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望海埚大捷:历史文化图本

望海埚大捷:历史文化图本

【摘要】:认真研究当年的大战经过后得知,望海埚之战是向东向南铺展开来的一个大战场,主要是在望海埚城堡和现在阿尔滨村大旺山一带,也包括在登沙河口烧毁倭寇船只以及俘获残寇的海岸线。望海埚同时又为一中心台,下隶18处墩架。烽火传递讯息的速度加之城堡的坚固,为望海埚大捷奠定了基础。刘江下令用50辆大车载运俘虏,胜利地结束了望海埚战役。望海埚大捷后,刘江向朝廷报捷。望海埚也成为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

1

这里,还曾经是大明王朝永乐年间著名的望海埚战役古战场。

古战场?是的。

600年前,在登沙河流域的这块小平原上曾经发生了一次著名的战役,即明永乐年间的望海埚抗倭大捷。大明辽东总兵刘江在这里全歼倭寇1500多人,成为中日之间数百年战争较量中难得的一次全胜。

一说到这儿,也许马上就会有专家站出来一本正经地指出:不对,望海埚之战是在今天亮甲店街道金顶山村赵王屯……

看今天的行政区划版图,望海埚确是在亮甲店街道境内,但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这块小平原从来就未被描绘为一个有着清楚边界的版图,而是一块自然地理空间,一处富庶的鱼米之乡。

认真研究当年的大战经过后得知,望海埚之战是向东向南铺展开来的一个大战场,主要是在望海埚城堡和现在阿尔滨村大旺山一带,也包括在登沙河口烧毁倭寇船只以及俘获残寇的海岸线

那里,是现在登沙河的白家社区和山东头。

2

明朝初年,正值日本南北朝封建诸侯混战时期。日本沿海地区一些失意的封建主,纠集武夫、浪人、海盗、走私商人,携带武器,成百上千地到中国沿海各地进行骚扰,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他们打家劫舍的袭扰史称“倭乱”,这些海匪被称为“倭寇”。

倭寇袭扰,其“来若奔狼,去若惊鸟”,烧杀奸淫,劫掠财物,无恶不作。据史书记载,洪武二十年(1387年)、二十六年(1393年)、二十七年(1394年)、二十八年(1395年)都有倭寇从金州沿海上岸,劫掠乡里,祸害百姓。此等挑衅,让大明王朝备受其辱。

金州卫本是明太祖设在辽东的第一个卫,明朝的所谓卫所,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但即使有了卫所,也没有挡住那些倭寇入侵的脚步。

永乐九年(1411年)三月,朝廷忍无可忍,派刘江来当辽东总兵,负责辽东防务。

刘江,宿迁(今江苏省宿迁市)人。本名刘荣,因替父参军,故冒父名刘江,后来立功授广宁侯,才改用初名刘荣。

刘江智勇双全,深得永乐皇帝喜爱。“靖难之役”时,刘江跟随燕王朱棣冲锋陷阵,屡立战功,由百户升为都指挥佥事。永乐八年(1410年),刘江跟随朱棣出征塞外,消灭元军残部,进攻时冲锋在前,退却时横刀断后。因表现出色,朱棣派他去镇守辽东。

刘江上任伊始便巡视海防,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二月,于旅顺口、望海埚、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头等地修建烽火台7座,派兵防守,以防倭寇。

早在明洪武八年(1375年)大明建金州卫之后,大明就以金州城为中心修建了5条烽火联络线,分别通往石河驿、望海埚、归服堡(今普兰店区城子坦街道)、红嘴堡(今普兰店区皮口街道)、柳树屯,筑有烽火台、墩、架95处。

刘江所筑的望海埚城,是一座用于军事防卫的小城,位于海拔116米高的丘陵上。城平面椭圆,形状如瓮,北窄小而南宽大。城墙周长约200米,下部是石垒,上部是砖筑。北面为烽火台,南面为城门,城东侧为军马营。

望海埚同时又为一中心台,下隶18处墩架。现在登沙河区域的北关、海头、段家三处烽火台就是一条直线到海边,也是望海埚堡最重要的一条防线。

烽火传递讯息的速度加之城堡的坚固,为望海埚大捷奠定了基础。

望海埚山下是金皮大道,是古时沿海通内地的必由之路,可谓咽喉要冲。这一带得益于登沙河、青云河之利,耕田肥沃连片,村落密集富庶,是明代金州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因此,这里也成为倭寇抢劫的“重灾区”。

3

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六月十四日傍晚,瞭望哨报告,发现东南王家岛上有火光。刘江预料倭寇将要进犯,立即调兵遣将,严阵以待。当时,整个金州卫驻有步军1756人,屯田军2020人,煎盐军、炒铁军近百人。

