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经验,还是学科研究,近年来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过程中,思政课教材自然也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五)其他因素的发展趋势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中介因素发展趋势主要讨论同学和社团两项中介因素的发展趋势。从同学作为其他因素看,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同学对大学生影响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
2023-10-06
(一)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大学生
大学生是日常应用比较多的一个词语,熟悉到人们从来不去想究竟指的是哪些群体,一些与大学生有关的研究也不曾对大学生做明确界定。实际上,熟悉并不等于明确,如果对大学生这一概念进行认真思考,那么谁是大学生倒真成了一个问题。
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一词通常出现在人们日常交谈以及国家正式颁布的正式文件中。作为日常交谈用语,大学生指的面比较狭窄,通常指本科生。国家正式颁布的文件要严谨得多,在用到大学生一词时,会明确规定文件所指的大学生的范围。例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20];教育部、卫生部和共青团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沿用了国务院的提法,即大学生包含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21]。
心理学中,大学生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研究分支,尤其是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研究者在查阅大学生心理研究相关著作后发现,在大学生心理学相关研究中,大学生仿佛是一个不言自明的群体,无须界定这个群体的范围。例如,佐斌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发展》一书,没有对大学生做明确界定,从其行文看,大学生指18岁-25岁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2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没有对大学生的明确界定,从著作前言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范围与国家文件中的大学生范围一致。
在一些社会科学研究中,大学生有时会被默认为本科生。例如,张静博士为研究“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课题时,调查研究选取的被试为大一至大四的学生1298人,可以看出研究者选择的被试为本科学生[23];于国庆为研究大学生自我控制的特点、影响因素时,选取的研究被试都是在校本科生[24];江楠楠在研究大学生同一性发展特点和机制时,选择的被试也均为在校本科生[25]。
(二)大学生的范围确定
鉴于大学生的语义比较模糊,本研究需要对大学生群体做出明确界定。这种界定从权威的词语定义出发,结合相关教育统计数据得出。(www.chuimin.cn)
《现代汉语词典》对大学生的定义是“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学生”[26]。这一定义的落脚点是学生,即大学生属于学生群体的一种。这一学生群体是特殊的群体,是就读于高等学校的学生群体。要想进一步明确这个群体,需要对高等学校做出界定。
高等学校,顾名思义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按照《辞海》[27]的解释,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大学。大学,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包括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从这一意义上,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三类人群。
从高等教育人数看,本科生是高等教育人数的主要组成部分。例如,2017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其中本科生在校生数1648.63万人,占高等教育总在校生人数的43.62%。同一时间节点,专科在校生1104.95万人,占高等教育总在校生人数的29.23%;研究生在校人数263.96万人,仅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人数的6.98%[28]。从数据占比不难看出,本科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从大学生接触马克思主义的途径看,他们主要通过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大学生的现行思政课课程设置依据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明确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规定本科设置4门思政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后发展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科设置2门思政必修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后发展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课程设置看,本科与专科有较大差别。专科课程设置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科课程设置则较为全面,既包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科阶段的马克思主义覆盖范围更广,属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因此对本科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研究更具有典型意义。
综合大学生一词的词语定义、日常用法、高等教育人数分布、科学研究中的界定和本专科学生马克思主义课程设置的差别,本研究中的大学生界定为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在校本科学生。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经验,还是学科研究,近年来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过程中,思政课教材自然也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五)其他因素的发展趋势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中介因素发展趋势主要讨论同学和社团两项中介因素的发展趋势。从同学作为其他因素看,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同学对大学生影响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
2023-10-06
有利条件可以支持和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条件面前,人们并非消极无为,而是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深入挖掘有利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条件。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衰落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上升,是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决定性条件。因此,强大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全体人民思想文化的反映,是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直接条件。......
2023-10-06
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质生产方式及其现实状态是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社会存在因素。这显示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对生产力的巨大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也促使国际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在一个稳定的社会形态内部,调整生产关系是通过改革完成的。......
2023-10-06
历史因素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影响集中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提供了历史支撑。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形成的、渗透到中国人民骨子里的文化样式。诚然,这些因素是国情的重要组成,但是中国国情还包括中国的文化情况,文化情况中重要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2023-10-06
基础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认同形成的基础即认同形成的起点。(一)认同主体与认同主体的特性1.认同主体是认同的基础泰勒对认同主体的探讨认同问题进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之后,不同学科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柏拉图认为,理性来源于理念世界,是理念进入人的灵魂形成的,这样理性就成了人的内在之物。泰勒进一步认为,笛卡尔在许多方面是地道的奥古斯丁式的:强调反省和我思的重要性。......
2023-10-06
实际上,判断大学生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状态,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同的实践标志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坚持,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同的实践标志。因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权利与责任的统一,是大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的实践标志。......
2023-10-06
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态度分化具有一定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把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实践逻辑,大学生在实践逻辑中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和信仰。第三种态度,大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正向偏中性的态度,这种正向态度的初衷有可能是基于政治正确的考量。......
2023-10-06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是任何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时间空间因素。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因此必然被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有助于学生思考这一伟大成就的取得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而有助于建立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2023-10-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