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门必修课程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稳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后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23-10-06
高校开设思政课的目的需要通过具体的思政课课程得以实现。当前,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政课是按照“05方案”的体系设定开设的,这一体系源于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意见》指出,“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突出重点,更好地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有利于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75],进而明确了四年制本科的课程设置为4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还规定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
“05方案”规划了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体系基本稳定。4门必修课程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稳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后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各高校开设情况有些差别,有的高校很早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有的高校则开设的较晚;有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纳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课程建设,有的高校则把形势与政策课程放在学生处或其他部门进行建设。抛开课程体系实施细节的差别,高等学校的思政课体系基本稳定。
(一)高等学校的思政课体系的内容
从课程层面看,高等学校的思政课程体系由5门课程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5门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组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介绍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社会的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组成;形势与政策主要包括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党的政策组成。
从学科层面看,5门课程的内容涉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一级学科;涉及了马、恩、列、斯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政治经济学、政治制度、行政学、理论法学、部门法学、政治社会学等二级学科。不难看出,思政课涵盖的学科类别非常多,这也是学生感到思政课不好学的一个原因。
从知识分类角度看,人类的知识主要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思政课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大部分学科。
上述高等学校思政课体系的内容可以用图示1-4-1表示。
(www.chuimin.cn)
图1-4-1 高等学校思政课体系内容图示
(二)高等学校思政课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虽然高等学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由5门课程组成,但5门课程之间并非严格的并列关系,而是存在一定的层次关系。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可以视为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问题而产生的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用唯物史观观察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形势与政策则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解读党的最新理论与政策。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思政课体系中居于指导地位。
对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思政课体系中居于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思政课体系中居于指导地位可以用图示1-4-2表示。
图1-4-2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示意图
4门必修课程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稳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后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23-10-06
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周期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开设时间基本一致,即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通识课教育阶段。“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主要是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专业课程在育人中的作用。可以说,“课程思政”的实施,在实践上把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周期从以通识课教育阶段为主的扩展到通识课教育阶段加专业课教育阶段的全周期认同。......
2023-10-06
从态度形成过程看,大学前阶段,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对思想政治课多以功利之心对待,把它视为影响高考分数的课程,并无明显态度倾向。大学期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则从赞同为主到态度出现分化。再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过程具有层次性。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周期内,大学生的需要和能力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2023-10-06
(一)应对大学生需要和能力的变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主体基础是大学生,他们的需要和能力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效果。当社会实践与理性认知发生不一致时,容易使大学生陷入马克思主义认同危机。尤其是理论自信,要求我们要看到、适应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甚至在一些领域达到领先于世界的程度。......
2023-10-06
通过马依依的调查结果,可以做出大致判断,超过60%的本专科生对马克思主义是赞同态度。通过大范围的调查研究,两位学者得出了4个主要结论,其中两个反映了“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马依依针对“80后”的调查结果相比,对马克思主义明显持赞同态度的大学生比例有下降趋势,由六成左右下降到四成左右。关于“00后”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笔者还没有发现相关调查数据。......
2023-10-06
大学生的需要,只有同国家社会需要相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意识。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把道德修养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生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改变、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自我革命能够更清晰地呈现给大学生,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更加鲜明。......
2023-10-06
(二)思政课课程体系及其相互关系决定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密切相关从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及其相互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5门思政课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和指导性地位。这一特点,决定了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密切相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有助于把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与具体的思想领域、道德领域和法治领域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
2023-10-06
以上是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中介因素的一些特殊性。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掌握知识、形成态度和价值观的不可或缺的中介因素,自然也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中介因素。有些事情可能会引起大学生的困惑,甚至引起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
2023-10-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