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自然地理环境是任何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时间空间因素。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因此必然被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有助于学生思考这一伟大成就的取得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而有助于建立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2023-10-06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1.社会存在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作为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是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它决定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其与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区别主要在于这种教学形式是通过学生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理论、应用基本理论、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最终实现思想的改造,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同思政课理论教学相比,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势在于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思政课理论的反映、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的反映强化思想的定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它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社会存在恰恰提供了这种基础。首先,自然地理环境是任何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时间空间因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的任何活动的自然基础,离开这一自然基础,人就不可能进行任何活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也需要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里展开。其次,人口因素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制约和影响。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思政课实践教学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或准社会环境中展开,这就必须依靠一定的人或人群。再次,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诸因素中起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不仅体现在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更体现在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因此必然被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
2.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社会存在和大学生之间的纽带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决定力量,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教育活动,特别是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总是在特定的时间,面向特定的人群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开展。因为高等教育的这种相对独立性,人们总是形象地把高等教育的场所称为“象牙塔”。高等教育的这种相对独立性,使得社会存在对它的影响总显得具有间接性。高校开设思政课的目的在于解决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离不开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思政课实践教学,在真实场景或模拟场景中,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在真实场景或模拟场景中的意识建构、价值判断等。实践教学的真实场景,就是由多样的社会存在建构的场景,实践教学的模拟场景,是对社会存在建构的真实场景的模拟和还原。总之,思政课实践教学连接起了相对独立的高等教育和丰富生动的社会存在,让学生在社会存在中建构思想、实现教育目标。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1.意识形态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主要就是实现对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因此意识形态是高校思政课的核心内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为了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意识形态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
2.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建立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社会意识形态也呈现多样性。当代中国,在多样的意识形态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意识形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可能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起积极作用,也可能对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起反作用。当代中国,只有当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占据主导地位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开创新境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指导下,取得了全世界瞩目的奇迹般成就。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有助于学生思考这一伟大成就的取得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而有助于建立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注释】
[1][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著,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译林出版社,2017,第1~3页。
[2][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著,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译林出版社,2017,第163~176页。
[3]休谟著,曾晓平译:《宗教的自然史》,商务印书馆,2014,第3页。
[4]宋兆麟:《巫与祭司》,商务印书馆,2013,第7页。
[5]Karen Armstrong著,蔡昌雄译:《神的历史》,海南出版社,2016,第3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0页。
[7][英]Anthony Giddens著,夏璐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第33~51页。
[8][英]Anthony Giddens著,夏璐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第44页。
[9]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第24~25页。
[10][英]Anthony Giddens著,夏璐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第52~57页。
[11][英]Anthony Giddens著,夏璐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第59页。
[12]李德顺主编:《哲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第119~124页。
[13]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第66-70页。
[14]李德顺主编:《哲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第128~129页。
[15]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第71页。
[16]贺来:《 “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第29~31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219页。
[18]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商务印书馆,2015,第25~29页。
[19]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商务印书馆,2015,第278-285页。
[20]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商务印书馆,2015,第275页。
[21]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编:《中国现代哲学与文化思潮》,求实出版社,1989,第9页。
[22]樊瑞平:《中国当代哲学》,石油大学出版社,1990,第204页。
[23]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第30页。
[24]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第36~38页。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19页。
[26][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认同机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第16页。
[27]迈克尔·A·豪格,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著,高明华译:《社会认同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第18页。
[28][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认同机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第50~61页。
[29]迈克尔·A·豪格,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著,高明华译:《社会认同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第103页。
[30][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认同机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第30页。
[31][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认同机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第31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68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68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58页。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59页。
[36][美]马斯洛(Maslow,A.H.)著;许金声,程朝翔:《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第40-68页。
[37]黄希庭,张进辅,张蜀林:《我国大学生需要结构的调查》,《心理科学通讯》,1988年第4期。
