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钢筋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方法

钢筋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方法

【摘要】:防治措施 负弯距钢筋按设计图样定位,绑扎牢固,适当放置钢筋支撑,将其与下部钢筋连接,形成整体,浇筑混凝土时,采取保护措施,避免人员踩压。对已被压倒的负弯距钢筋,浇筑混凝土前应及时调整,将其复位加固,不能修整的钢筋应重新制作。

1.钢筋原材品种、等级混杂不清

(1)原因 原材管理不善,制度不严,入库之前专业材料人员没有严格把关。

(2)防治措施 专职材料人员必须认真做好钢材验收工作,仓库内应按钢筋品种、规格大小划分不同堆放区域,并作好明显标志。

2.钢筋全长有一处或数处弯曲或曲折

(1)原因 条状钢筋运输时装车不注意,运输车辆较短,条状钢筋弯折过度;卸车时吊点不准,堆放压垛过重造成。

(2)防治措施 采用车身较长的运输车和拖挂车运输,尽量采用吊架装卸车。若用钢丝绳捆绑,装卸时的位置要合适。堆放时不能过高,不准其上放置其他重物。对已弯折的钢筋可用机械或手工调直,但对于HPB235、HRB335级钢筋的弯折及调整应特别注意,若出现调整不直或裂缝的钢筋,不得用作受力钢筋。

3.成形钢筋变形

(1)原因 成形后摔放,地面不平,堆放时过高压弯,搬运方法不当或搬运过于频繁。

(2)防治措施 成形后或搬运堆放要找平场地,轻拿轻放,搬运车辆应合适,垫块位置恰当,最好单层堆放,若重叠堆放以不压下面钢筋为准,并按使用先后堆放,避免翻堆。若变形偏差太大不符合要求,应校正或重新制作。

4.钢筋代换后,数根钢筋不能均分

表现为在一结构中,同一编号钢筋分几处布置,因进行规格代换后根数变动,不能均分几处。

(1)原因 进行钢筋代换时,没有分析施工图,看该号钢筋是否分几处布置,如图样设计为8978-7-111-47852-2-Chapter05-16.jpg20,根据等面积代换该用9978-7-111-47852-2-Chapter05-17.jpg18,但施工图上分两处,每处4根,9根就无法均分。

(2)防治措施 钢筋代换前要分析研究施工图,理解设计意图,如果分几处放置,就要将总根数改分根数,然后按分根数考虑代换方案。如果出现无法均分现象,可以按新方案重新代换,或根据具体条件补充不足部分。

5.同一截面钢筋接头过多

表现为在已绑扎或安装的钢筋骨架中同一截面内受力钢筋接头太多,其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超出规范规定的数值。

(1)原因

1)钢筋配料技术人员配料时,疏忽大意,没有认真考虑原材长度

2)不熟悉有关绑扎、焊接接头的规定。

3)没有分清钢筋位于受拉区还是受压区。

(2)防治措施

1)配料时首先要仔细了解钢材原材料长度,再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搭配方案。

2)要认真学习规范,明白同一截面的含义。

3)分清受拉区和受压区,若分不清,都按受拉区设置搭接接头。

4)轴心受拉和轴心受压构件中的钢筋接头,均采取焊接接头。

5)现场绑扎时,配料人员要作详细交底,以免放错位置。

6)若发现接头数量不符合规范规定,但未进行绑扎,应再重新指定设置方案,已绑扎好的,一般情况下应拆除骨架,重新绑扎,或抽出个别有问题的钢筋,返工重做。

6.现浇肋形楼板的负弯距钢筋歪斜,甚至倒垂在下部受力钢筋上

表现为已绑扎好的肋形楼板四周和梁上部的负弯距钢筋被踩斜。

(1)原因 绑扎不牢;只有几根分布筋连接,整体性差,施工中不注意人为碰撞。

(2)防治措施 负弯距钢筋按设计图样定位,绑扎牢固,适当放置钢筋支撑,将其与下部钢筋连接,形成整体,浇筑混凝土时,采取保护措施,避免人员踩压。对已被压倒的负弯距钢筋,浇筑混凝土前应及时调整,将其复位加固,不能修整的钢筋应重新制作。

