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苗家、夏家与曲家-老镇登沙河历史文化图本

苗家、夏家与曲家-老镇登沙河历史文化图本

【摘要】:2苗家之后棋杆底又来一大户——夏家。当年夏家的老祖宗是四兄弟,是从山东过来给官家修筑金州古城的。这户人家男主人姓夏,女主人姓苗。苗夏两姓之间还曾经有一段逸事,据说那时夏家势力更大一些,两家联姻后苗家女人嫁到了夏家。但因为家里一些矛盾发生了冲突,苗家被打死一人。于是苗家找人上告到北京,同时告夏家在祖庙的制式上违反了朝廷规定。京城下来的调查官员受到夏家贿赂,结果苗家官司没有打赢,两家也结下了仇怨。

棋杆底村的名字有趣,许多人都会问到底是“旗杆”还是“棋杆”?尤其那个“底”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1

据传清时村里有一苗姓人在南方做官,后来回乡修宅,就在其老宅门前竖一大旗杆,以示家族尊贵、门第显赫,高高的旗杆很远就可以望得到。屯由此名为旗杆底,后谐音竟慢慢演变成“棋杆底”。

在辽南,这种口口相传的村屯名,不知不觉间就把“字”换了的事情经常发生。例如“台山”后来变成了太山;“澄沙河”变成了登沙河;“梁家店”变成了亮甲店,等等。

孙宝田先生所著的《旅大文献征存》一书,专门有一节是写“金州人在外地为官者”。这其中有一个叫苗临沣的人,是嘉庆癸酉年间的拔贡,朝考一等,曾经历任陕西麟游、略阳和江苏新阳等县的知县。

或问,什么是拔贡?

简单地说,清朝每十二年(即逢酉岁)一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被称为拔贡生,然后经朝廷考试合格,入选者一等可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更下者罢归即回家,苗临沣是朝考一等但外放为知县,所以官居七品。

这就明白了,当年的高考学霸当了官,兴奋啊,激动啊,恨不得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所以会在登沙河老家老宅门前竖起高高的旗杆。这个旗杆就表明了一种地位和身份,因此棋杆底这个屯子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经查,苗临沣在陕西略阳当知县时还有一段雅事,那时文人中有流传王羲之的《平安帖》清拓本,在这个清拓本上有苗临沣的跋:

右军书法自唐太宗鉴定后,历代推为书家之祖。东晋迄今千有余年岁,其墨迹留传人间者,直如昆山片玉,不可多觏。近今石刻虽夥,率多前人临本,真赝莫辨,余于戊寅秋从同年张韦庐孝廉家得平安一帖,后有宋元诸大家及前明巨公跋语,其为右军真迹无疑,洵至宝也。逐借双钩一册,携至略阳,公余偶一展卷,观其鸾翔凤翥,铁画银钩,有画沙印泥之妙。以视《兰亭》诸石刻,诚如褚河南所谓连城之宝, 光景殊绝于碔砆,芝兰之芳,岂萧菌而可杂用。摹勒为临池助,并赘数语,以志获观之幸。

这个跋写得好,看来学霸真不是吹的。

此外,在《清实录·道光朝实录》第一七零卷中也查到了苗临沣这个人,那时他在江苏新阳当知县了,因为催缴公粮,当地秀才吴模在县衙和他闹了起来,把县衙案子掀翻,把他官服也扯了,但后来吴模在解押时悬梁自尽。事情这就闹大了,苏州知府来查案,把苗临沣也关押起来。处理的结果却不知道,这段往事就记录在《清实录》里。

从陕西到江苏,虽然都是知县却是从低处往高处走,苗临沣走到这里没了下文。

因此他早年回乡时在老宅前竖了旗杆,于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建筑装饰变成了地理标志。

棋杆底苗家老宅现在已经倾颓,我去看时只有一个旧门楼还矗立在那里,一眼望去,门楼上是年代非常久远的青瓦和瓦上的杂草丛生。

苗临沣直系一支和后人应该很早就随他走出金州到外地了。

2

苗家之后棋杆底又来一大户——夏家。

在棋杆底我采访了几位夏氏后人,包括就在社区工作的小夏,他们讲述的夏家故事也颇有一些传奇色彩。

当年夏家的老祖宗是四兄弟,是从山东过来给官家修筑金州古城的。算时间的话,大约应该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那次,金州城守尉巴彦泰的那次修缮古城。就是那一次,他把明代“亞”字形的金州城改为长方形城墙,废除了南北二关,并在四门外都增筑了瓮城。

