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悠悠登沙河:历史文化图本

悠悠登沙河:历史文化图本

【摘要】:登沙河镇位于金县境内东部。1946年4月划归金县,称登沙河区。1955年恢复登沙河区名。金城铁路登沙河火车站位于镇内,为金县东部地区粮食、花生、水果、水产品、食盐、建筑材料等主要集散地。登沙河镇是金县东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和邮政电信中心。1945年解放,同年秋建政,属新金县登沙河区。街区地处登沙河畔。登沙河化肥厂、登沙河镇家畜交易市场驻此地。位于登沙河镇街道北部1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地姜家堡子,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1.6公里。

登沙河镇位于金县境内东部。镇人民政府驻地登沙河街道。距金州镇33公里。镇以驻地名。该镇东与杏树屯镇接壤,北与华家屯乡、西与亮甲店镇、南与大李家乡毗邻,东南临黄海盐大澳。辖1个街道办事处,17个行政村,84个自然屯。陆地总面积101.4平方公里。居民13159户41842人。汉族占92.8%,余为蒙古族回族满族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

清代,属金州厅积金社。沙俄侵占时期,属“关东省”郭家岭行政区。日本侵占时期,属“普兰店管内”长岭寺会和姜家堡子会。1945年解放,同年秋建政,置登沙河区,属新金县。1946年4月划归金县,称登沙河区。1950年改称第六区。1955年恢复登沙河区名。1956年撤区划乡,分为姜家堡子、棋杆、登沙河3个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3乡合并,成立登沙河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登沙河乡。1984年乡改镇建制,称今名(辖区不变)。

该镇地处县内东部,属低丘慢岗区。境内登沙河、棋杆河、柳家河,3条主要河流及其支系所形成的冲积小平原,交互毗连,构成广阔的低丘慢坡地形。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是县内粮食和油料重点产区,素有“金县粮仓”之称。农业主产玉米、花生、蔬菜,间有果园,主产苹果。登沙河花生壳薄果仁丰满,营养丰富,香脆可口,宜于贮蔵,20世纪60年代曾在中国农业展览馆出展,受到好评。登沙河下游有护岸林,蜿蜒如带。河口处有大面积滩涂,建有盐田。渔业生产以近海捕捞和滩涂养殖为主,镇有近海捕捞场1处,近海岛屿马坨子盛产海珍品。镇办工业有农具、开关、水暖件、造纸、塑料、预制件等厂点。开关厂所产的BSL、BDL系列配电盘,为国家优质产品。县办企业有电机厂、化肥厂、阀门厂、农机修造厂等驻镇区内。沿海及河谷带沙金矿藏丰富,昔曾开采。建筑砂年运出量达10万余吨。

......

镇有中学3所,小学14所,其中金县第三中学为省重点中学。镇内设有金县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院和镇办广播站、文化站、电影管理站等设施。镇区东北郊有龙王庙,建在土岗顶部,寺院植有2株白果树——银杏,已有300余载。树势挺拔,数十里外清晰可见。古刹名树,闻名乡里。

金城铁路(昔称金福铁路)登沙河火车站位于镇内,为金县东部地区粮食、花生、水果、水产品、食盐、建筑材料等主要集散地。正(正明寺)太(新金县太平乡)公路、金(金州)猴(猴儿石)公路,分别由镇区西部和镇区通过。登沙河镇是金县东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和邮政电信中心。

登沙河镇街道

街道。办事处位于镇内中部,驻镇区正阳街。辖3个居民委,25个居民组。面积约1平方公里。居民1405户4874人。日本侵占时期,属“普兰店管内”姜家堡子会。1945年解放,同年秋建政,属新金县登沙河区。1946年4月划归金县,属登沙河区。1947年成立登沙河镇公所,属登沙河区。1956年属登沙河乡。1958年属登沙河人民公社,始称登沙河街道。1983年属登沙河乡。1984年乡改镇建制,属登沙河镇。街区地处登沙河畔。南临登沙河海口(明代此曾为泊船之地。现今海水后退,形成宽阔草滩。地势平坦,土肥水丰)。街区原为小屯落,金城铁路通车后在此设立火车站,逐渐形成小集镇。过去仅有3条街路,设有油坊、黑白铁铺等小作坊以及绸缎庄、杂货铺、药房、客栈、饭馆、邮电所等。解放后,几经发展,镇区逐年扩大,今有街路12条,楼房林立商业网点密集。街区有县营企业3家。并设有粮库、花生场、果品公司。有医院2处、中学2所、小学1所、文化馆1处。有汽车客运站和火车站。是金县东部地区商业、交通和文化中心。

南关村

行政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大关家沟。位于登沙河镇街道北部0.8公里。村名源出于满族关姓,因与北关村南北相对得今名。辖大关家沟、小关家沟、南菜园子、小刘家屯、老炉、北菜园子6个自然屯。耕地面积4286亩。居民739户2575人。日本侵占时期,属“普兰店管内”姜家堡子会。1945年解放,同年秋建政,属新金县登沙河区。1946年4月划归金县,属登沙河区。1956年属姜家堡子乡。1958年属登沙河人民公社,改称南关大队。1983年改今名,属登沙河乡。1984年乡改镇建制,属登沙河镇。地处登沙河镇郊,地势平坦,水源丰富。筑有3处平塘。农业主产玉米、花生、蔬菜、苹果。村办工业有微型电机厂、电风扇厂。镇办预制构件厂、纸箱厂和县营登沙河供电所驻此地,交通方便。

