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思政课实践影响研究

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思政课实践影响研究

【摘要】:从社会意识发展趋势看,当前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正在逐步做大做强。一是十八大之前,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与各种社会思潮的斗争阶段;二是十八大之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逐步巩固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社会意识发展趋势看,当前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正在逐步做大做强。

(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更加巩固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虽然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并不完全相同。有学者梳理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历史演变,认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确立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完全主导阶段;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相对主导阶段[20]。这一划分基本理清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变化过程,我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对主导阶段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一是十八大之前,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与各种社会思潮的斗争阶段;二是十八大之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逐步巩固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切身利益得到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由改革开放前关注政治斗争转变为关注现实利益。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其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没有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和改革开放的关系之前,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受到一定程度削弱。伴随改革开放,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消费主义等进入中国,一定程度上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受到挑战的过程,也是其不断与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斗争的过程。这一过程,首先是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有力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积极应对了姓资姓社的困惑。期间,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21],明确了改革开放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现实问题,接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次,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境界。可以说,正是在应对改革开放带来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与各种社会思潮的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斗争中进一步明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2]。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23]。201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对高校壮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舆论指明了方向。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4]。经过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重大举措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www.chuimin.cn)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之后,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努力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体人民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在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学校到社会针对不同层次的群体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广为认知,积极践行。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写入宪法,以宪法形式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的根本地位。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形成的理论成果。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比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具有更强的直接现实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既是在中国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又对中国社会实践产生重要的反作用。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这一思想初步形成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成熟于抗日战争后期,新中国成立之后继续发展。正是在毛泽东思想引领下,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邓小平理论的轮廓形成于改革开放开始的10年,即1978年至1987年,成熟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可以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曲折后,正是邓小平理论重新团结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出现严重政治风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出现严重曲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谷期,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21世纪,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面对中国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科学发展观正确反映和兼顾了全国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要求,团结各阶层各群体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国际环境看,国际社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标志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哪些特点,应该怎样建设成为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基本方略等内容。党的十九大之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过宣传、教育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