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悠悠登沙河:老镇历史文化图本

悠悠登沙河:老镇历史文化图本

【摘要】:也有人说登沙河的人都会盖房子,实际说的是登沙河建筑公司多。1990年,金州乡镇企业产值率先突破亿元大关的就是登沙河镇,排在后面的才是二十里堡、石河、亮甲店等乡镇。匠人,是登沙河企业家的一个重要的基因。大河,则是激励登沙河企业家的一个影像。但是到了1985年,当时正值大连整个建筑市场有些疲软,加之在起步阶段的管理不善,登沙河镇建筑公司亏损达二百余万元,濒临破产境地。

很多很多年以前,金州人尤其是东五区的人常常这样说:登沙河人有钱啊。为什么呢?那儿地好,包工头也多。

说登沙河人有钱,实际说的是登沙河的企业家多。

也有人说登沙河的人都会盖房子,实际说的是登沙河建筑公司多。

1

登沙河最早的企业家,有海头村葛佩琦,马蹄子村徐长九,阿尔滨村赵文玉,白家村范广臣,南关村周全利,排子村苏跃升,蔡家村王成满,等等。如果详细介绍登沙河的企业家,那将是一个长长的名单。

登沙河企业家之多,可以称为一种现象级的事情,不仅仅是在当年的金州区内,就是在整个大连市范围内,也是非常非常突出的,深层的原因和背景值得探讨总结。

改革开放之初,金州建筑业的企业家多是登沙河的工匠出身。而登沙河的工匠传承,可以上溯到清嘉庆年间的山东夏氏四兄弟,他们来金州修复古城城墙,然后在棋杆村落了户。

他们是登沙河最早的工匠,工匠的历史应该从这个时期开始计算。

从阿尔滨和马蹄子最早走出来的那些所谓“包工头”,其实都是乡村里过去的石匠、瓦匠、木匠等老匠人。这些乡村里的手艺人,相对于一直在村里务农挣工分的乡亲,视野更开阔些,胆子更大些,所以最早应时而动,最早走出村庄走出登沙河,虽然是懵懵懂懂,却顺应了改革开放的大潮流。

1990年,金州乡镇企业产值率先突破亿元大关的就是登沙河镇,排在后面的才是二十里堡、石河、亮甲店等乡镇。

1993年,登沙河五大经济指标跃居金州区第一名:农村社会总产值124588万元,其中企业产值达117718万元,实现企业合利税2030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059万元,完成财政包干613.8万元;粮食总产量23476吨。

这些数字,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硬指标。

1993年,登沙河镇还荣获金州区“发展乡镇企业”第一镇称号,镇建筑工程公司荣获金州区“发展乡镇企业”第一企业称号,姜家村大连金华钢厂荣获金州区“发展乡镇工业”第一企业称号。

那一年,登沙河镇出现了3个亿元村。

这些数字的背后,就有登沙河企业家们的汗水结晶。

2

有人说,登沙河最早是三家建筑公司,后来是四大建筑公司,包括金广、阿尔滨、马蹄子、海头,再后来才有了宜华建筑、金宏基、九诚,等等。

改革开放之初,建筑业发展最快。全国到处都在搞建设,大连的城市建设也是突飞猛进。哪有那么多正规的建筑公司啊,没有那么多。这时所谓的“黑包工”就出来了,其实就是几个工匠领着一支建筑队伍开始接手二包三包的活,由于他们肯干能吃苦,慢慢地积累了资金和经验,最后才开始注册自己的建筑公司。

这些农民组成的建筑队伍,刚开始当然都会走一些弯路的,例如出现过黄泥水泥混在一起用,结果就是不凝固的事;出现过很多今天听起来像笑话像段子一样的故事。

这是成长的代价,今天回忆起这些往事,却是愉悦的、欣慰的。

这些农民企业家非常勤奋,能吃苦又善于学习。其中的带头大哥就是最能干的那个人,组建队伍时,几乎所有员工都是他从农村里带出来的。

最初的建筑公司成立后,对外讲有总经理或者项目经理,开始印名片,但是这些人每天还是原来在村里的行头和语言,不改农民本色。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曾经采访过阿尔滨的老总赵文玉,看见他,几乎不相信是阿尔滨的大老板,因为衣着打扮太普通了。那时的阿尔滨建筑公司在开发区已经干了好几个大工程。

