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关系研究结果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关系研究结果

【摘要】:(二)思政课课程体系及其相互关系决定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密切相关从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及其相互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5门思政课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和指导性地位。这一特点,决定了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密切相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有助于把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与具体的思想领域、道德领域和法治领域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服务于思政课开设目的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探索性的教学改革,是思政课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要求的客观必然,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政工作教育机制的根本任务,把教育任务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前,将教育工作作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立德树人”首要的是立德,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精神,它总是通过中国人民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它总是在知行合一中养成。思政课实践教学,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理论,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回答时代课题,做出选择判断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第二,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素质新生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将深刻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合格,关键看他们能否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行,能否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首先要求他们知道和赞同社会主义道路,知道和赞同应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基于此,邓小平指出“学校应该永远坚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76]。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道路,掌握解决前进道路上问题方法的有效形式。第三,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一主阵地以理论阐释为主,在培养学生理论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学生特点的变化,以理论阐释为主的教育方式缺乏一定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学生喜欢的方式和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把理论和方法呈现出来,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说到底是为服务于思政课开设目的的,即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二)思政课课程体系及其相互关系决定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密切相关

从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及其相互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5门思政课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和指导性地位。这一地位,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特点所决定的。从马克思主义内容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系统化、理论化和科学化的世界观,恰恰是世界观决定了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世界观。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穿了另外4门课程。从马克思主义特点看,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特点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政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和指导性地位。

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教学中的体现,是社会意识内容的集中体现。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具有相互影响以及各自的历史继承性,这种相互影响根源于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密切相关。

(三)各门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关系

虽然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密切相关,但是,由于各门课程具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因此它们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具体关系存在差别。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旨在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真正认知和赞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真观察、正确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从其目标和内容上看,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认同,是马克思主义认同中最基础的认同,同时也是最关键的认同。这一认同,既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同,又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认同,还关系到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程度。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三大理论成果,特别是帮助大学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学生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从其目标和内容上看,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这一认同,是最贴近现实的认同,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意义,是大学生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同,转化为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认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基本方略、战略安排认同的关键。这一认同,决定了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自觉和自信。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旨在指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进而,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行动上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目的在于深化理论教学,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升华思想境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崇德向善的社会主义道德实践,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有助于把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与具体的思想领域、道德领域和法治领域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历史发展线索为基础,全面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阶段,中华民族是如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上,帮助学生在掌握国史、国情基础上,深刻理解中国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怎样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课程实践教学重在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把握,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把高度抽象的社会发展理论,还原为生动深刻的历史和现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课程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的深刻认同。

【注释】

[1][英]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15,第689~694页。

[2]William Bloom,Personal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p.28.

[3]William Bloom,Personal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p.30.

[4][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认同机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第1~3页。.

[5]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第466页。

[6]Sigmund Freud,《Mouring and Melancholia》,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515/09/6108446 _559255682.shtml。

[7][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认同机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第22~23页。

[8]Mead, George H,Morris, Charles W,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7),p.178~185.

[9]Henri Tajfel,“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p.40.

[10]郑晓云:《文化认同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4页。

[11]陈茂荣:《马克思主义视野的“民族认同”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第53页。

[12]《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第501页。

[13]郭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与认同研究》,学习出版社,2016,第223页。

[14]图片参考如下网站https://www.age-of-the-sage.org/psychology/social/social_identity_theory.html#social_identity_theory_tajfel_turner_1979

[15]Bhikhu Parekh,“Logic of Identity.Politics”, Philosophy & Economics,6(2009):267~284.

[16][英]Anthony Giddens著,夏璐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第44~51页。

[17]李德顺主编:《哲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第36~39页。

[18]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第25页。

[19]李德顺:《当代哲学思维的变革和挑战》,《岭南学刊》,2017年第1期。

[20]《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据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s78/A12/szs_lef/moe_1407/moe_1408/tnull_20566.html,2018-03-01.

[2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据教育部网站:2018-03-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001/t20100113_179047.html

[22]佐斌:《大学生心理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3页。

[23]张静:《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9年,第81页。

[24]于国庆:《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专业,2004年,第91页。

[25]江楠楠:《大学生同一性发展特点和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11年,第42页。

[2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7,第257页。

[27]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79年缩印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第624页。

[28]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据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807/t20180719_343508.html.2018-03-05。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2页。(www.chuimin.cn)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2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465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475~476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522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497页。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524页。

[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65页。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379~380页。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397页。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5,第312页。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775页。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406页。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74,第26页。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603页。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65,第628~629页。

[45]鲁开荣主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第221页。

[46]顾海良,梅荣政主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第126页。

[47]《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4,第418页。

[48]《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4,第309页。

[49]《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4,第161页。

[50]《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4,第24页。

[51]《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4,第123页。

[52]《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4,第309页。

[5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471页。

[5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795~796页。

[5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1,第292页。

[56]《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12页。

[57]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2版。

[58]董德刚:《关于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视野》,2002年第3期。

[59]《刘少奇选集》上卷,中国人民出版社,1981,第333~335页。

[60]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据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 62/64168/64568/65445/4526287.html。

[6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61页。

[62]蒋庆哲,田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第67页。

[63]郭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与认同研究》,学习出版社,2016,第262页。

[64][美]罗伯特·J.马扎诺,约翰·S.肯德尔著,高凌飚,吴有昌,苏峻译:《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第5页。

[6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2版。

[66]Marcia, J.E.“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identity statu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6,3:551–558.

[67]Berzonsky, M.D.“The self as a theorist: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dentity form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sonal Construct Psychology, 1989,2:363–376.

[68]Crocetti, E., Rubini, M., & Meeus, W.“Capturing the dynamics of identity formation in various ethnic groups: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8,31:207–222.

[69]Luyckx, K., Schwartz, S.J., Berzonsky, M.D., Soenens, B., Vansteenkiste, M., Smits, I., & Goossens, L.“Capturing ruminative exploration:Extending the four-dimensional model of identity formation in late adolescence”,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08,42:58–82.

[70]Jan Cieciuch, Ewa Topolewska.“Circumplex of identity formation modes:A proposal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dentity constructs developed in the Erikson-Marcia tradition”,Self & Identity,2017,1:31-67.

[71]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2页。

[72]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50页。

[73]《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

[74]《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光明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

[75]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215页。

[76]《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第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