工程量非常大,因此从山东招来包工程的四兄弟也挣了一笔大钱。

几年后工程完工,看到辽南山清水秀,四兄弟决定要寻一块风水宝地留下来,于是怀揣银票他们一路向东,最后决定在棋杆底这里置地建屋。(www.chuimin.cn)

兄弟四人本都是手艺高超的工匠,齐心合力盖起了三排硬山式大瓦房,青砖灰瓦斗拱飞檐,就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栋老宅。后来四兄弟中的一支迁移到蔡家村,因此那里也有了一夏屯。

我去采访夏家的一户人家,他家外面的屋瓦和进院子之后里面的屋瓦还不一样,里面那间的屋瓦更古老,应该就是200多年前最初的模样。

这户人家男主人姓夏,女主人姓苗。他们俩也讲到当年苗姓和夏姓是棋杆底村的两个大户。

苗夏两姓之间还曾经有一段逸事,据说那时夏家势力更大一些,两家联姻后苗家女人嫁到了夏家。但因为家里一些矛盾发生了冲突,苗家被打死一人。于是苗家找人上告到北京,同时告夏家在祖庙的制式上违反了朝廷规定。据说民间人家的祖庙不允许九间屋云云,夏家于是连夜把房子扒掉了两间。京城下来的调查官员受到夏家贿赂,结果苗家官司没有打赢,两家也结下了仇怨。

但有意思的是,我访问的这两个男女主人就是夏家和苗家的后人。女人说当年他们的祖上是夏家做油坊的,苗家做木匠的。

走到最东面的那户人家,男女主人都非常热情。男主人说金州博物馆曾经来老宅子拍了很多照片,后来又有摄影家也来拍了很多照片,并且用微信传给他们看,拍得非常好。女主人则很热情并且礼貌。不像有的人家总是带着警惕的目光来审视你。

现在的夏家后人们说,百余年来夏家上学的当官的做买卖的,搬走的多了去了。想知道是否有联系,必须查家谱。家谱都是在过年的时候才拿出来看,老人们给孩子讲一讲往事……

大连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孙学丽也是棋杆底人,更准确地说,棋杆底是她母亲的老家。当年她跟随母亲去看姥姥,因此也写过很多关于棋杆底的散文,细腻而厚重。

3

在清乾隆年间,山东登州府牟平海岸边走来过年轻的三兄弟,那时他们毅然决然地跳上了一条小舢板。他们在茫茫大海中向北,沿庙岛群岛的岛链前行,经过一天一夜的搏击,终于在旅顺口登陆。

上岸后三兄弟一路疾走,经金州古城再向东来到了一条大河边。看到这条清澈的河流之后,三兄弟停下了跋涉的脚步。于是河岸边开始有了新的炊烟。

这里,就是现在的登沙河马蹄子村曲屯。

曲姓是马蹄子村的大姓,这个曲屯的曲姓人家也很有意思。曲屯后人编纂的《曲氏谱书》中记载,这一支曲姓有个说法是“活曲死鞠”。

据说这三兄弟的曲姓乃鞠姓一脉相传。鞠姓先祖在过去的一个朝代里做大官,因为被张大人诬陷“得罪”了皇上获满门抄斩之罪,王丞相欲相救便问:“屈不屈?”回答:“曲”。于是在这场灾难中侥幸逃脱的鞠姓后人都改为曲姓,不过仅限于在世时,死后必改回“鞠”。曲姓人遵守这一风俗一直至今。

“活曲死鞠”也成为中华姓氏中的一个传奇,令人肃然起敬。

他们有正式印刷的一本《曲氏谱书》,是由现任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曲寿远编辑整理的。仔细阅读这本家谱才知道,这支曲姓已经开枝散叶到东山家子屯、西山家子屯、大李屯、阿尔滨、山东头、向应土城子和华家石砬子等村屯处。

他们的字辈是:

福寿本善良,秉仁永安康。

文华忠政治,诗书继世芳。

解放初期大连有一个权威文艺刊物叫《旅大文艺》,1954年第6期《旅大文艺》的“生活小故事”的专栏,曾经就发了题目为“干到老学到老”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写的就是登沙河马蹄子村的两个互助组组长,一老一小,老的姓谷,小的叫于贵,而文章就是马蹄子村曲福盛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