第二天清晨,倭寇1500余人,分乘寇船30多艘,从王家岛出发到登沙河海口,然后弃舟登岸。倭寇一头目率领部众成一字长蛇,鱼贯而行,直扑望海埚城堡。

此时,刘江早已做好了全歼倭寇布防,他令指挥使徐刚等率领步军埋伏于大旺山下;令指挥使钱真等率领马军绕到倭寇背后,准备截其归路;令百户姜隆率领壮士,绕道到登沙河海口,准备潜烧倭寇所乘船只。刘江同马、步、民三路首领约定“旗举伏起,炮鸣奋击,不用命者,以军法从事”。

马、步、民三路指挥遵令而去。

当倭寇窜入望海埚城堡中,发现堡中空空如也,疑心中计,正欲出堡。恰在这时,刘江所部旗举炮鸣,伏兵尽起,两翼并进,杀得倭寇鬼哭狼嚎,尸体遍地。

残寇不敌明军的追杀,便向樱桃园(后称柳树园村)空堡中逃去。明军将士斗志昂扬,正要追入樱桃园空堡中歼敌,刘江却不许。他亲率官兵从三面将空堡围住,有意留出西北口不守。残寇见有隙可乘,争相逃命。正在残寇你推我挤往堡外逃奔之时,明军的马军与步军一拥而上,把残寇几乎一网打尽。少数逃出空堡的倭寇退到登沙河口,也都被姜隆率领的烧寇船的壮士们逮住,无一逃脱。

此战刘江率官兵总计消灭倭寇742人,生擒857人。刘江下令用50辆大车载运俘虏,胜利地结束了望海埚战役。

望海埚大捷后,刘江向朝廷报捷。朝廷封刘江为广宁伯,子孙世袭,还分别奖赏了294名作战有功的将士。这场战役在《明实录》《全辽志》《辽东志》等都有记载。

金州先民为了纪念刘江,在金顶山为他立祠,修建真武庙,为刘江塑真武神人像,并刻石撰文,彰其功德。望海埚也成为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

日本学者三宅俊成手绘的望海埚战役示意图

望海埚一仗,是明初对倭寇作战最大的一次胜利,此战役让倭寇主力伤亡殆尽。望海埚大捷,从此让倭寇再也不敢从金州上岸。倭人改为南下,后来才有了山东戚继光抗倭的故事。这样说来,刘江抗倭比戚继光抗倭早了100多年,刘江也是比戚继光更早的抗倭英雄。辽东的百姓着实过了几十年安生日子。

过去,大连一些史料记载多是推测倭寇上岸是在青云河口,然后直奔望海埚城堡。

然而这件事还真有个大逆转。

日本有一个历史学者叫三宅俊成,他曾经在大连和金州生活了20多年,曾在金州南金书院当教师,那时他做了大量的考古勘探和文物调查。1945年回日本后,他写了一本《在满二十六年——遗迹考察和我的人生回忆》的回忆录。在这本书中他手绘了一张当年望海埚倭寇登陆上岸的示意图,明确指出倭寇就是在登沙河口上岸的,而且夜间是在马坨子岛进行的篝火宿营。

4

在这次战役中,刘江属下官员中出现了一个百户姜隆。

总兵刘江的职务相当于现在的部队军区司令,下辖辽东25个卫,而卫所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金州卫仅是其一。通常情况下,卫所之下有5个千户所,千户所之下是百户所。

在望海埚战役中,史书留下姓名的除了刘江,还有指挥使钱真和徐刚,刘江来不及调动外地兵马,所以百户姜隆才得以露面。

《辽东志》记载:“江……复遣百户姜隆以奇兵伏山下邀其归路。”

这个“姜隆”,也许是明代史书《辽东志》里仅有的一个百户姓名,他是因这场战役而留名的。仔细考察还可以发现,姜隆,就是姜家堡子人,即现在登沙河的姜家社区人。

“堡”本就是土城堡之义,辽南地名中带“堡”字的不多,查姜家堡子村确实有明代的土城堡遗址。由此还可推断,姜家社区的姜姓是明代就留下来的一支姓氏,这在登沙河一带是不多见的。其他以姓氏命名的村屯,人口多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移民过来的。同时我们还要了解,以姓氏命名的村屯不一定就是这个姓氏的人家占多数,常常是用聚落里的强人来命名的。

明代在辽东实施卫所制,百户为世袭军职。他们平时屯田,战时为兵,百户统兵为100余人,武官正六品吃皇粮,相当于现在的村主任兼民兵连长吧。而百户所,就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办公室。姜家堡子距离望海埚不到4公里,刘江就近调动了这个堡子的屯田军去烧船。

在真武庙,1589年所立的纪念刘江那通石碑碑文也有记载“姜公烧其船”。姜公,说的就是这个百户姜隆。在1506年的《得胜庙碑》残存的碑文里也有“麾下令千兵姜公焚烧其船……”的字样,这里的“千兵”实际就是千户。(www.chuimin.cn)