大关家沟

自然屯。南关村民委员会驻地。清代雍正年间,满族正蓝旗关姓,由北京草帽胡洞迁此建屯,初称关家沟。其后族分两支,另建屯落,此称大关家沟。聚落呈长方形沿公路北侧东西排列,居民217户717人。土地平坦肥沃。农业主产玉米、花生、蔬菜。村办微型电机厂、电风扇厂,镇办预制构件厂、种猪场、金县第二人民医院驻此地。金猴公路由屯中通过。

小关家沟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北1.6公里。大关家沟满族关姓同宗支系迁此建屯,为区别大关家沟,故称小关家沟。聚落呈长方形散列。居民69户241人。屯西岭上有果园,并建有平塘。农业主产玉米、花生、蔬菜。

南菜园子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0.3公里。屯因地处大关家沟南端,生产蔬菜得名。聚落呈块状排列,与镇区街道连巷。居民78户265人。设有蔬菜生产保护地,主产蔬菜。

小刘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南0.8公里。清代乾隆初年,满族正黄旗刘姓先居此地建屯得名。系北关村刘家屯刘姓和海头屯刘姓同宗支系。聚落南临金城铁路,东与登沙河街道隔河相望,呈块状。居民152户550人。农业主产玉米、花生、蔬菜,有果园。登沙河化肥厂、登沙河镇家畜交易市场驻此地。

老炉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北2.5公里。清代开设铁匠炉,数百年不衰,故屯以此得名。聚落散列于河谷地带。居民160户586人,满族关姓居多。东部和北部偏坡慢岭。农业主产玉米、花生。

北菜园子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北部1公里。屯因地处大关家沟东北且生产蔬菜得名。聚落呈条状东西排列。居民63户216人。地势平坦,土肥水丰。农业主产蔬菜。镇办农贸市场、自来水塔、太阳能设备厂、通用塑料厂、登沙河供电所驻此地。

姜家村

行政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姜家堡子,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1.6公里。村以驻地名。辖姜家堡子、烧锅屯、崔家屯、赵家屯、小土城子5个自然屯。耕地面积3790亩。居民498户1858人。日本侵占时期,属“普兰店管内”姜家堡子会。1945年大连解放,同年秋建政,属新金县登沙河区。1946年4月划归金县,仍属登沙河区。1956年属姜家堡子乡。1958年属登沙河人民公社,改称姜家大队。1983年改今名,属登沙河乡。1984年乡改镇建制,属登沙河镇。北部慢岭缓坡,南部地势平坦,广布良田,西临登沙河,沿河有护岸林带。农业主产玉米、水稻、花生,有果园。村办工业有轧钢厂、铸造厂、弹簧厂、汽车配件厂、水泥制品厂等。村设有小学校、卫生所。

姜家堡子

自然屯。姜家村民委员会驻地。明代屯北有土城堡,清乾隆年间,有姜姓从山东迁此建屯得名。地处金猴公路与正太公路交会处,聚落呈方形排列在公路两侧,居民141户524人(含小土城子)。耕地平坦。农业主产玉米、花生、蔬菜,有果园。姜家小学校、镇汽车队、轧钢厂驻此地。设有客运汽车乘降站,交通方便。

烧锅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北3公里。清乾隆年间,有张姓迁此建屯,初开设盛兴炉,后改经营烧锅(酿酒),屯由此得名(今烧锅已无)。聚落呈方形南北排列,居民90户357人。地势低平,林木茂密。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果园。村办水泥制品厂、镇办农药厂驻此地。屯中有乡路通过。

崔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北2.5公里。清代顺治年间,有崔姓迁此建屯得名。聚落沿公路呈块形散列。居民145户538人。西临登沙河,地势低洼平坦,筑有扬水站。沿河流域护岸林茂盛,有大片稻田。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水稻。屯中有乡路通过。

赵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部1.7公里。清代嘉庆年间,有赵姓由山东迁此建屯得名,今已经历8代。聚落呈长方形南北散列。居民122户439人。西临登沙河,土地平坦。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沿河护岸林茂盛。正太公路自屯中通过,屯南登沙河段筑有公路大桥。

小土城子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北1.8公里。以屯边明代土城和烽火台遗址得名。聚落东西散列。行政属姜家堡子。土地平坦,农业主产玉米、花生。

北关村

行政村。村民委员会驻地西关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北3.8公里。村名源于满族关姓,后因与南关村相对得名。北与华家屯乡接壤。辖西关家屯、东关家屯、刘家屯、高家屯、迟堡子、台前屯、东南沟7个自然屯。耕地面积5435亩。居民612户2277人。以满族关姓居多。日本侵占时期,属“普兰店管内”姜家堡子会。1945年解放,同年秋建政,属新金县登沙河区。1946年4月划归金县,属登沙河区。1956年属姜家堡子乡。1958年属登沙河人民公社,改称北关大队。1983年改今名,属登沙河乡。1984年乡改镇建制,属登沙河镇。地处登沙河东畔,地平土肥,灌渠纵横,为镇内苹果、花生主要产地之一。村办工业有综合厂、粮谷加工厂、养鸡场等。村设有小学校、幼儿园、卫生所。历为卫生先进单位,20世纪50年代,曾以“卫生村”闻名全国。正太公路自村内通过,交通方便。

西关家屯

自然屯。北关村民委员会驻地。清代乾隆年间,有满族镶白旗名喜瓜尔马达利居此建屯,后改姓“关”,屯称关家屯。以后其长子阳寿居东屯,次子托克托布居西屯,故屯名以东西相别。该聚落呈方形排列。居民78户232人。西临登沙河,沿河护岸林茂盛。农业主产花生、玉米,有果园。村办养鸡场驻此地。有公路屯中通过,设客运汽车乘降站。