7.结构预留钢筋锈蚀

表现为现场柱、梁预留钢筋出现黄色或暗红色锈斑。

(1)原因 梁、柱预留钢筋长期暴露在外,受雨雪侵蚀所致。

(2)防治措施 工程上的梁柱预留钢筋,当长期不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时,应用水泥浆涂抹表面或浇筑低等级混凝土;量大时,可搭设防护篷或用塑料布包裹。若出现锈迹,必须用手工或机械除锈,严重锈蚀的,视具体情况研究分析后,采取稳妥方案处理。

8.电弧焊接头尺寸不准

表现为帮条及搭接接头焊缝长度不足、帮条沿接头中心成纵向偏移、接头处钢筋轴线弯折和偏移、焊缝尺寸不足或过大。

(1)原因 主要是施焊前准备工作没有做好,操作比较马虎,预制构件钢筋位置偏移过大,钢筋下料不准。

(2)防治措施 预制构件制作时,应严格控制钢筋的相对位置;钢筋下料和校对应由专人负责,施焊前认真检查,确认无误后,先点焊控制位置,然后正式焊接。焊接人员一定要通过考试,持证上岗。

9.弯起钢筋的放置方向错误

表现为弯起钢筋方向不对,弯起的位置不对。

(1)原因 事先没有对操作人员认真交底,造成操作错误,或在钢筋骨架立模时疏忽大意。

(2)防治措施 对发生操作错误的问题,事先应对操作人员作详细的交底,并加强检查与监督,或在钢筋骨架上挂提示牌,提醒安装人员注意。

10.箍筋间距不足

表现为箍筋的间距过大或过小,影响施工或工程质量。

(1)原因 图样上所注的间距为近似值,若按此近似值绑扎,则箍筋的间距和根数有出入。此外,操作人员绑前不放线,按大概尺寸绑扎。

(2)防治措施 绑前应根据配筋图预先算好箍筋的实际间距,并画线作为绑扎的依据,已绑好的钢筋骨架的间距不一致时,可做局部调整,或增加1~2根箍筋。

11.钢筋搭接长度不够

表现为钢筋绑扎或搭接焊时,搭接长度不够,满足不了设计的要求。

(1)原因 现场操作人员对钢筋搭接长度的要求不了解,特别是对新规范不熟悉。

(2)防治措施 提高操作人员对钢筋搭接长度必要性的认识,使其掌握搭接长度的规定,操作时对每一个接头应逐个测量,检查搭接长度是否符合要求。

12.钢筋保护层垫块设置不合格

表现为垫块厚度不足、垫块厚度过厚、垫块未放置好、垫块强度不足或脆裂、忘记放置垫块。

(1)原因

1)施工管理人员对设置垫块的目的认识不足。

2)施工单位技术管理不严格。

3)现场操作人员对垫块的尺寸、设置要求不熟悉。

(2)措施

1)为确保保护层的厚度,钢筋骨架要垫砂浆垫块或塑料定位卡,其厚度应根据设计要求的保护层厚度来确定。

2)骨架内钢筋与钢筋之间间距为25mm时,宜用直径为25mm的钢筋控制,其长度同骨架宽。所用垫块与25mm的钢筋头之间的距离宜为1m,不超过2m。

3)对于双向双层板钢筋,为确保钢筋位置准确,要垫以铁马凳,间距1m。

13.钢筋弯曲成形后弯曲处断裂

(1)原因

1)弯曲轴未按规定更换。

2)加工场地气温过低。

3)材料含磷量高。

(2)防治措施

1)更换成形轴后再弯曲。

2)加工场地围挡加温至0℃以上。

3)重新做化学分析冷弯试验。

14.钢筋有纵向裂纹或重皮(www.chuimin.cn)