[38]车艺:《当代大学生需要结构发展趋势研究》,《青年研究》,1998年第11期。(www.chuimin.cn)
[39]刘卫红,冉瑞琳:《大学生需要现状的新特点——对重庆市6所高校1139名大学生的调查》,《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40]孙宝志,景汇泉:《大学生需要理论的二十年追踪研究》,《心理科学》,2001年第5期。
[4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0日,第一版。
[42]唐志龙:《略论能力的基本特征》,《学习论坛》,2005年第4期。
[43]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第51页。
[44]朱丛书主编:《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第207页。
[45]杜瑞军,周廷勇,周作宇:《大学生能力模型建构:概念、坐标与原则》,《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
[46]Tremblay K.,Lalancette D,《Assess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Learning Outcomes,Feasibility Study Report》,据OECD网站:http://www.oecd.org/edu/skills-beyond-school/AHELOFSReportVolume1.pdf。
[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875页。
[48]余长春,彭本红,上官飞:《大学生能力体系的构建与形成机理研究》,《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8期。
[49]杜瑞军,周廷勇,周作宇:《大学生能力模型建构:概念、坐标与原则》,《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
[50]黄芳:《大学生能力构成预期的比较研究》,《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第3期。
[51]鲍长生:《大学生能力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3年第3期。
[5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288页。
[5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284页。
[54]《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第417页。
[5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803页。
[5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82页。
[5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291页。
[58]《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二版。
[59]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据教育部网站: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2/201001/xxgk_80415.html。
[60]陈晓云,朱新卓:《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三种角色以及角色冲突——制约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展的根源》,《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
[61]李德顺:《论中国人的信仰》,《学术月刊》,2012年第3期。
[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9~10页。
[6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一版。
[64]代云:《从文本到人本: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4年,第8~14页。
[65]祝福恩,林德浩:《金融危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证明》,《理论探索》,2011年第4期。
[66]Kenneth Surin &Shi Yanlin,“Western Marxism in the Post-financial Crisis Era:An Interview with Kenneth Surin”,International Critical Thought,1(2014):80.
[67]Evgent Morozov,“Socialize the Data Centres ”,New left Review,91(2015):91.
[68]史英哲:《金融危机和马克思主义话语“复活”》,《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7期。
[69][加拿大]阿兰·弗里曼著,孙寿涛译:《没有马克思经济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11期。
[70]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苏联经济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2,第192页。
[71]郭记中:《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回顾与展望》,《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1期。
[72]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第127页。
[7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78页。
[74]《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人民日报,2018年8月23日,第一版。
[75]《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人民日报,2018年8月23日,第一版。
[7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68页。
[77]《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1513~1514页。
[78]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修订增补版》,中华书局,2009,第279页。
[79]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98,第387页。
[80]张明:《重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理论与改革》,2016,第3期。
[8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第29页。
[8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001,第284页。
[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34页。
[84]余文森,刘家访,洪明:《现代教学论基础教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3-174页。
[85]许占鲁,任少波:《高校朋辈榜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复旦教育论坛》,2016(4),第49-54页。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是任何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时间空间因素。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因此必然被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有助于学生思考这一伟大成就的取得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而有助于建立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2023-10-06
(一)应对大学生需要和能力的变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主体基础是大学生,他们的需要和能力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效果。当社会实践与理性认知发生不一致时,容易使大学生陷入马克思主义认同危机。尤其是理论自信,要求我们要看到、适应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甚至在一些领域达到领先于世界的程度。......
2023-10-06
大学生的需要,只有同国家社会需要相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意识。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把道德修养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生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改变、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自我革命能够更清晰地呈现给大学生,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更加鲜明。......
2023-10-06
(二)思政课课程体系及其相互关系决定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密切相关从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及其相互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5门思政课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和指导性地位。这一特点,决定了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密切相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有助于把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与具体的思想领域、道德领域和法治领域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
2023-10-06
作为关系存在,必然存在关系双方。在自我认同中,把自我认同视为具有某种内在性,属于人的深层次的心理结构的看法就是把认同这种主客体的关系状态视为是先验存在的;把自我认同视为生命周期过程中渐成的,则认为认同是后天形成的。......
2023-10-06
实际上,判断大学生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状态,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同的实践标志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坚持,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同的实践标志。因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权利与责任的统一,是大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的实践标志。......
2023-10-06
以上是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中介因素的一些特殊性。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掌握知识、形成态度和价值观的不可或缺的中介因素,自然也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中介因素。有些事情可能会引起大学生的困惑,甚至引起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
2023-10-06
(一)与大学生在校期间有关的时间段划分1.修业年限、学年与年级修业年限规定了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期限,也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总周期,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不可缺少的坐标之一。提前毕业或延长修业年限的学生占全体学生的比重较低,本研究以标准修业年限4-5年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总周期。(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周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周期贯穿大学生的修业年限,这一修业年限是大学前阶段的延续。......
2023-10-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