东关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北3.5公里。屯名由来同西关家屯。聚落呈条状散列。居民89户341人。北依老鹳山,南屏土岭。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果园。临近公路,交通方便。

刘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北4公里。清代乾隆初年,有满族正黄旗刘姓在此建屯得名。与南关村小刘屯刘姓同宗支系。聚落呈方形排列,居民122户447人(含高家屯)。西临登沙河,砂质土壤居多。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村办苗圃、北关村小学校驻此地。

高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北3.5公里。清代高姓先居此建屯得名。聚落东西散列,行政属刘家屯。耕地平坦,农业主产玉米、花生。

迟堡子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北4.5公里。清乾隆年间,有迟姓先居此建屯得名。光绪年间迟姓迁走,今多居张姓。聚落呈条状东西散列。居民114户436人。西临登沙河,隔河与华家屯乡毗邻。东傍老鹳山。土地平坦,农业主产花生、玉米,有果园。正太公路由屯中南北通过,交通方便。

台前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北4公里。屯北有明代烽火台遗址,屯以此得名,聚落呈方形散列。居民166户652人。多丘陵坡地。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果园。

东南沟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北3.5公里。屯因位于西关家屯东南方山沟得名。聚落东西散列,居民43户169人。多丘陵坡地,筑有地下渠道。农业主产玉米、花生。

排子村

行政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前排子,位于登沙河镇街道北部3.7公里。村以驻地名。辖前排子、后排子、李糖坊、傅家屯4个自然屯。耕地面积6435亩。居民669户2462人。日本侵占时期,属“普兰店管内”长岭寺会。1945年解放,同年秋建政,属新金县登沙河区。1946年4月划归金县,仍属登沙河区。1956年属姜家堡子乡。1958年属登沙河人民公社,改称排子大队。1983年改今名,属登沙河乡。1984年乡改镇建制,属登沙河镇。北与华家屯乡接壤。东部和西部缓坡起伏,土地平坦。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果园。排子河流经中部,两岸林木茂盛。建有6处平塘,有淡水养鱼业。村办工业有综合厂。村设有小学校。

前排子

自然屯。排子村民委员会驻地。清代乾隆年间,此处生长着一排一排茂盛的柞树,后有李、郭、王、苏等姓陆续迁此建屯,初称柞树排子。因居户增加,渐形成前后两个聚落,分称前柞树排子和后柞树排子,后简称为今名。聚落沿河两岸散列,居民200户740人。丘陵慢坡。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果园。沿河林木繁茂。村办综合厂驻此地。屯内曾发现有高句丽古墓遗址。有乡级公路由屯中南北通过。

后排子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北部4公里。屯名由来见前排子条。聚落沿河两岸散列。居民156户546人。西部慢岭有果园,东部多沟岔,林木茂密。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排子村小学校驻此地。屯中有两条乡路交又通过。交通便利。

李糖坊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北部5公里。清康熙年间称小于家屯。后有李姓迁此定居,约于咸丰年间开设糖坊,遂改今名。聚落呈方形排列。居民137户517人。北与华家屯乡相接。屯东西两侧丘陵慢岗,有采石场。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果园。

傅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北部3公里。清康熙年间,有满族傅姓迁此建屯得名。清咸丰年间,有苏姓迁此开设染坊,又名苏家染坊。聚落呈条状散列,东西长达1华里。居民176户659人。屯南慢坡缓丘。沿河流域耕地平坦连片。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果园。

海头村

行政村。村民委员会驻地街区内东街。村以海头屯名。辖海头屯、贾家屯、邱家屯、姜家屯、台底屯、小李屯、马家屯7个自然屯。耕地面积5185亩。居民877户3205人。日本侵占时期,属“普兰店管内”姜家堡子会。1945年解放,同年秋建政,属新金县登沙河区。1946年4月划归金县,仍属登沙河区。1956年属登沙河乡。1958年属登沙河人民公社,改称海头大队。1983年改今名,属登沙河乡。1984年乡改镇建制,属登沙河镇。地处登沙河镇街道东郊。东部傍岭,西南临登沙河,地势平坦。农业主产玉米、花生、蔬菜。村办工业有农机修配厂、饮料厂、汽车修配厂。金城铁路村中通过。

海头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南0.8公里。屯南有登沙河,明末清初此处是海、河汇合口。几经沧桑,由于登沙河淤积,海水后退,变成沼泽苇塘。清代康熙年间,有满族正黄旗富拉昏后人迁此建屯,因临海取名海头屯。聚落呈方形排列,居民100户366人。耕地平洼耐旱,农业主产玉米、花生、蔬菜。有公路屯中通过。

贾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北1公里。清雍正年间,有满族贾姓迁此建屯得名。聚落呈长方形散列于公路两侧,居民157户609人。屯东土岭上,有清乾隆年间修建的海晏寺(龙王庙),后改建为敬老院。黄土坡地。农业主产玉米、花生、蔬菜。金猴公路由屯中通过,交通便利。

邱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区北郊与街道连巷。清乾隆年间,有邱姓从今大李家乡邱家沟迁此建屯得名。聚落呈方形排列。居民250户903人。耕地平洼,农业主产蔬菜。村办农机修配厂、汽车修配厂、铸造厂、饮料厂驻此地。

