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生认同及认知关系研究

大学生认同及认知关系研究

【摘要】:(二)认同关系双方是认同主体和认同客体应用关系思维认识认同现象,实际就是把认同看做人类的一种对象性活动。作为认同主体的人,可以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这种能动的反映所形成的结果就是对认同客体的认识。价值关系,是认同主体在对认同客体认知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倾向,分为赞同或不赞同两种。认知和认同的上述四种关系显示了认知是认同的前提,但由认知并不必然导致认同。

综合上述研究,本文认为认同是认同主体和认同客体之间的关系状态,这种关系状态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过程,认同主体在对认同客体认知基础上形成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把握认同定义,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思维方式的转变

思维方式是人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样式,它的特点是既继承过去的思维习惯,又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更新。相比较而言,继承更多表现为人的思维定式,更新则表现为思维方式变革。同思维定式比较容易建立相反,思维方式革新总是需要较长的时间,经历变革的阵痛。理解认同的含义,需要思维方式的变革,需要从“实体思维”转向“关系思维”,只有建立关系思维,才能理解尚未注意或无法说明的一些现象[19]。认同就是一种用实体思维无法说明的社会现象。单从人的内在性、人的本性的思维方式出发,无法真正理解人的自我认同,只有从人的自我主客体关系出发,才能真正理解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也是如此,不能从任何社会群体的自然属性或社会属性来说明社会认同,只能从社会上群体间关系角度来理解社会认同。

(二)认同关系双方是认同主体和认同客体

应用关系思维认识认同现象,实际就是把认同看做人类的一种对象性活动。由于是对象性活动中的关系,关系双方不再是平列的,对等的,而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的主体就是认同主体,即人;客体就是被认同的对象,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

作为认同主体的人,可以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作为认同客体的对象,可以是个人、群体、文化价值观、国家、民族等。由此分化出不同的认同类型:自我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等。(www.chuimin.cn)

(三)认同关系包含两种基本关系:认知关系和价值关系

无论从认同理论的发展看,还是从认同的中文解释看,作为关系的认同包含两种基本关系:一是认同主体对认同客体的认知关系,二是认同主体和认同客体的价值关系。认知关系,是认同主体对认同客体的属性及规律的认识,即社会实践基础上,认同主体对认同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所形成的结果就是对认同客体的认识。价值关系,是认同主体在对认同客体认知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倾向,分为赞同或不赞同两种。

(四)认同主体对认同客体的认知是认同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认知是认同形成的前提,但认知并不必然导致认同。关于认知和认同有四种可能的关系,一种是主体对客体没有认知,但却声称认同,这种认同多半是虚情假意或迫于某种压力的被动认同,其实质可能是不认同也可能是盲目认同;第二种是主体对客体没有认知,也声称不认同,这种不认同属于无知的叫嚣;第三种是主体对客体有认知,依照自身尺度形成对客体的不认同;第四种是主体对客体认知基础上,依照主体自身尺度形成对客体的认同,这种认同伴随着认知基础上的价值选择,是一种实质性认同。认知和认同的上述四种关系显示了认知是认同的前提,但由认知并不必然导致认同。这里的根源在于认知属于认识论范畴,其尺度在于客体尺度,认同不只是认识论范畴,也属于价值论范畴,既涉及客体尺度,也涉及主体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