城位于三江交汇之处,新安江由正西向东流来,而另一江兰江由南向北,两江在梅城东关处交汇,交汇后江水更名为富春江,向东北方的桐庐流去,梅城正好位于“丫”形的杯底处。因此,梅城是在新安江和富春江的北岸,北枕海拔909.7米高的乌龙山,东可望同侧海拔219米高的北峰塔,隔新安江南峰塔就在眼前。沿江原澄清门外新安江江堤上建有“严江第一楼”,《建德县志》(民国版)云:“风墙上下,一览无余。丝竹之声,偶一过耳,令人飘飘欲仙。虽属经商,其地实占严陵之胜也。”镇北乌龙山(非小说剿匪记之山)南麓,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净土宗五祖少康大师创建了玉泉寺,千年古刹也,比之净土宗名刹杭州净慈寺要早许多。

梅城南峰塔

梅城石碑坊

梅城历代文化发达,范仲淹在严州创设龙山书院,后张南轩又创办丽泽书院。清初朝鲜人吴昌祚设文渊书院,抗日期间竺校长选取梅城为西迁总部首站,作短暂停留,可能也是看上了梅城的历代文化氛围。近代镇内还办有惠英女校,创办年代不迟于1920年,此外还有一所城西初等小学,现在为建德第二小学。民国期间有蚕桑学校一所,当今有幼师一所。

梅城名产有严东关致中和五加皮酒,“致中和”出自《礼记·中庸》,由徽商朱仰懋创办(1862),取得过1876年新加坡南洋商展金奖、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奖、1929年首届西博会优等奖。

我在这里也要特别提一下梅城的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因为它们和浙大西迁建德站有关。据《建德县志》(民国版)记载,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奥地利教士魏殿培在县城内字民桥边(今总府街梅城派出所院内)购地五亩四分,建天主堂。同年,英籍传教士富裕生来梅城租用民房进行传教。民国三年(1914)富牧师集资在东湖坝(现总府后街51号)购地四亩七分建基督教严州内地会永固堂。如今天主教在梅城已无太多活动,而基督教永固堂则一直在开展宗教活动。浙大西迁文献和诸多回忆录及最权威竺可桢校长的日记均提到浙大曾借用过教会房产,供浙大西迁第一站时在梅城做教学之用。但各记载中对借用的是天主堂还是永固堂的说法不一。关于这一问题我会在后文中记述。

一年级迁到西天目山后,学校一直计划搬迁至浙西建德。当时杭州市各机关、学校都在考虑向浙西山区迁移,以致浙西小县城里房舍大为紧张。竺校长于1937年10月2日率员亲抵梅城考察(见《严州古城:梅城》一书第178页,建德市政协编),在当地人士的陪同下查看了建德林场、基督教堂、严陵祠、中山厅、总府后街方宅等办公及教室用房。10月5日校务会上以十五票对八票通过校本部西迁建德。10月24日正式决议校本部二、三、四年级全迁建德。11月8日(星期一)竺可桢日记记道:“……决定二、三、四年级于星期四、五、六各日移往建德,因敌兵登陆,一时不易剿灭,倭机将每日扰武林,无法上课,故不如早移建德为得计也。”1937年11月11日(星期四)浙大师生近千人分三日三批从南星桥三廊庙码头下船,搭舟溯钱塘江、富春江而上,经富阳、桐庐去建德梅城。为了避免日机空袭,船多赶在黑夜或黎明时分,这里开始的文军长征尽管是有组织的迁移行动,但是师生们的慌乱和对未来的迷茫可想而知,秩序还是比较混乱的。从南星桥到梅城南码头约有240公里之遥,有的地方因船吃水过深、载重大还中途换船。按浙大校友文集《新安桃李》第156页文思的短文记述,最后的一批拖轮在黑夜中拖了数只舵轮,船上高悬灯笼到达了梅城南门大码头。师生们安全地到达了西迁首站。到达梅城的人数有不同的说法,一般的说法是千余人,而据《一代宗师竺可桢》一书中第一篇苏步青的回忆为“去建德时带了700多师生”。竺校长日记是说每批200余人,分三批迁建德。加上家属,千余人的说法也对。师生们安全到达后,浙大的图书、仪器随后也安全运抵建德梅城。

校本部被安排在总府前(街)方宅,总府前是建德的主要大街,东南走向。我到建德梅城探源之后又去浙江图书馆,查阅了新中国成立后出的梅城镇志,并复印梅城地图两幅:一幅是“梅城镇地理位置图”,勾略出梅城枕山带水的地理位置;另一幅是“梅城镇城区图”,详尽图列街道位置。

总府前街(东)、正大街(南)、西门街(西)、府前街(北)的交点如今仍是梅城镇的中心,早上很多老人在街心公园聚谈,我有幸和一位80余岁的老先生谈起来,浙大西迁来梅城时,他尚不足十岁,只有依稀印象。(www.chuimin.cn)

竺校长一家被安置在府前街浙大员工孙汭的娘家,我也问过当地老者,一则年代久远,二则城市拆建,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周志强(右)探访梅城基督教永固堂

建德林场原址大门

梅城是有一个叫天主堂的地方,也有一个基督教堂,在天主堂的边上,叫永固堂。我随即找到基督教堂——永固堂,并会见了吴牧师,吴牧师也说浙大西迁时借用过的是基督教堂而非天主堂,他的说法是根据教会、政协所编史料。天主堂遗址在总府前街派出所院内,只有平房几间,已无教会活动,而永固堂如今房舍较多,宗教活动一直延续,梅城政协的说法也有相对的权威性,当地人士对此事应有较可靠的记忆。如果校史办及校档案馆要清源寻流,也可再去探访一次。

建德林场还在原址,大门上多了好多块牌子,诸如“林业局”……当然大门今非昔比,气派多了,我在大门前匆匆照了个相。

浙大还借用过孔庙做教室。是日问及当地老者,说是原址已改成“建德市第二医院”,参阅梅城镇城区图,孔庙应在梅城东湖正北方向,也在总府前街上。《严州古城:梅城》一书上有一幅1961年寿崇德画的“府孔庙”,略见当时的风貌。浙大借做宿舍的“中心小学”,在前文说过是建于民国时期的城西初等小学,位于西门街,现在的位置应靠近汽车站一带,现在改称建德第二小学。镇志上还提到,浙大租用东门街一带民房做宿舍,东门街在总府前街和东湖南,现在仍用原名。

我唯一没有问到的是“万源当”,当地老者均不知其详,我查阅20世纪80年代的梅城镇志,也不得所要。

浙大在建德梅城安顿下来后,师生们进行了不少抗日救亡活动,出版小报,号召民众奋起抗日,当时不少热血青年还投笔从戎,直接上前线,打击日寇侵略。正史有很多报道,我也不再抄录复述了。

浙大迁严过程中,敌寇已逼近苏州、嘉兴,兵锋直指杭州,日机已向建德梅城侦察轰炸,在梅城刚刚安顿好的浙大学人不得不再度搬迁。实际上在迁严过程中,竺校长已在做下一步打算。

11月2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是日苏州沦陷。12月3日教育部电令浙大“移浙江西南或江西南部”,竺校长亲赴江西查看下一步搬迁之地。与江西方面相商决定迁校吉安、泰和。12月24日杭州沦陷。即日浙大开始撤离建德梅城,向下一站江西吉安、泰和进发。这一路的搬迁,艰苦卓绝,行程752公里,走了25天。到1938年1月20日,近千师生平安到达江西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