姜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南部0.8公里。清代乾隆年间,有姜家堡子姜姓支系迁此建屯得名。聚落沿公路呈方形排列。居民116户410人。南屏土岭,屯中有河流经。农业主产玉米、蔬菜、花生。火车站至盐场公路屯中通过。

台底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部0.8公里。屯东南土岗有明代烽火台遗址,屯地处台下,以此得名。清代此处筑有虫王庙(已毁)。聚落呈长方形东西排列,居民77户264人,以满族刘姓居多。耕地平坦,农业主产玉米、花生、蔬菜。

小李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南1公里。清代嘉庆年间,有李姓迁此建屯得名。后有于姓等先后迁入定居。聚落沿公路呈长方形散列。居民72户248人。土地平坦,筑有平塘。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养殖蘑菇专业户。

马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南1公里。清代康熙年间,马姓迁此建屯得名。后有李姓等先后移居此地。聚落呈方形散列,居民105户405人。南部慢岭,耕地平坦,农业主产玉米、花生、蔬菜。

白家村

行政村。村民委员会驻地杨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南2.2公里。村以白家屯名。辖杨家屯、赵家嘴子、白家屯、张家屯、刘家屯、孟家嘴子、盐场7个自然屯。耕地面积4254亩。居民598户2194人。日本侵占时期,属“普兰店管内”姜家堡子会。1945年解放,同年秋建政,属新金县登沙河区。1946年4月划归金县,仍属登河沙区。1956年属登沙河乡。1958年属登沙河人民公社,改称白家大队。1983年改今名,属登沙河乡。1984年乡改镇建制,属登沙河镇。北部和东部丘岗起伏,西临登沙河入海口,南临黄海,有盐田。沿海滩涂建有养虾场。农业主产玉米、花生、苹果。村办工业有粉丝厂、水暖器材厂、服装厂。村设有小学校。乡级公路由村中南北通过。

登沙河白家村示意图

杨家屯

自然屯。白家村民委员会驻地。清代乾隆年间,有杨姓从山东迁此建屯得名。聚落呈方形散列,居民75户295人。北依慢岭,建有水库。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村办粉丝厂、水暖器材厂、服装厂驻此地。乡级公路由屯中通过。

赵家嘴子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南2.2公里。地处老鹳嘴半岛西北部,明清时期屯前即海,形似鸟喙。清乾隆年间,有赵姓迁此建屯,故名赵家嘴子。聚落呈方形散列。居民130户465人。北依缓丘,西临登沙河入海口,建有盐田和虾场。筑有水库和扬水站。

白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南3.2公里。清代乾隆年间,有满族镶黄旗白姓迁此建屯得名。聚落沿河南北散列。居民111户393人。北部和东部慢岭,有平塘和机电井。南临黄海,辟有盐田。农业主产玉米、花生。乡级公路由屯中南北经过。

张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南3.5公里。清代张姓居此建屯得名。聚落沿河南北散列,居民120户466人。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果园。筑有平塘,配有机电井。屯中有乡级公路通过。

刘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南3公里。原名兔子窝,后有刘姓迁此落户遂改今名。聚落沿公路东西两侧散列,居民77户272人。北部和西部慢坡。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沿河护岸林茂盛。村办养鸡场驻此地。屯中有两条乡级公路交叉通过。

孟家嘴子

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南3.5公里。地处老鹳嘴半岛西部。古时屯前即海,海水后退后,裸露嘴状岬角。清代乾隆年间,有孟姓从山东迁此建屯,故名孟家嘴子(今无孟姓)。聚落呈方形排列。居民85户303人(含盐场)。北部和西部慢岗。南临黄海,辟有盐田。有海岸林带。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乡级公路由屯中通过。

盐场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南3.7公里。民国时期辟为盐田后,有盐工集居,屯由此得名。聚落呈方形散列,行政属孟家嘴子。背依土岗,面迎海口,盐田连片,辟有养虾场。金州盐场登沙河分场驻此地。

段家村

行政村。村民委员会驻地李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南4.7公里。村以段家屯名。辖李家屯、王家庄、苗家屯、马家沟、小范家沟、段家屯6个自然屯。耕地面积5004亩。居民632户2373人。日本侵占时期,属“普兰店管内”长岭寺会。1945年解放,同年秋建政,属新金县登沙河区。1946年4月划归金县,仍属登沙河区。1956年属登沙河乡。1958年属登沙河人民公社,改称段家大队。1983年改今名,属登沙河乡。1984年乡改镇建制,属登沙河镇。北依虫王庙大岭,东临棋杆河,南临黄海。农渔兼作。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渔业生产以近海捕捞和滩涂养殖为主。距陆地3公里的马坨子周围海域为海珍品养殖区。村办工业有农机修配厂、草袋厂。沿海建有养虾场。村设有小学校。交通方便。

李家屯

自然屯。段家村民委员会驻地。清乾隆年间,有李姓从山东牟平县谢家庄迁此落户建屯得名。聚落呈方形散列。居民140户538人。低丘慢坡,南临黄海,有海防林,农业主产玉米、花生。并从事近海捕捞和养殖。段家小学校驻此地。乡级公路由屯中经过。

王家庄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南6公里。清乾隆年间,有王姓先居此建屯开杂货庄,故名。地处老鹳嘴半岛南端。明代屯西海口处曾为泊船良港。倭寇曾于此登陆骚扰。屯北部筑有烽火台,为当时的海防要地。今聚落面海东西散列,居民148户578人。屯南有狭长沙丘向海内延伸约1公里,为盐田天然防波堤。农渔结合。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渔业生产以近海捕捞和养殖业为主。镇办养殖场驻此地。有乡级公路通登沙河镇区。