公司发展壮大起来了,很多老板还是舍不得乱花钱,因为他们知道,每一分钱都来得不容易。

经风雨,见世面,闯江湖,流血汗,真是不容易的。

匠人,是登沙河企业家的一个重要的基因。

大河,则是激励登沙河企业家的一个影像。

3

白家村的范广臣最早是村里的木匠,他走出去的时间比较早,先是组建了一个工地施工队,后来成立公司,就是登沙河镇建筑公司,再后来是金州一建,再后来是金广集团——大连著名的建筑企业。我们现在常常会看到正在建设中的楼群围挡里有“金广建设”四个大字。

1972年,金州区登沙河镇有一个不足百人的镇办工程队,在当时的体制下,他们正追寻一条发展的路,为的是冲破体制束缚,谋得大的发展。

但是到了1985年,当时正值大连整个建筑市场有些疲软,加之在起步阶段的管理不善,登沙河镇建筑公司亏损达二百余万元,濒临破产境地。范广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接手这个公司的,范广臣通过星海湾孙家沟项目的火线练兵后,优胜劣汰,重新整合,打造出一支拥有精兵强将的建筑队伍。

此后,公司改名为金州一建,这支建筑队伍以建筑业一匹黑马的身份脱颖而出,令业界同行刮目相看,开始跻身于大连市大型建筑企业之列,从此,“安得广厦千万间、金州一建”的口号广泛传开。

金广集团在大连兴建了众多大项目。例如南关岭国家储备库工程、邮电大厦、北良大厦、金广大厦、金福大厦、中山金融大厦、曼哈顿大厦、希尔顿酒店、亚太金融中心、远东大厦、海尔工业园、棒棰岛国宾馆改造、省政府办公楼、省国际会议中心、省友谊宾馆、金贝广场、弘基映园、泉水金色阳光花园、金海花园、金广峰景、金广东海岸、枫丹丽城住宅区,等等。

同时,独资兴建了锦辉商城、大世界家居广场等商业大厦。

4

大连阿尔滨集团也是以阿尔滨村人为主体拉起来的建筑队伍,老人们说起来,早年间赵文玉还是和马蹄子村的师傅们学的手艺。

1985年,老瓦匠赵文玉创立了阿尔滨集团的前身——阿尔滨建筑工程公司,最初只有十几个人,企业性质为村办集体企业,负责承包各类房屋建筑工程。

那一年,赵文玉的儿子17岁,在镇上刚读完初中就跟着他干工程了。

赵文玉刚干建筑那会儿,大连光建筑队伍就有上千家,强手如林,鱼龙混杂,东北三省的建筑队伍都挤在这里,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这样的局面下想立住脚跟,必须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方略。

公司里的人也是七嘴八舌。有的说要花小钱办大事,从工程上揩油水方能“ 发达”;有的说搞点儿小腐败,必须买通甲方才能占领市场。

赵文玉都不同意,说偷工减料不干,害人害己也不干!他的主张就是一句话:以质量取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阿尔滨本着这一宗旨,在赵文玉带领下工程项目摘金夺银,逢旗必得,尤其让人瞩目的是捧得了东北民族学院教学楼工程(1995年)、大连大学图书馆工程(1997年)、大连理工大学伯川图书馆工程(2000年)和大连阿尔滨金山康乐中心工程(2001 年)四个“鲁班奖”(中国建筑领域的最高奖项)。

万达的王健林对建筑质量要求是极为苛刻的,他的工程几乎只和“中”字头的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合作,据说唯一例外的,就是和阿尔滨集团合作,承揽了在大连的很多大工程。

这一切都源于赵文玉给王健林留下的深刻印象。在2002年,王健林把大连雍景台项目交给阿尔滨承建,两年后这个项目获得了2004年度“鲁班奖”。为了表示感谢,王健林曾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奖励赵文玉400万元。

这就是赵文玉不赚黑心钱的回报!