(1)原因 生产厂轧制工艺或原料原因造成。

(2)防治措施 取部分实物送生产厂家提请注意,其余可作为架立筋使用或用于结构受力较小处。

15.钢筋对焊不上

(1)原因 钢筋内夹杂其他杂质。

(2)防治措施 切断该段钢筋重新配料对焊。

16.钢筋、钢丝调直时表面拉伤

(1)原因 调直机压辊间隙不准,调直模不正。

(2)防治措施 调整压辊间隙及调直模至适合被调直钢筋、钢丝尺寸,已出现拉伤的部分用于结构中不重要的位置。

17.切断尺寸不准和被剪断钢筋端部有钩

(1)原因 定尺板松动、切断刀片松动或定位不准,或刀片磨损严重。

(2)防治措施 紧固定尺板及刀片;调整刀片开口至适合所断钢筋缝隙;更换已严重损伤的刀片;对所断钢筋(其量不会太大),重新切断长的部分,短的再重新切制其他较短钢筋。

18.箍筋不规方

(1)原因 弯曲定尺移位;成形轴变形;多根箍筋的弯曲角度不准。

(2)防治措施 重新测定弯曲定位尺;更换成形轴;弯曲时多根钢筋对齐贴紧开动机器;严格控制弯曲角度。

对已弯曲成品,超过规范允许的HPB235钢重新调整弯曲一次(不允许二次);对于HRB335钢单放,改变用途。

19.基础桩钢筋笼成形后不圆

(1)原因 成形箍筋直径过小,间距过大。

(2)防治措施 通过设计或技术负责人改变设计,加大成形箍筋直径,缩小间距,增加桩筋的地面施工刚度

对已成形的桩应拆开重新成形,切记不可伤损主筋。

20.冷拉钢筋伸长率不合格

(1)原因 钢筋原材含碳过高或强度过高使伸长率过小;控制应力过大或控制冷拉率过大。

(2)防治措施 伸长率指标小于技术标准的冷钢筋定为不合格品,再对其进行屈服点、抗拉强度、伸长率和冷弯指标试验,合格后挪作架立筋或分布筋使用。

21.绑扎安装骨架外形不准

(1)原因 各号钢筋加工尺寸不准或扭曲;安装时各号钢筋未对齐或某号钢筋位置不对。

(2)防治措施 测量各号钢筋尺寸,调整扭曲的钢筋;检查各号钢筋的位置并对齐;绑好不合格的拆开重绑。

22.焊接骨架焊缝开裂,骨架变形

(1)原因 焊条选用不当,与钢筋牌号不匹配;长骨架预留拱度不适合;焊接顺序不当引起焊接变形过大。

(2)防治措施 检查所焊钢筋应需要的焊条牌号,更换焊条;调整胎具上骨架焊接预留拱度;调整各焊口焊接顺序;对焊口开裂和变形较大不宜使用的骨架,因焊条不当的,割开焊口,用氧气炔焰吹去原铁液,重新更换焊条后焊接;对焊接变形较大的割开焊口调整后重焊。

23.阳台塌落

(1)原因 由于对受拉钢筋位置不甚了解,对其上、下保护层厚度颠倒,或虽明白其受力状态,但保护层垫块不牢或密度不足而造成浇捣混凝土时钢筋网片下沉。

(2)防治措施 在绑扎这种结构钢筋时,提醒操作者注意,并对保护层垫块加固加密,浇捣混凝土时亦应注意操作。预先发现问题的应砸掉重作,以免造成更大损失。

24.预埋筋移位

建筑施工中,柱子外伸筋移位、桥梁接柱钢筋移位及桥面预埋钢筋移位是经常出现的。

(1)原因 绑扎时定位绑扎不牢;泵送混凝土冲击力过大;浇筑时震动器或其他方面碰撞。

(2)防治措施 绑扎时增加定位筋,对较高柱子采用与承台筋或其他筋焊接牢固的方法;浇筑混凝土时由专人负责检查复位。

对浇筑时无法恢复的钢筋,在混凝土初凝后及时放线,凿除部分混凝土复位;对较大尺寸的位移,则需与设计共同商讨采用其他方法解决。

25.露筋

(1)原因 由于钢筋在加工成形中尺寸不符合要求,垫块松动脱落致使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露筋。