苗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南5.5公里。清代有苗姓迁此建屯得名。聚落呈块状沿公路散列。居民62户220人。南临黄海,北部慢岗。农业主产玉米。有近海捕捞和海产养殖专业户。乡级公路由屯中经过。

马家沟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南4.2公里。清代嘉庆年间,有马姓从山东迁此建屯得名。聚落沿山沟散列。居民57户179人。西部和北部慢岗,多沟岔,筑有平塘。东临黄海,有海防林。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近海捕捞专业户。乡级公路由屯中南北经过。

小范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南3.8公里。清代乾隆年间,范家村大范家屯范姓同宗支系迁此建屯得名。聚落呈条状东西散列。居民98户400人。丘岗慢坡,农业主产花生,玉米,有果园。乡级公路由屯中南北经过。

段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南4.2公里。清代,有段姓从山东迁此落户建屯得名。聚落呈方形散列。居民127户458人。东临棋杆河入海口处,有防护林,间有芦苇荡。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近海捕捞专业户。村办养虾场驻此地。

高家村

行政村。村民委员会驻地高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北2.1公里。村以驻地名。辖高家屯、下郭屯、上郭屯、王家炉、洼子屯5个自然屯。耕地面积5124亩。居民645户2359人。日本侵占 时期,属“普兰店管内”长岭寺会。1945年解放,同年秋建政,属新金县登沙河区。1946年4月划归金县,仍属登沙河区。1956年属登沙河乡。1958年属登沙河人民公社,改称高家大队。1983年改今名,属登沙河乡。1984年乡改镇建制,属登沙河镇。西部和北部丘陵慢岗,东部平坦低洼,辟有稻田。棋杆河南流入海,沿河有护岸林带。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水稻,有果园。村办工业有木工机具厂、草编厂。村建有养鸡场。设有小学校、商店、卫生所。金城铁路、金猴公路由村内通过。交通方便。

登沙河高家村示意图

高家屯(www.chuimin.cn)

自然屯。高家村民委员会驻地。清乾隆年间,有高姓从山东蓬莱县高家庄迁此建屯得名。聚落呈块状散列,居民204户760人。东临棋杆河,地势低洼,有稻田。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水稻,有果园。村办各工厂、高家小学校驻此地。金城铁路、金猴公路由屯中通过。

下郭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南3.2公里。清代康熙年间,有满族镶黄旗郭姓迁此建屯得名郭家屯。后形成两个聚落,东屯称下郭屯,西屯为上郭屯。该屯聚落呈方形散列。居民154户576人。东临棋杆河,地势低洼,沿河有护岸林,筑有平塘。南部北部慢岗缓坡。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近海捕捞专业户。

上郭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部2.3公里。屯名由来同下郭屯条。聚落呈长方形东西散列。居民126户441人。南部、西部慢坡丘岗,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村办养鸡场驻此地。

王家炉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部3公里。清代有王姓迁此开设铁匠炉,屯以此得名。聚落呈方形散列。居民39户129人。东部土地平坦,有稻田。棋杆河沿岸有护岸林带。农业主产玉米、水稻、花生。

洼子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北2.8公里。昔为两个聚落,以满族张姓和汉族苗姓居多。1949年台风后新建屯落,因地处低洼涝地得名。聚落呈方形散列。居民125户453人。土地平坦,有稻田、果园。农业主产玉米、水稻。金城铁路和金猴公路由屯内平行经过。

棋杆村

行政村。村民委员会驻地棋杆底。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北4.2公里。村以驻地名。辖棋杆底、小糖坊、孙家屯、南台子4个自然屯,耕地面积4620亩。居民600户2268人。是登沙河镇东部地区中心。日本侵占时期,属“普兰店管内”长岭寺会。1945年解放,同年秋建政,属新金县登沙河区。1946年4月划归金县,仍属登沙河区。1956年属棋杆乡。1958年属登沙河人民公社,改称棋杆大队。1983年改今名,属登沙河乡。1984年乡改镇建制,属登沙河镇。东以柳家河为界,与杏树屯镇毗邻,西临棋杆河,筑有棋龙截潜工程和扬水站。沿河流域耕地平坦肥沃。农业主产玉米、花生、蔬菜。村办工业有食品加工厂、农机修配厂、帆布加工厂、红砖厂。金城铁路、金猴公路由村内经过。

登沙河棋杆村示意图

棋杆底

自然屯。棋杆村民委员会驻地。据传,清代有位苗姓人在南方做官,其府门前竖有旗杆,以示门第显赫。屯由此名旗杆底,后谐音棋杆底。聚落沿公路呈方形排列。居民251户949人(含南台子)。西临棋杆河,土地平坦肥沃。农业主产玉米、花生、蔬菜。村办各工厂、棋杆小学、金县第三十三中学驻此地。金城铁路、鹤大公路由屯中经过。建有火车站和汽车客运乘降站,交通方便。

小糖坊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北3.9公里。清代有棋杆底苗姓同宗支系迁此建屯,开设糖坊,屯因此得名。聚落沿公路两侧散列,居民62户243人。北部、东部土岗慢坡,西部临河,土地低洼。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沿河林木繁茂。村办帆布加工厂驻此地。

孙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北5.4公里。清雍正二年(1724年),有孙姓从山东文登县孙家庄迁此落户建屯得名。聚落呈长方形排列。居民287户1076人。东界柳家河,土地平坦,沿河有护岸林带,西部慢坡土岗。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果园。金城铁路和金猴公路由屯中东西通过。

