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关系研究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关系研究

【摘要】:大学生的需要,只有同国家社会需要相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意识。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把道德修养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生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改变、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自我革命能够更清晰地呈现给大学生,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更加鲜明。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认同主体大学生的关系

1.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需要和国家社会需要的统一

大学生的需要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基础,这一基础,如果能够转化为社会需要,则更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学生的需要,只有同国家社会需要相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意识。回溯历史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与各种社会思潮的对比中获得青年学生的认同,主要原因就是青年学生把自身需要统一于国家社会救亡图存的需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步人士之所以冲破重重阻挠,进入代表马克思主义的延安地区,也是因为他们认为,在延安共产党人能够实现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国家社会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更有一批批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也是由于他们把自身需要统一于国家社会需要。当代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更应该做到自身需要同国家社会需要相统一,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实现这种统一。

第一,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把专业学习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81]。这一战略安排,要通过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发展来实现。这些方面体现在高等教育中,表现为一个个学科专业。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恰恰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可以走出象牙塔,了解专业学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定位,进而把专业学习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

第二,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把追求真理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里的真,当然包括真知、真理。关于真理,毛泽东强调“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82]。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准社会实践中辨别真理、检验真理,自觉把对真理的追求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

第三,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把荣誉与自尊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荣誉与自尊,涉及大学生自我评价,关涉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追求。大学生只有把对荣誉与自尊的自我评价统一于国家社会需要和国家社会评价标准,才能正确对待荣誉,才能真正树立自尊。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家社会对荣誉与自尊的导向。例如,通过对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时代先锋等先进群体的了解,有助于大学生把荣誉与自尊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

第四,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把道德修养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其本质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方式,大学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理解道德修养。社会主义道德,同以往社会形态的道德要求有根本不同,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它的核心和原则,不能抽象地理解,而要在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把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把道德修养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

2.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现有能力和待发展能力的统一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是学生完成社会化的关键步骤。在大学阶段,学生不断提升现有能力,不断把待发展能力发展为自身现有能力,从而不断实现现有能力和待发展能力的统一。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现有能力和待发展能力的统一。

第一,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现有能力。经过中学阶段和中学前阶段的学习,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能力基础。这些能力基础,是学生通过各门课程学习获得的。通过课程学习获得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一定的理论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些理论能力和思维能力还需要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思政课实践教学,正是在实践和准实践中,实现大学生现有能力向社会实践需要的靠近和发展,从而实现大学生现有能力的提升。

第二,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待发展能力。大学生的待发展能力,实质是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为未来的职业生活、公民生活、自然生活和个人生活做准备的。各种生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展开,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思政课实践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而帮助大学生形成待发展能力。

第三,现有能力的提升和待发展能力的形成促成大学生能力的统一。现有能力提升是现有能力向待发展能力趋近的过程,待发展能力的形成正是待发展能力不断向现有能力趋近的过程。两者之间相互趋近,从而实现相互转化,这种趋近和转化使得大学生逐步完成社会化,逐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认同客体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1.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性质更加鲜明

马克思主义的性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这些理论形象,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的理论特质,更是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建设实践中所展现出来的形象。更为关键的是,社会实践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性质更加鲜明,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性质鲜明地呈现给大学生。首先,思政课实践教学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更加鲜明。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83]。作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展现其真理性和科学性。其次,思政课实践教学使得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更加鲜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它的不断改变现存世界,不断改变自身上。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生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改变、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自我革命能够更清晰地呈现给大学生,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更加鲜明。再次,思政课实践教学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更加鲜明。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中的学问,不是为纯粹“解释世界”而创立的学说,它是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理论。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使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特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更加鲜明。第四,思政课实践教学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更加鲜明。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始终把人民置于最高位置。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帮助大学生体会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更加鲜明。最后,思政课实践教学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更加鲜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品质根源于社会生活本身的不断发展,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同各国实际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开创性的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必然遇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曾提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发展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恰恰就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更加鲜明。(www.chuimin.cn)

2.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更加凸显

首先,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指导思想的地位,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团体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而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全过程,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一切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体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指导地位,从而使得这种指导地位更加凸显。其次,作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千辛万苦找到的。这一理想信念把国家、民族和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阶层、各群体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种联系和结合,不是靠说教,而是靠实践。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凸显马克思主义作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的意义。最后,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进而体会马克思主义作为学科、作为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重要意义。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认同中介的关系

1.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思政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大班化,其教学形式也多采用讲授法为主。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得不到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理论基础,强调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下,思政课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主导的讲授为主,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把握思政课内容。学生成了实践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成了自我教育的主体,教师变成了引导者、帮助者。可以说,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帮助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增加教材体系的针对性、实效性

教材是思想政治理论的载体,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必不可少的中介因素。一方面,自2005年以来,思政课教材统一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的教材。这种统一,对于意识形态教育的一致性具有重要作用。不过,这种统一,也造成了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针对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是“就地取材”,结合地区的社会实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教材的针对性,把教材理论还原为生动的区域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另一方面,思政课教材也有一般教材共有的特点,实效性相对不足。虽然,思政课教材更新速度已经比较快,但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比起来,还是显得略有滞后。其教材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虽然保持一致,但是案例无法与社会生活的实效性相匹配。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固定不变的内容,它总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有助于增强思政课教材的实效性。

3.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师和教学内容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比较常见的有三种:一是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二是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教学模式,三是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84]。从教学效果看,第一种模式有利于以较短的时间向大量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第二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获得高阶能力,第三种教学模式介于两者之间。长期以来,思政课课堂教学采用第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便于以较少的师资,在短时间内向大量的学生传授基本理论,但是不利于学生获得高阶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现实影响是,虽然学生知道理论怎样,但是到了复杂的社会生活场景中,面对现实问题时却是无所适从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为课堂内容做减法有助于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从第一种向第三种和第二种转变。

4.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发挥网络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中的积极作用

网络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不可或缺的中介因素。作为中介因素,网络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中既可能起积极作用,也可能起消极作用。网络的实效性、自由行和多元性,在帮助大学生获取多方信息的同时,也存在被污染信息混淆视听从而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造成消极影响的可能。思政课实践教学,一方面引导学生更多通过网络获得积极信息,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获取和加工信息,从而发挥网络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中的积极作用。

5.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发挥朋辈因素影响

有研究显示,大学生易受同辈群体影响,高校朋辈榜样教育过程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显著正影响[85]。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论采取何种类型、选择什么样的实践类型,学生之间组成团队、实践任务合作完成、实践成果交流分享都是共性内容。孟宪生和李忠军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案例时,研究了北京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的实践教学实施案例,每个案例中,都体现了团队为主、个人为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果交流、共同提高等特点。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发挥朋辈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