后期的阿尔滨集团进入人们的视野,是因为足球。2009年成立了大连阿尔滨足球队。当时大连著名球员前国脚李明出任俱乐部总经理,著名教练迟尚斌出任副总经理。

2010年,阿尔滨足球队首次参加中乙联赛。球队经过7个月征战,以13胜2平4负进34球失12球的成绩夺取了中乙联赛冠军,实现了当年组队当年冲甲的历史性突破。

2011年,球队以16胜6平4负进45球失20球积54分的成绩夺得中甲联赛冠军,同时获得了2012年中超联赛资格。

2012年、2013年球队在中超联赛积分榜上都是排名第五名。

2014年,风云突变,阿尔滨队从中超联赛降级。

2015年12月,阿尔滨足球俱乐部更名为大连一方足球俱乐部。

5

1991年,南关村企业家创办的一家建筑公司毅然放弃了建筑业,转向高科技通信设备产业,组建了大连环宇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邬江兴教授及其助手研制开发出HJD04 全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开创了我国电话交换机的新纪元。

1993年3月环宇公司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签署了技术合作协议,当年9月即生产出第一台04程控数字交换机,半年便建成年产50万线的现代化生产线,实现了当年筹建、当年投产、当年受益的规划目标。

1994年,HJD04大中容量全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荣获国家级科学进步一等奖,被邮电部列为全国优选推广项目,被国际邮电组织认定为第六种机型。

HJD04机进入市场后,进口的程控机立即大幅度降价,失去了昔日的垄断地位。04机逐渐取代洋机成为我国电信业支柱产品。

环宇公司在通信产业之外还干了一件大事,就是组建了辽宁女排俱乐部,打造了一张大连体育新名片。

喜欢体育的人都知道,辽宁有个厉害的球队——“环宇女排”,“环宇女排”就是环宇公司出资赞助的。

1995年,当时投资400万创建的我国首家职业化女排俱乐部环宁通信女排俱乐部成立了,聘请辽宁女排原主教练岳金库执教,希冀重振辽宁女排雄风。(www.chuimin.cn)

环宇女排在联赛中,在国内锦标赛、“泰王杯”等一系列重要比赛中不断蟾宫折桂,来自环宇女排的张越红、杨昊、刘亚男、王一梅、楚金红等队员先后被国家队选中,环宇女排已经成为中国排坛国字号选手的一个摇篮。

环宇公司曾经雄心勃勃:“大连已经有足球和马家军两张名片了,我们想打造第三张亮丽名片!”

可以说,在一个时期里,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了。

大连足球和排球的辉煌,都曾经有登沙河人的参与和贡献。人生如此经历,夫复何求啊?

环宇女排在赛场上的拼搏画面

当年的环宇女排英姿

6

1959年9月出生、毕业于大连大学的苏跃升,是登沙河排子村人。他曾在金州126中学任教师7年,后弃教从商,搏击在房地产建筑业,1995年创立大连宜华建设集团。

苏跃升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为人处世温文尔雅,乐善好施。大连宜华建设集团在苏跃升的领导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以建筑施工为龙头,集装饰、市政、土石方钢结构制作安装、机电设备安装、电力安装、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企业服务等于一体的注册资金逾亿元的巨人型企业。

大连宜华建设集团老总苏跃升

7

王成满当年和范广臣、赵文玉等人一起出来闯世界时,只有16岁。那时他就在登沙河工程队三队当力工,可以说什么苦都吃过,什么累活都干过。

他经历了典型的从士兵到将军的一个过程。10年之后,他成熟了,事业也发展了。王成满的金弘基集团成立于1997年,现已成为一家集项目投资管理、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临港工业园及港口建设、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农畜牧业养殖与再加工、工业产品制造、城市社区供热、物业管理及度假酒店等于一体的大型多元化企业集团,年产值在30 亿元以上。

例如,大连地区年消耗的奶制品中,有三分之一系金弘基集团所供奶源。

高新园区的弘基·书香园那儿,曾是一片不太被看好的土地,因其地处城市边缘,使人们很难意识到它的内在潜质。

金弘基对大连房地产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后,决定在这片紧邻东北财经大学、位居学府中心的土地上,开发一座具有创新理念的现代高品质人文社区,并赋予其一个拥有文化底蕴的名字——弘基·书香园。

2005年,小区相继落成,不仅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同时成为大连首个坐拥学府核心区位、具有地标性特征的地产项目,直接带动了整个区域的价值提升。

尽管风生水起,王成满却很低调,很扎实,一步一步走来,稳扎稳打。现在,他又在研究水稻新品种的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研究农业经济的循环链和闭环。他说,将来种地没人了,怎么办?出路就在机械化,大家以土地入股,把农业做大做强。

多年来,金弘基集团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向内地赈灾、教育等公益活动捐款总额过千万,近年的特大雪灾、汶川大地震,金弘基集团更是在第一时间向灾区慷慨捐助。

大连九城房地产老总刘相斌

8

北关村的企业家刘相斌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子。

当年刘相斌从金县三中毕业后,考上了名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然后又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读研读博,是一个学霸级的人物。

刘相斌回来后在国企、在政府机关都工作过,曾经在大连国企三寰集团当副总,一直到2000年之后才下海做企业,现在是大连九城房地产公司总经理。

刘相斌还兼着一所大学里的教授,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型企业家、企业家型学者。

我们聊起来后发现,他对金县三中即登沙河老三中的感情特别深。讲起这段历史,你能感觉到他的心情和那种向往与回忆。

最美记忆少年时啊!