南台子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北4公里,屯因地处棋杆底之南高地得名。聚落沿铁路南侧东西散列,行政属棋杆底。农业主产玉米、花生、蔬菜。屯南有明代烽火台遗址(已毁)。

程家村

行政村。村民委员会驻地程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北3公里。村以驻地名。辖程家屯、谷家屯、长岭寺庙、李家屯4个自然屯。耕地面积4201亩。居民456户1752人。日本侵占时期,属“普兰店管内”长岭寺会。1945年解放,同年秋建政,属新金县登沙河区。1946年4月划归金县,仍属登沙河区。1956年属棋杆乡。1958年属登沙河人民公社,改称程家大队。1983年改今名,属登沙河乡。1984年乡改镇建制,属登沙河镇。北部和西部缓坡慢岗,东临棋杆河,南临排子河,两河交汇南流入海。沿河有护岸林带。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村办工业有钟表工具厂、糖浆厂、贝雕厂。村设有小学校。

程家屯

自然屯。程家村民委员会驻地。清代嘉庆年间,有程姓由山东迁此建屯得名。后有苗姓、房姓、李姓等陆续迁入,形成两个聚落,分别称上程家屯和下程家屯。聚落呈带状东西散列。居民231户852人。北部慢岗,南部平坦。排子河经屯向东流入棋杆河,沿河有护岸林带。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村办钟表工具厂、糖浆厂、贝雕厂及程家小学校驻此地。屯中河上建有公路大桥。

谷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北4.7公里。清代乾隆年间,有谷姓由山东迁此建屯得名。聚落沿河呈带状散列。居民119户460人。西部、北部丘陵慢岗,南部、东部平坦。农业主产玉米、花生。屯中有乡级公路南北经过。

登沙河程家村示意图

长岭寺庙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北4.5公里。清代初年,此地建有庙宇长岭寺,附近耕地均为庙产。后来招进佃户为其耕种和纳租,建屯后以寺得名,沿用至今。聚落呈条状东西排列。居民40户168人。低丘慢岗,西临棋杆河。农业主产玉米、花生。屯中有乡级公路通过,河上建有公路大桥。

李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北5.2公里。清代乾隆年间,李家堡子李姓支系迁此建屯,初称小李家屯,后渐改称今名。聚落呈长方形东西排列。居民66户272人。东部慢坡,西临棋杆河。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果园。沿河林木茂盛,屯中有乡级公路经过。

范家村

行政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大范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部5公里。村以驻地名。辖大范家屯、王家屯、茂隆山、山嘴、沙包子、金厂6个自然屯。耕地面积5590亩。居民649户2400人。日本侵占时期,属“普兰店管内”长岭寺会。1945年解放,同年秋建政,属新金县登沙河区。1946年4月划归金县,仍属登沙河区。1956年属棋杆乡。1958年属登沙河人民公社,改称王家大队。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范家大队。1983年改今名,属登沙河乡。1984年乡改镇建制,属登沙河镇。东临柳家河,西靠棋杆河,南濒黄海金厂湾,土地平坦,沿河林木繁盛。距陆地3.5公里海域里有小岛,名马坨子。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沿海辟有养虾场,有近海捕捞生产项目,村办工业有排污阀门厂。村设有小学校、商店、卫生所。

大范家屯

自然屯。范家村民委员会驻地。清代雍正年间,有范姓由山东胶州莒城迁此建屯,初名范家屯。乾隆年间,其同宗支系建小范家屯后,遂改今名。聚落呈块状南北排列。居民231户861人(含沙包子、金厂)。低丘慢岗,南临黄海。沿海有林带。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近海捕捞生产。有乡级公路屯中南北经过。

王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北5.7公里。清代嘉庆年间,有王姓从山东迁此建屯得名。聚落呈方形排列。居民251户909人。东临柳家河,土地平坦低洼。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苹果园。有近海捕捞专业户。范家小学校驻此地。金城铁路由屯中经过。

茂隆山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部6.7公里。清乾隆末年,有王姓等迁此落户建屯,以山得名“毛楞山”,后谐音茂隆山。聚落呈方形散列。居民82户304人。东南濒海,沿海有林带。北临柳家河,土地平坦。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近海捕捞专业户。村办对虾养殖场驻此地。

山嘴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部四五公里。昔此地为棋杆河入海口处,后来海水后退,形成嘴状岬角,有于姓由山东迁此建屯,遂以山嘴为屯名。聚落呈方形东西散列。居民85户326人。地处棋杆河下游,耕地平坦,林木茂盛。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近海捕捞专业户。

沙包子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部4.7公里。相传,昔为海河交汇处,泥沙堆积形成沙丘,建屯后取名沙包子。聚落沿海岸东西散列,行政属大范家屯。农渔结合。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渔业主要以近海捕捞生产为主。

金厂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部5.6公里。此处滨海淤沙中有沙金。据传明清时代,居民多以淘沙金为业,故名金厂。聚落沿海岸东西散列。行政属大范家屯。昔屯前海湾是泊船良港,通商贸易船舶来往兴隆一时。农业主产玉米。居民多从事近海捕捞生产。

