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研究及其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关系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研究及其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关系

【摘要】:4门必修课程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稳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后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高校开设思政课的目的需要通过具体的思政课课程得以实现。当前,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政课是按照“05方案”的体系设定开设的,这一体系源于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意见》指出,“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突出重点,更好地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有利于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75],进而明确了四年制本科的课程设置为4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还规定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

“05方案”规划了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体系基本稳定。4门必修课程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稳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后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各高校开设情况有些差别,有的高校很早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有的高校则开设的较晚;有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纳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课程建设,有的高校则把形势与政策课程放在学生处或其他部门进行建设。抛开课程体系实施细节的差别,高等学校的思政课体系基本稳定。

(一)高等学校的思政课体系的内容

从课程层面看,高等学校的思政课程体系由5门课程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5门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组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组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介绍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社会的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组成;形势与政策主要包括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党的政策组成。

从学科层面看,5门课程的内容涉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一级学科;涉及了马、恩、列、斯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政治经济学、政治制度、行政学、理论法学、部门法学、政治社会学等二级学科。不难看出,思政课涵盖的学科类别非常多,这也是学生感到思政课不好学的一个原因。

从知识分类角度看,人类的知识主要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思政课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大部分学科。

上述高等学校思政课体系的内容可以用图示1-4-1表示。

(www.chuimin.cn)

图1-4-1 高等学校思政课体系内容图示

(二)高等学校思政课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虽然高等学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由5门课程组成,但5门课程之间并非严格的并列关系,而是存在一定的层次关系。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可以视为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问题而产生的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用唯物史观观察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形势与政策则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解读党的最新理论与政策。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思政课体系中居于指导地位。

对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思政课体系中居于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思政课体系中居于指导地位可以用图示1-4-2表示。

图1-4-2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