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教师是制约大学转型的瓶颈

高校教师是制约大学转型的瓶颈

【摘要】:[2]从而,我们要推动传统学术型高校转向应用型大学,无论有多少条路径,无论从哪里开始起步,最终衡量的标准就是看该校的教师有没有从传统学术型转向应用型。我国当前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而来的应用型大学,大都没有实现成功转型,根本原因正在于传统学术型的教师尚未转型为应用型。当前,要推动地方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着眼点就在于推动大学教师从传统学术型转向应用型。

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就有一些地方高校开始启动应用型本科建设。例如,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的工学院、工程学院、工业学院定位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实施“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1]。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主要创始人潘懋元先生,在那个时期就呼吁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当笔者于2003年还在厦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潘先生就给我们解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该文献将高校分成三种类型:一是学术性研究型大学,培养拔尖创新学术型人才,即5A-1;二是专业性应用型的多科性或者单科性的院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即5A-2;三是职业性技能型院校(高职高专),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的职业技术人才,即5B。这里的5A-2,即我们现在倡导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潘先生多次强调,全国的高校都挤上研究型,都向清华北大看齐,这是非常错误的。可见,我国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大旗早就举起来了,只是最近两年,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再次掀起新的浪潮,并且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明确冠名为应用型了。但是,许多地方高校的应用型标签,仅仅是一种建设目标,远未达到名副其实的应用型。

那么,如何判断一所高校是否已经成功转型?其实,判断一所大学的办学情况,我们只需要分析该校的师资队伍,就可以得出准确的答案。例如,当知道一所大学的教师主要以哪种学科为主,我们就能判断该校是一所以什么学科为主的大学;当知道一所大学的教师大体处在什么样的水平,我们就能判断这所大学处在什么样的办学层次。反之,一所被誉为一流学府的大学,必定有一流的师资;一所冠有“农林”字样的大学,必定有较大比例农林学科的教师。由此可见,有什么水平的教师,就有什么层次的大学;有什么学科门类的教师,就有什么科类的大学。一句话,有什么样的大学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大学。正如有文指的:“教师是大学的基础和核心。”[2]从而,我们要推动传统学术型高校转向应用型大学,无论有多少条路径,无论从哪里开始起步,最终衡量的标准就是看该校的教师有没有从传统学术型转向应用型。(www.chuimin.cn)

我国当前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而来的应用型大学,大都没有实现成功转型,根本原因正在于传统学术型的教师尚未转型为应用型。可以说,这些院校的教师们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依然是什么样子,没有任何变化。他们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参加工作之后也没有更多的社会实践,仍然将以前所学以及自己的研究教给学生,走的依旧是一条从理论到理论的工作路线。这些高校的教师评价体制,亦与过去一样,激励教师们推出学术理论成果,教师们也只能通过这条通道,才能实现职称晋升与职业地位的提升。尽管有少量教师从学术创业的角度出发,积极融入社会,加强了实践锻炼,但是,他们没有将自己从实践世界里获得的东西,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依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灌输,仅仅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或者迎合学生们顺利通过考试的低要求,甚至由于在社会活动上耗时过多,导致教学育人与科学研究的消长,出现教学科研与学术创业两张皮的现象。可见,当前冠名为应用型大学的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们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作为他们的两大中心工作,无论是教学育人还是科学研究,都与以前一个样,从而学校也就仍然属于传统学术型。当前,要推动地方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着眼点就在于推动大学教师从传统学术型转向应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