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认同及其思政课实践教学关系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认同及其思政课实践教学关系

【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大超出了一种学说的含义。如果可以对中国所有付诸于书面的文字进行词频统计,相信马克思主义会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相信也会难倒很多人。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则主要集中在恩格斯晚年的通信中。对马克思主义比较体系的阐发是恩格斯写的《反杜林论》。除了阐发马克思主义,恩格斯还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基础、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大超出了一种学说的含义。如果可以对中国所有付诸于书面的文字进行词频统计,相信马克思主义会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它既出现在国家根本大法《宪法》中,出现在各大报刊和各类传媒中,也出现在学术研究中。从小学生到博士研究生,每个阶段的学习和考试过程,也都会涉及它。然而,越是听得越多的词语,人们越不容易思考其真正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相信也会难倒很多人。这种困难,除了因为对马克思主义太过熟悉,以至于反而觉得陌生,还因为不同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本来就存在差别。为了交代清楚本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研究者沿着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脉络,尤其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脉络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进行了梳理。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本人的旨趣并不在于创立某种主义。因此,当社会上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用法时,他本人是非常不以为然的,甚至反对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决定了他不会就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明确说明,后人只能从他的著作中寻找他认为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1859年1月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写了一篇序言,即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马克思自己看来,哲学历史是他的主要专业,原本修读的法律专业只是“辅助学科”。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遇到了使他苦恼的疑问:一是“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二是马克思认为《莱茵报》上对于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评论属于“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他虽然“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也“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29]。为了解答自己的疑问,马克思退回书房,开始进行艰苦的研究。通过艰辛研究的研究,马克思发现了“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30],即唯物史观。马克思认为他得到的“总的结果……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1844年以后,马克思认为自己一直从事的都是经济研究工作。虽然经济研究工作是马克思的主要工作,我们考察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时候,不能忘记马克思本人的初心,即《莱茵报》工作期间使马克思苦恼的两个疑问。通过马克思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不难看出,这两个疑问,马克思已经解开。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现,使得马克思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不再困难,《共产党宣言》发表则标志着马克思不仅可以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进行科学评判,而且在评判过程中,让这一思潮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虽然不曾对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主义进行专门阐发,但是他对于如何对待他的思想是有明确态度的。第一,马克思希望人们首先能够正确理解他的思想,对于从各种途径接触到的所谓马克思的“思想精髓”,不要盲目跟从。例如1866年10月马克思致路德维希·库格曼中说“即使很有头脑的人对这个题目也理解的不完全正确,就是说,最早的叙述,特别是关于商品的分析,必然有欠缺之处。例如,拉萨尔在他的《资本和劳动》中自称是表达了我的阐述的‘思想精髓’,其实犯了许多重大错误……我还没有最后决定,是否应该在序言中对拉萨尔的剽窃行为讲几句。他那班盲从的信徒无耻地跑出来反对我,就证明这样考虑无论如何是正确的” [31]。第二,马克思反对把自己的思想当做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反对以宗派性质或宗教性质的态度对待马克思的思想。1868年马克思致约翰·巴蒂斯特·施韦泽的信中指出“就像每一个说自己的口袋里装有能为群众医治百病的万应灵丹的人一样,他一开始就使自己的鼓动带有宗教的宗派性质。其实,任何宗派都带有宗教性质” [32]。第三,马克思要求对待他的思想也要应用他“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即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出发对事情进行认真的、客观的研究。而那些不成熟的大学生和过分聪明的博士,则容易陷入马克思要求的正确方式的反面,用理想化的描述,代替对现实的认真客观的分析。马克思在致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左尔格的信中指出“(社会民主党)在柏林(通过莫斯特)同杜林及其‘崇拜者’妥协,此外,也同一帮不成熟的大学生和过分聪明的博士妥协,这些人想使社会主义有一个‘更高的、理想的’转变,想用关于正义、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女神的现代神话来代替它的唯物主义的基础(这种基础要求人们在运用它以前进行认真的、客观的研究)”[33]。第四,马克思坚决反对把思想当做抬高自己的手段。在批评巴枯宁时,马克思明确指出“对巴枯宁来说,学说(从蒲鲁东、圣西门等人那里乞取而拼凑成的废话)过去和现在都是次要的东西——仅仅是抬高他个人的手段”[34]。马克思本人则“由于厌恶一切个人崇拜,在国际存在的时候,我从来都不让公布那些许许多多来自各国的、使我厌烦的歌功颂德的东西;我从来也不予答复,偶尔答复,也只是加以斥责” [35]

2.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创立和阐发,深刻影响了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虽然,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早在他和马克思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经得到了表述,但是真正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较为系统阐述的是恩格斯后期的部分著作,如《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等著作。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则主要集中在恩格斯晚年的通信中。