丛家村

行政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前丛家炉。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北6.3公里。村以驻地名。北与华家屯乡接壤,东与杏树屯镇毗邻。辖前丛家炉、小王家屯、后丛家炉、上孔屯、下孔屯、姜家屯6个自然屯。耕地面积5869亩。居民285户1037人。日本侵占时期,属“普兰店管内”长岭寺会。1945年解放,同年秋建政,属新金县登沙河区。1946年4月划归金县,仍属登沙河区。1956年属棋杆乡。1958年属登沙河人民公社,改称丛家大队。1983年改今名,属登沙河乡。1984年乡改镇建制,属登沙河镇。西临棋杆河,丘陵坡地。农业主产玉米、花生、苹果。村营工业有制钉厂、饮料厂。村设有小学校。有乡级公路村中南北经过。

马蹄子村鸟瞰图

登沙河丛家村示意图

前丛家炉

自然屯。丛家村民委员会驻地。初称桑树房。清代嘉庆年间,有丛姓迁此建屯,开设铁匠炉,改称丛家炉。后形成前后两个聚落,南屯称前丛家炉,北屯称后丛家炉。该屯聚落沿河呈条状东西散列。居民43户176人。东部偏坡丘陵,西临棋杆河,土地平坦。农业主产玉米、花生。丛家小学校驻此地,有乡级公路屯中南北经过。

小王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北7.5公里。清代有王姓居此建屯,故名小王家屯。聚落沿河呈方形南北散列。居民62户223人。西临棋杆河。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乡级公路屯中南北经过。

后丛家炉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北6.9公里。屯名由来同前丛家炉条。聚落呈方形沿河南北散列。居民38户140人。东部和北部慢岗,有果园。西临棋杆河,有护岸林。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乡级公路屯中南北经过。

上孔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北6.4公里。清代乾隆年间,有孔姓迁此落户建屯,初称孔家屯。后形成两个聚落,分列于岭坡东西。东称上孔屯,西称下孔屯。该屯聚落呈条状东西排列。居民38户132人。农业主产玉米、花生。

下孔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北5.2公里。屯名由来同上孔屯条。聚落呈条状散列。居民44户155人。西临棋杆河,土地平坦,有护岸林。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乡级公路屯中南北经过。

姜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北5.5公里。清代有姜姓迁此建屯得名。聚落沿河呈块状排列。居民60户211人。东部慢坡,西临棋杆河,有护岸林。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乡级公路屯中南北经过。

金星

行政村。村民委员会驻地破车沟。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北6.3公里。村以政治含义得名。辖破车沟、小徐家屯两个自然屯。居民308户1196人。1983年前建置沿革同丛家村。1983年从丛家村分出,建立金星村,属登沙河乡。1984年乡改镇建制,属登沙河镇。东临棋杆河,丘陵坡地,沟岔密布。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村办工业有塑料制品厂、电器厂、电焊厂。村设有小学校。有乡级公路村中南北经过。

破车沟

自然屯。金星村民委员会驻地。清代乾隆年间有张、李、孙、阎等姓先后迁此建屯。山路崎岖,颠簸难行。昔常有损坏车辆之事发生,故名破车沟。聚落呈带状东西散列,长达0.5公里。居民261户1026人。东临棋杆河,丘陵坡地。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果园。村办塑料制品厂、电器厂、电焊厂和石矿驻此地。

小徐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北7公里。清代乾隆年间,有徐姓迁此建屯得名。聚落呈长条状散列。居民47户170人。西部坡地,东部平坦。农业主产玉米、花生。

蔡家村

行政村。村民委员会驻地蔡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东北7.2公里。村以驻地名。辖蔡家屯、徐家屯、杨家屯、起家屯、夏家庄、小王家屯6个自然屯。耕地面积6380亩。居民622户2422人。日本侵占时期,属“普兰店管内”长岭寺会。1945年解放,同年秋建政,属新金县登沙河区。1946年4月划归金县,仍属登沙河区。1956年属棋杆乡。1958年属登沙河人民公社,改称蔡家大队。1983年改今名,属登沙河乡。1984年乡改镇建制,属登沙河镇。东临柳家河,土地平坦。西部慢坡。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村办工业有塑料加工厂、饮料厂。村设有小学校。

蔡家屯

自然屯。蔡家村民委员会驻地。清乾隆年间,有蔡姓居此建屯得名。聚落呈块状沿公路排列。居民129户501人。西部坡岭沟岔,东临柳家河,土地平坦。建有平塘。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苗圃。村办塑料加工厂、饮料厂、蔡家小学校驻此地。

徐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北6.6公里。清乾隆年间,有徐姓从山东迁此建屯得名。聚落沿公路呈条状散列。居民121户499人。东临柳家河,土地平坦。西部偏坡慢岗。农业主产玉米、花生。

杨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北6公里。清代乾隆年间,有杨姓居此建屯得名。聚落呈长方形东西散列。居民87户352人。东临柳家河,营有护岸林。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果园。

赵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北6.8公里。清代康熙年间,有赵姓居此建屯得名。后迁入周姓。聚落呈条状东西散列。居民97户373人。东部临棋杆河,土地平坦,沿河有护岸林。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有乡级公路屯中南北经过。

夏家庄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北7.8公里。清代时有夏姓从棋杆底迁此建屯得名。后有王姓、郑姓迁入。聚落呈方形散列。居民105户384人。东临柳家河。农业主产玉米、花生。

小王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北8公里。清代乾隆年间,王姓由山东迁此建屯,居户较少,故名小王家屯。聚落呈块状散列。居民83户313人。东临柳家河,土地低洼平坦,有护岸林。农业主产玉米、花生。

