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离我们多远?揭秘理想大学的距离

离我们多远?揭秘理想大学的距离

【摘要】:我们如何更快地趋近理想的大学?附精简版理想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最理想的大学,哪怕她不颁发任何文凭,也会有许多人前来学习。理想的大学,是一个具有正能量的磁场。理想的大学,离我们太遥远。[1]本文原载《高校教育管理》2016年第4期,原题为《理想的大学离我们多远》,详见《理想的大学——教育学术信札》。

摘 要:理想的大学,依存于理想的社会,那是我们追求的方向。但是,现实中的大学,可以成为讲求成本效益、追求宁静有序、注重育人实效、体现和谐民主以及推进社会服务的大学。为此,我们要让大学面向市场办学,让大学校长依法自主办学,让学有所长者自由竞聘教职,让学术在社会市场中进行检验。

理想,是一种动力,更是一种方向。古今中外对于理想大学或者大学理想的各种表述,甚至那些具有普遍价值的各种教育理论著述,都是为了指引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方向。那么,理想的大学到底是什么样子?现实中的大学又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理想状态?我们如何更快地趋近理想的大学?这是一个永恒的学术话题,也是一个最为基础的理论课题。只有把这些问题理顺了,我们才能以此检验各种理论主张与教育实践,才能寻找最佳路径推进教育的不断变革与发展。

一、理想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

二、现实的大学可以是什么样子;

三、我们如何趋近理想的大学。

附 精简版(www.chuimin.cn)

理想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在理想的大学中,学生是来学习的,而不是来混文凭的。最理想的大学,哪怕她不颁发任何文凭,也会有许多人前来学习。大学是真理的殿堂,校长更是殿堂的真神,他们以学术进步与社会发展来衡量一切内外部关系。理想的大学,离不开理想的政府。因为在政府面前,大学永远都是平民百姓。在理想的大学中,大学教师是能够特立独行的,而不是唯唯诺诺的求生之辈。他们既有因真理化身而具有这种风骨,也有因拥有真学问真本领而具有这种能耐。在理想的大学中,一般的行政人员既不是从属于教授们的,也不是管理大学教师的,他们与大学教师一样,都属于大学中同等重要的办学主体。他们充满自信但又平易近人,他们遵循管理规范但又不会陷入僵化泥潭,深刻理解大学管理的特殊性。在理想的大学中,我们很少听到社会大众对他们负面的评价,如果有一些这样的评价,也是希望他们做得更好,绝不是对这些大学表现出来的失望或者痛恨。理想的大学,是一个具有正能量的磁场。置身其中,任何人都会受到鼓舞与教育,那种对于真理的坚守与文化的渴求,就像十月桂花之香一样扑鼻而来。

理想的大学,离我们太遥远。那么,现实的大学,可以是什么样子?她是一所讲求成本效益的大学。办大学,并不复杂,如果说有更复杂的事情,我们也能让他们变得简单。放眼望去,一所大学,可以看到尽头;闭上眼睛,大事小事全在脑海;屈指一数,张三李四王五全然了解。作为地方院校,虽然具有市厅一级的级别,但只有县区一级的财政、乡镇一级的人口。而且,人口来源相对明确,价值追求相对统一。她是一所追求宁静有序的大学。上至一个国家,下至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家庭,都需要宁静与有序。对于大学来说,更需要宁静与有序。只有宁静,才能沉思,才能创造知识,才能仰望星空。正如诸葛亮先生所言,“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果说,针对大学外部环境,我们无力改变,但是,不少躁动与无序正源于大学内部。她是一所注重育人实效的大学。从某个角度来说,大学似乎是在赡养与培养一批教师,而不是培养与造就一批学生。当前中国不少大学,已经忘记了或者说被迫忘记了,大学的第一使命是人才培养。正如纪伯伦先生所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然而,在各种办学自主权中,教学权包括一定程度上的教师聘任权等,都已经落实得很好了。她是一所推进社会服务的大学。一流的人文社科学者,为何不能通过深入浅出的论著影响百姓?一流的自然科学者,为何不能通过大家乐于看容易看的科普著作服务社会?一流的文科教授应该成为社会的明星,一流的理科教授应该成为企业的指导者。

为了趋近理想的大学,我们该如何做呢?其一,要让大学面向市场办学,而不是面向政府办学。大量的专项经费,应该化解为生均经费。同时,要把政府对大学的相应责任写入法律。其二,要让大学校长依法自主办学,减少各种多余的干扰与折腾。不少大学可以试行校长兼党委书记、副校长兼副书记等;撤销可有可无的各种部门,减少副职,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校长岗位待遇,保证其在岗时全职工作;等等。其三,要把教师聘任权、大学内部治理权还给高校。各种学衔、职务都只是一个岗位,而且是相应学校自己的岗位;大学不再针对科研论文进行额外奖励,因为这是教师们获得聘岗条件的基本要求,也是他们的自觉行为;针对教职员工的考评简单易行,主要就是聘期考核,一些大学可以推行终身教授制度。其四,要让学术在社会市场中进行检验,减少以政府或者第三方机构为主体制造的各种学术评价体系。减少甚至取消各级政府课题、各种人才项目;减少人为的过度学术分级、刊物分级。文科还应推崇深入浅出的文风,特别关注社会反响;理科还应关注基础研究的进一步延升,强调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注释】

[1]本文原载《高校教育管理》2016年第4期,原题为《理想的大学离我们多远》,详见《理想的大学——教育学术信札》(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至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