在恩格斯看来,《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著作的目的是回到“共同阐发我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见解”这个题目,即阐发“由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36]。对马克思主义比较体系的阐发是恩格斯写的《反杜林论》。虽然恩格斯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一个体系同杜林先生的“体系”相对立,而是为了通过对杜林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评析,避免社会民主党的派别分裂和混乱局面,但是,由于恩格斯所提的各种见解之间的内部联系[37],使得《反杜林论》全面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除了阐发马克思主义,恩格斯还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基础、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基础看,首先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离不开自然科学的进展。正是由于自然科学的一系列的发现,使得“形而上学思维的框子”[38]容纳不下了,辩证唯物主义在批判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础上得以创立。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最鲜明特点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它的产生是由于当时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恩格斯阐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政治经济条件时指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随之而来的无法控制的竞争;具有日趋严重的破坏性和普遍性的商业危机……无产阶级的形成和资本的积聚以及由此产生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39]。最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则是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并“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40]。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恩格斯首先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1]。其次,恩格斯强调通过原著理解马克思主义,要能够区分那些被歪曲了的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为《资本论》第三卷写的序言中,就要求“利用著作的时候学会按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42],以此批评斯蒂贝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错误引用。在1890年恩格斯致保·拉法格的信中也指出德国“许多大学生、文学家和其他没落的年轻资产者……都在搞马克思主义,然而是十年前你在法国就很熟悉的那一种马克思主义”[43],显然,恩格斯认为被歪曲的马克思主义在当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得到了扩散。最后,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主义也需要继续发展,他特别指出“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44]

3.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

无论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还是从列宁思想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看,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都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必须要坚持的。19世纪末,时代特点发生了变化,以爱德华·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得以流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第二国际各国党内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修正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但是,由于早期的斗争者缺乏对时代特点的清醒认识,缺乏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未能完成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45]。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胜利,是在俄国的革命实践中和列宁的理论思考中完成的[46]。列宁的思考,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等著作中。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体系。……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47]。这一定义也成了后来人们广泛认可的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48]中,列宁较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列宁的这一划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体系化和结构化,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完备和严密。

除了定义,列宁还探索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第一,在革命实践中应用马克思主义,根据革命实际,具体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列宁指出,“必须善于应用”[49]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总是说,‘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他们公正地讥笑了只会背诵和简单重复‘公式’的做法”[50]。列宁还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总结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51]。第二,列宁坚持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要不断回答“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52]。这意味着,随着世界文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继续回答新的问题。列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创立了帝国主义论,最终形成了列宁主义。(www.chuimin.cn)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环境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促使马克思主义得以继续发展。中国人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大致时间段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过这时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只是只言片语,甚至是了解到一些误解,如李提摩太节译的《大同学》中有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的介绍,译自日本学者幸德秋水和福井准造的相关著作,也介绍了马克思的部分学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的传播和发展始于俄国十月革命到中国的五四运动,诚如毛泽东所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53]。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起点,就包含了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其学科术语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把“化”取其动词含义“使……变化”,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即应用马克思主义使中国发生变化。二是把“化”作为后缀,加在中国之后,表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性质和中国特色。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实践中产生的新的理论内容。前者的典型例子有“实事求是”“小康社会”《实践论》《矛盾论》等,后者的代表现在通常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一脉相承的,尤其是把马克思主义视为改造世界的方法。近代以来,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王朝,民族资本主义比较弱小,发展缓慢,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在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的论述。正如毛泽东在1941年总结时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54]。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深入分析中国的国情,中国的阶级状况,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动力、方向、前途和命运,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脉是相通的。邓小平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55]。江泽民强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56]。进入21世纪,胡锦涛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习近平指出,“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57]

(三)现实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

现实中,不同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并不一致,这也是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感到困惑的原因。首先,从世界范围看,不同国家学者谈论的马克思主义内涵并不一致。其次,从中国范围看,不同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也不一致。

第一,宪法和党章中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根本大法的宪法在序言中明确指出“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这里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称谓出现。中国共产党党章中也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宪法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致的。各级政府机构的文件中提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宪法和党章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内涵是一致的。董德刚教授认为,这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观点和学说体系的一部分,即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从内涵看,这一部分是“经过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并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从外延看,包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适用范围较宽的、现时代仍然具有普遍性的基本原理[58]

第二,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学说的马克思主义。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借鉴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也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出发对其进行的界定。这一界定,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界定,它不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学说是否有不适合当今时代特点的内容。

第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既包含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也包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早在1945年,刘少奇就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59]。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60]。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为这一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四)大学生视角的马克思主义

从大学生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包含两层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其主要内容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经典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