他说,当年正是校长于振洋把三中带到了一个新高度。吴明熹当时是三中的一个物理老师,后来是物理教研室主任,还管过校办工厂;后来吴明熹调到金县一中当副校长,赶上了当时的大好形势和政策,需要吸收一批非党人士加入到县级班子里。因此,吴明熹逐渐从副校长升到教育局局长,再从金县政协副主席升到大连市副市长和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等职务。

9

早在1959年,全国搞了十个小化肥试点厂,其中之一就设在金县登沙河。登沙河化肥厂就在那年动工修建,翌年投产。

金州登沙河化肥厂曾经闻名遐迩,轰动一时,它的产品因质量好、肥效高而成为俏货,供不应求,在打粮食翻身仗的年代曾有过大贡献。1979年化工部在全国树立了二十个化肥生产红旗单位,“登化”就有份。1981年全国拥有1540个生产化肥厂家,评选了百面红旗单位,“登化”榜上依然有名。它是金州区的骨干企业、创利税大户,颇受上级的青睐。

后来,又改造成为著名的金州碱厂。

那时的厂长是宋广仁,也许他们应该是登沙河第一批企业家。

我了解到的登沙河企业家,还有姜家村金华特钢公司的老总徐世有,这个金华特钢公司也是非常有名的,在业内声名显赫。还有就是丛家村凯妮果蔬合作社的李有凯夫妻俩,这个果蔬合作社和大连很多企业都有供求关系,把登沙河的农业产业链直接拉到了城里人的餐桌上。

此外,还有北关村大连大江船舶配件公司董事长张佑昆、蔡家村大连金穗农业科技园王麟、马蹄子村大连锦联制衣女老板牟英敏、大连同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老总赵文科、大连恒得集团董事长丛相云、大连晟辉投资集团董事长丛相连、大连广寰集团分公司经理张万钢。

这个名单肯定是挂一漏万的。很多企业家很低调,埋头做事不张扬,例如登沙河的服装厂就有几十家。

现在,登沙河老一代企业家多是功成名就,开始退居二线了。他们有的是大连市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有的是慈善家;有的做公益;有的是球队老板或者赞助商,热心于某项文化事业、公益事业。

他们多喜欢讲过去,一回忆起来就是“那时候生活不好啊,家里人跟着我吃了不少苦,我的员工们也没过上什么好日子。现在生活好了,我就更应该让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为员工和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

一些大企业做过的公益、为家乡做过的事情可能都数不清了,比如修路、赞助学校、为贫苦人家送爱心,等等。

2020年年初,登沙河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开了一个乡情联谊会,很多登沙河籍的企业家都来参会,许多人讲得都很实在。

有的说,我们家的祖坟我们的根就在这里,我不回来能行吗?

有的说,我一看到会议室马坨子岛的那张照片,就感觉到亲切。而且他还想把那张照片挂到自己的办公室墙上。

家乡的这种感觉真的是和其他感情不一样。大家的说法都是,只要能帮得上的话,都想帮家乡做一点儿事情。说得都很实在,很淳朴,很真挚。

登沙河籍的企业家,虽然大多数都走出了登沙河,但是他们心中一直还有那条大河的影子,大河还在心里流淌。

大连锦联制衣总经理牟英敏

金弘基集团老总王成满

登沙河街道召开聚乡情的企业家座谈会,共商发展大计

东北特钢大连基地风采

登沙河临港工业区风采

登沙河临港工业区掠影

丹大高铁通过登沙河区域

骑手从北方策马而来,

却止步于这条大河边,

结庐于乡野,架桥于河上,

耕作于垄亩,牧马于平川……

从此,这衣衫褴褛的传说

走过了整整一个千年。

抹去历史厚积的尘埃,

訇然响起的,是一个交响乐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