(2)防治措施 加强对保护层垫块的检查,振捣工注意配合。

对于表层露筋,小面积的用水泥砂浆及时抹平即可,大面积、大体积的则应将周围松散的混凝土凿除,清理干净后及时用混凝土(同标号)补上。

26.预制小构件搬运折断

(1)原因 上、下层钢筋入笼时放置反向,使本应在下部的抗压钢筋错放在上面,造成出模时折断。

(2)防治措施 若截面外形相同则反过来使用,若截面外形不同则该构件报废。

27.钢筋遗漏

(1)原因 施工管理不当,没事先熟悉图样和研究钢筋安装顺序。

(2)防治措施 绑扎前先熟悉图样及绑扎顺序,按顺序摆放钢筋。对遗漏钢筋全部补上,遇不好插入部位拆除已绑钢筋重新安装。对于已浇筑混凝上的部分应通过设计部门或降级或报废。

28.曲线形钢筋笼形状不准

(1)原因 曲线钢筋加工无胎具,形成加工不准确;绑扎时箍筋位置不准确。

(2)防治措施 利用曲线放样胎具加工曲线钢筋,绑扎时箍筋位置放准以控制成形曲线,搬运时轻搬轻放,入模后垫块卡紧以保持形状。已绑完的视情况而定,部分拆除,调整后重绑。

29.梁、肋箍筋被压弯

(1)原因 梁、肋过高,箍筋设计直径较小,无设计或没及时绑扎构造筋及拉筋。

(2)防治措施 绑扎梁、肋上层钢筋要及时绑扎构造筋和拉筋;无设计时应先绑扎固定,再与设计联系增加。一般梁高在70mm以上就应设置构造钢筋和拉筋。

30.预应力张拉时油泵不持荷

(1)原因 油管接口不紧,漏油;油箱油面过低,形成油气同时注入千斤顶安全阀调整过低。

(2)防治措施

1)检查油管接口,更换铜垫,重新拧紧,使其不漏油。

2)检查油箱油量,加油,并对千斤顶反复进、放油,排除顶内空气。

3)调整安全阀压力范围使其达到持荷压力以上。

31.预应力筋张拉伸长值超过规定标准

(1)原因 由于预应力筋的建立值是由张拉控制应力时的实际伸长值与计算伸长值对比而来的,而计算伸长值又是根据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管道长度、夹角、摩阻及预应力筋本身的延伸率、强度值、弹性模量等诸多数据综合计算而获得,因此其原因较多。

(2)防治措施 做管道摩阻试验,实测管道摩阻值;调整计算数据中的取值,重新计算伸长值;对预应力筋重做试验或增加试件数量;对已张拉束伸长值较小的,放置1d后再张拉一次检验。

32.注意事项

在发现质量事故时,处理时切记不可急躁。对小的事故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不误施工就可以了;对于较大的事故,甚至有可能会延误工期的事故,要采取边处理补救边分析的方法,以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对已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按程序上报,并按岗位分工追查责任。事故分析的方法要先从自身检查开始:

1)先检查自身对设计图样的了解程度。

2)对材料的进场检查是否全面。

3)加工设备是否适宜,绑扎操作是否适当。

4)设计图样有无失误。

5)材料本身是否有问题。

总之,事故分析要先查自己,后查别人,平心静气地提供有效资料,谁的责任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