在《奉天通志·人物志·乡宦表一》卷一百九十四中记载有关于姜隆的记载:“金州卫人,为本卫千户。”这些都说明,在那场大战之后,他由百户升为千户了。

姜家堡古城址和古墓群示意图

5

刘江辽东抗倭时期在登沙河区域修筑了三座烽火台。

金州地区的烽火通信,明初时即形成一定规模。当时为防御倭寇的骚扰、劫夺,在渤海与黄海岸线都修筑了许多烽火台,构成以金州卫为中心,南到旅顺口、北到辽阳、东到九连城的三条烽火干线。

据《全辽志》记载,大连地区共12 座中心烽火台和139座分台、墩、架遍布于金州、复州、旅顺和庄河等地。据《辽东志》记载,明代金州卫城堡墩架操守官军1726 人,一般情况是每墩台配置烽神一人、烽副二人、瞭守官兵若干人。

登沙河区域的烽火台分别是:

海头村台底屯烽火台、段家村李家屯烽火台、北关村台前屯烽火台。

其中的两座烽火台在《辽东志》上有记载:

“老鹳嘴台”,就是海头村台底屯遗址;“旧老鹳嘴台”就是段家村李家屯遗址。

遗憾的是金普地区绝大多数烽火台都没有完整保存下来,登沙河这三座烽火台也都是仅仅留下残存的基座。

我前去探访的时候,北关的烽火台遗址是位于台前屯东北2公里处的一个丘陵上,现在这里已经看不到烽火台主体了,仅可见高于周围而形成的一个圆形凸起。据说在地面上还能找得到汉代绳纹砖、花纹砖、布纹瓦等残片,花纹砖有菱形、叶脉形、三角形等纹饰。

听当地村民讲,附近耕土下曾有砌烽火台的石条,以前这里还有“高丽坟”,即高丽的骨灰罐。但烽火台石条早年被当地农民拆除作为他用了。北关村的台前屯就是因为屯东北有明代烽火台遗址而得名。

海头村的烽火台遗址在台底屯东的公墓内,现残存土石混砌台基高约2.75米,残存面积达100平方米,周长36米。烽火台原为圆形石砌台,台下有土石混筑的台基,现残存台基处仍可见夯土和夹杆石。

应该说明一下的是,这个烽火台残基顶部曾经有苏联驻棋杆底机场空军设立的测量“三角点”的标志,很高的一个铁架子,现在也没有了。

段家村的烽火台,又称“旧老鹳嘴台”,现在是在一个部队的训练场院内,我们去看时进不去。据说也仅存略呈方形的台基,夯土台基残高约1米,残存面积约120平方米,在夯土台基的上层为现代堆积。

1946年,驻守在这里的苏军利用烽火台台基建了一座瞭望铁塔,铁塔高数十米,现已不存在,仅存水泥地面。遗址东2.4千米处即为黄海。

6

在明代军屯制度下,登沙河这里还曾是大明的养马场,也是生产军粮的地方。说养马场,最重要的一个证据,就是这里有一个马蹄子村。

明代辽东马政管理机构即辽东苑马寺是在辽阳。苑马寺下设6个监,大连地区有永宁监,监下面设苑;永宁监最盛时养马3万多匹。

后来辽东苑马寺由辽阳迁至复州,再后来又迁到金州,金州成为辽东名副其实的马政中心。因此,金州很多河谷盆地平原都被辟为牧马场,留下了许多与养马相关的地名,例如登沙河马蹄子村,三十里堡马圈子,大连市内马栏子、马栏河,等等,都是明代马政文化历史留下的痕迹。

1926年,日本出于侵略战争供应军马的需要,于金州东门外建立了“关东种马所”。1936年又在得胜上江屯、大魏家村、亮甲店柳树村、朝阳寺、华家屯设立副所,先后引进种公马百余匹。其品种主要有“阿拉伯”“安格鲁诺尔曼”“哈克尼”“奇兰特”等纯、杂种。

1945年8月至1948年间,金州马处于自流横交时期。1948年12月,金县政府于金州北门外建立种畜场,继而又在三十里堡、登沙河各建1处种畜场,从民间选购种马送往各地配种。经过8年繁育,金州马群素质得到提高。1960年,全县对金州马进行三次普查,有计划选育,在登沙河建立种马场,从民间挑选种马。各公社均建立马匹改良站,实行人工授精。全县对马匹登记造册,进行后裔测定,搞好选种选配,金州马最终育成。

登沙河出土的青铜时代文物残片

登沙河老镇的正阳老街

登沙河附近遗址分布略图(金州博物馆绘制的老图)

①登沙河出土的清代铁器

②棋杆村老宅子的博风板

③苏军遗留下的空军靶座点

④至今还保留的小土地庙

⑤登沙河李家屯烽火台遗址

⑥北关村东关屯遗址

上图,高家屯古墓群及烽火台位置图

下图,李德盛保存的老物件

上图,阿尔滨村村民的老物件

下图,李德盛收藏的老物件

一河一路一校,

堪称老镇三宝

铁路集散物资,

火车带来新潮。

文体名人巨多,

三中群星闪耀。

回忆往事悠悠,

仿佛时光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