马蹄子村

行政村。村民委员会驻地马蹄子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南4.1公里。村以驻地名。辖马蹄子屯、曲家屯、王家屯3个自然屯。耕地面积6638亩。居民653户2589人。日本侵占时期,属普兰店管内姜家堡子会。1945年解放,同年秋建政,属新金县登沙河区。1946年4月划归金县,仍属登沙河区。1956年属姜家堡子乡。1958年属登沙河人民公社,改称马蹄子大队。1983年改今名,属登沙河乡。1984年乡改镇建制,属登沙河镇。南与大李家乡接壤,西与亮甲店镇为邻。耕地平坦,水源丰富。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村办工业有综合加工厂、铸造厂、饮料厂、水泥制品厂、木工机具厂。金城铁路由村北经过。村设有小学校、商店、卫生所。

马蹄子屯

自然屯。马蹄子村民委员会驻地。清代顺治年间,曾驻八旗军,设有牧马场,其后久无战事,战马遣散,变成无马之场,空遗斑斑马蹄痕迹,屯由此得名。至道光年间,牧马场被旗民垦为耕地,称为“伍田”,但屯名沿用至今。聚落沿河呈长方形排列。居民301户1146人。南部丘陵坡地,有河水长流,筑有平塘。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村办综合加工厂、铸造厂、饮料厂、水泥制品厂及马蹄子小学校驻此地。金城铁路由屯北经过。

曲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南4.8公里。清代嘉庆年间,有曲姓居此建屯得名。聚落呈方形散列。居民158户655人。慢坡土岗,农业主产花生、玉米。金城铁路由屯边经过。

王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南5.5公里。清代乾隆年间,有王姓居此建屯,初称小王家屯,后改今名。聚落呈块状散列。居民194户788人。慢坡土岗,农业主产玉米、花生。

阿尔滨村

行政村。村民委员会驻地东三家。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南4公里。村以阿尔滨屯名。西与亮甲店镇相邻,北与华家屯乡接壤。辖东三家、阿尔滨、西三家、车家屯4个自然屯。耕地面积6829亩。居民746户2671人。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属普兰店管内姜家堡子会。1945年解放,同年秋建政,属新金县登沙河区。1946年4月划归金县,仍属登沙河区。1956年属姜家堡子乡。1958年属登沙河人民公社,改称阿尔滨大队。1983年改今名,属登沙河乡。1984年乡改镇建制,属登沙河镇。东临登沙河,土地平坦,沿河有护岸林带。农业主产花生、玉米、苹果。村办工业有石矿、纺织厂、阀门厂、饮料厂、有色金属铸造厂。村设有小学校、商店、卫生所。金城铁路由村南经过。1985年荣获辽宁省文明村称号。

东三家

自然屯。阿尔滨村民委员会驻地。屯名由来见西三家条。聚落呈方形排列。居民89户314人。丘陵坡地。农业主产花生、玉米。阿尔滨村办工厂及阿尔滨小学校驻此地。金城铁路由屯边经过。

阿尔滨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部4.5公里。清代乾隆年间,有满族正黄旗阿真克鲁深氏(后改傅姓)居此建屯,取名阿尔滨。系满语译音,即晒网之意,通译为晒网之地,屯名沿用至今。聚落呈块状东西排列,长达1公里。居民395户1464人。北部和西部属丘陵,东部低洼平坦,沿河有护岸林。农业主产花生、玉米、苹果,有大片果园。屯北坨山蕴藏丰富的花岗岩。

西三家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南4.3公里。相传,清代乾隆年间,有赵、李、白三户人家迁此落户建屯,故名三家子。以后形成两个聚落,按方位东屯称东三家,西屯称西三家。该屯聚落呈块状排列。居民159户540人。丘陵坡地,农业主产玉米、花生。金城铁路由屯边经过。

车家屯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南3.7公里。初称下沟口。清代乾隆年间,有车姓居此建屯,得名车家屯。聚落呈块状散列。居民103户353人,丘陵坡地,农业主产玉米、水稻、花生。

山东头村

行政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山东头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南2公里。村以驻地名。南与大李家乡接壤。辖山东头屯、小盐场两个自然屯。耕地面积2771亩。居民365户1330人。1963年前建置沿革同马蹄子村。1963年从马蹄子大队分出建立良种场大队,属登沙河人民公社。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山东头大队。1983年改今名,属登沙河乡。1984年乡改镇建制,属登沙河镇。东临登沙河入海口处,土地平坦。北部平洼有大面积稻田。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水稻。村营工业有仪表厂、锻造厂、铸铝厂。村设有小学校。金城铁路、正太公路村中经过。

山东头屯

自然屯。山东头村民委员会驻地。清嘉庆年间,有于姓从山东迁此定居。因地势低洼,有多处水塘,初称于家泡子。后以屯落位于土山东部,改名山东头屯。聚落沿公路两侧呈条状排列。居民188户716人。东临登沙河。屯北低洼有大片稻田。20世纪50年代曾是朝鲜族居民聚居区,种植水稻。后因生活不便,迁往吉林延边。东部土地平坦肥沃。农业主产玉米、花生、水稻。村办仪表厂、金县种马场、山东头小学校驻此地。金城铁路和正太公路由屯北交叉通过。

小盐场

自然屯。位于登沙河镇街道西南6.3公里。相传,昔为著名盐场。居民多以熬盐谋生,故屯以小盐场名。聚落沿公路东侧散列,屯东有大片盐田。居民177户614人。耕地平坦连片,农业主产花生、玉米。正太公路由屯西侧经过。

摘自《金县地名志》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88年出版

段家村的历史遗迹

正阳老街的房子

小台山烽火台遗留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