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需要,只有同国家社会需要相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意识。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把道德修养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生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改变、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自我革命能够更清晰地呈现给大学生,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更加鲜明。......
2023-10-06
(一)应对大学生需要和能力的变化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主体基础是大学生,他们的需要和能力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效果。只有切实关注大学生的需要、提升大学生的能力才能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
1.关注大学生成才需要及其在新时代的发展
已有研究证明,成才需要始终是大学生的优势需要。不过,对于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标准。例如,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的成才需要意指成为可以为祖国和社会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有用之才[37];20世纪90年代,毕业之后的经济收入成为大学生眼中的成才标准[38];进入21世纪,大学生的成才标准表现的更加多样化,更加重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39]。
关注大学生新时代的成才需要,还需要对大学生的成才需要给予引导。这种引导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成才需要与国家社会对大学生成才期望相一致。从大学生成才需要的发展变化看,其直接评判标准经历了由国家社会标准到个人标准转变。然而,过于关注个人标准,可能会使得成才需要没有立足于国家、社会的现实,脱离当前的国情。而真正的成才恰恰是个人标准与国家社会标准的统一。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规划成才的路径。成才需要是一种目的、一种理想,它的实现还需要大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通过一定的路径。大学生愿意为自己的成才需要付出努力,但有时苦于不明确努力的路径。这就需要学校引导大学生找到成才的路径。
2.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
上文已经论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是特定阶段的认同,以理性认知型认同为主,还有待于社会实践的检验。当社会实践与理性认知发生不一致时,容易使大学生陷入马克思主义认同危机。社会实践与理性认知发生不一致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社会实践确实出现某种偏差,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种是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导致自身实践出现偏差,误把偏差原因归咎于马克思主义。从实际情况看,后一种情况是更为普遍存在的情况。改进这种情况的有效方法是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避免由于实践能力不足导致的实践偏差。
(二)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变化
马克思主义从创立的那天起,就具有鲜明的发展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共产党宣言》发表算起,马克思主义已经经历了170余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这170余年发展中,19世纪主要是结合西欧的社会主义运动在发展,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主要是结合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及21世纪初主要是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发展。
进入21世纪后,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主要是作为一种理论形态,一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在发展;在中国的发展则是结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可能会达到领先于西方的程度。
中国近现代史开始以来,中国人民始终以学生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先是学习西方,后来学习苏联。进入21世纪后,当突然发现我们有可能实现超越的时候,会引起一定程度的不适应,表现为没有信心。为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性提出“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尤其是理论自信,要求我们要看到、适应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甚至在一些领域达到领先于世界的程度。
(三)利用中介因素发展变化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
1.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能力
从思政课教师实践能力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看,一方面思政课教师的整体发展趋势是实践水平弱于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就产生了教师实践能力不能满足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的矛盾。从矛盾的主要方面看,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能力是解决矛盾的必要方法。(www.chuimin.cn)
对思政课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很多高校和政府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例如,设置奖励机制,鼓励思政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搭建多样平台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实践途径等[40]。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思政课教师实践能力包含哪些内容,正在进行的能力提升是否真的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是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它由思政课教师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从思政课教师实践活动看,主要是科学文化实践,具体来说包括:教学实践、理论宣传实践、理论创新实践、理论论战实践等。因此,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能力、理论解释能力、理论发展能力、理论论战能力等。
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能力,主要指提升以上能力的社会实践部分。思政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不是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亲力亲为从事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是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参与社会实践,最终提升实践能力。
2.用好思政课教材
用好思政课教材的关键在于把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当前,思政课教材是国家统一编制的,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性。凡是普遍适用的教材,必然表现为极大的包容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这种包容性和思想深刻性,就是思政课教材体系的特点。如果不能把思政课教材体系有效转化为教学体系,思政课教材就容易给学生留下“大”和“空”的错误印象。
思政课教材,是用理论形式回答社会现实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这种概括性和抽象性是马克思所说的“叙述方法”的特点,即从抽象性概念开始,进而用概念展现“现实的运动”[41]。“现实的运动”在“叙述方法”中表现为概念的联系,概念的运动。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关键把思政课教材的这种“叙述方法”的教材体系,一定程度上还原为“研究方法”的体系。这种还原,关键在于深刻理解教材所回答的理论问题,紧密联系理论问题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深入分析和回答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其中,深刻理解教材所回答的理论问题是前提,紧密联系现实问题是引起学生兴趣的关键,深入分析和回答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是最终目的。
3.改革思政课课堂
思政课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重要中介因素。从实际教学看,思政课课堂存在一定的问题。邵雅利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思政课课堂存在教学方法吸引力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42]。这两个问题都与思政课课堂人数有关系。面对200人左右的课堂人数,思政课课堂普遍采用的是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因此,改革思政课课堂首先就是降低课堂容量,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要求,把课堂容量降到100人以下。只有降低课堂容量,才能有效开展讨论教学、研究型教学等。也只有降低课堂容量,才能有效开展师生间互动。其次,引导思政课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克服教学惯性。多年的思政课教学实践,思政课教师已经习惯了讲授式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惯性。需要对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培训,引导思政课教师转变理念,适应思政课课堂发展趋势。
4.建设好网络阵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二空间。有研究显示,网络已经是满足大学生需要的第二空间[43],这也凸显了网络阵地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中的作用。建设好网络阵地的重要工作是进一步净化网络生态。一方面,加强网络正面信息建设。网络发展到今天,早已进入内容为王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是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各种猎奇信息、负面信息不断涌现。这就需要加强网络正面信息建设,让正面信息更多影响大学生。另一方面,加强网络监督管理。网络的最大特点是自由,但是没有毫无规则、不受约束的绝对自由。如果不加强网络监督管理,网络的自由也会演变成洪水猛兽。
5.培育学生骨干,发展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
毛泽东1938年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两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44]。这段话形象地展示了骨干力量的重要作用。如果用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就要求我们培养认同马克思主义的骨干,发挥骨干的带动作用。培养学生骨干,要注意骨干的覆盖面,力争能够覆盖尽可能多的大学生群体。还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骨干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认同马克思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要注意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社团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不能像一般的兴趣社团那样完全由学生自行组织,而应该创造条件让思政课教师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发展。
大学生的需要,只有同国家社会需要相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意识。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把道德修养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生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改变、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自我革命能够更清晰地呈现给大学生,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更加鲜明。......
2023-10-06
(二)思政课课程体系及其相互关系决定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密切相关从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及其相互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5门思政课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和指导性地位。这一特点,决定了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密切相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有助于把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与具体的思想领域、道德领域和法治领域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
2023-10-06
以上是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中介因素的一些特殊性。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掌握知识、形成态度和价值观的不可或缺的中介因素,自然也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中介因素。有些事情可能会引起大学生的困惑,甚至引起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
2023-10-06
作为关系存在,必然存在关系双方。在自我认同中,把自我认同视为具有某种内在性,属于人的深层次的心理结构的看法就是把认同这种主客体的关系状态视为是先验存在的;把自我认同视为生命周期过程中渐成的,则认为认同是后天形成的。......
2023-10-06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就是在这样特殊阶段形成的认同。大学阶段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主要是理性认知型认同。如果,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成功,那么会增进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反之,则会消减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2023-10-06
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质生产方式及其现实状态是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社会存在因素。这显示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对生产力的巨大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也促使国际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在一个稳定的社会形态内部,调整生产关系是通过改革完成的。......
2023-10-06
4门必修课程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稳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后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23-10-06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是任何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时间空间因素。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因此必然被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有助于学生思考这一伟大成就的取得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而有助于建立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2023-10-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