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市场主体与创业型大学研究

大学:市场主体与创业型大学研究

【摘要】:但是,根本原因在于无论政府还是高校,无论大学教师还是社会大众,均缺乏大学的市场主体意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仅从观念上的“三个破除,三个树立”出发来探讨创业型大学的建设路径。

摘 要:创业大学本土化的实践至今没有取得预期进展,根本原因在于大学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推进中国的创业型大学建设,需要在观念上实现“三个破除,三个树立”:破除大学从属政府的观念,树立大学属于市场主体的观念;破除学历等于出身的观念,树立基于知识本身而学的观念;破除教师“以论文论英雄”的观念,树立实践检验学术业绩的观念。达此目标,中国不仅能够涌现出成功的创业型大学,而且能够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自20世纪末期美国两位学者伯顿·克拉克(B.Clark)和亨利·埃兹科维茨(H.Etzkowitz)提出“创业型大学”概念之后,我国学者很快将此引入中国,并推动国内一批院校例如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先后走上创业型大学道路。克拉克考察的华威大学以及埃兹科维茨观测的MIT、斯坦福等创业型大学,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高举创业型大学旗帜的普通本科院校,学习与借鉴西方创业型大学的经验,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却没有预期成效[1],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本原因在于无论政府还是高校,无论大学教师还是社会大众,均缺乏大学的市场主体意识。当政府在处理其与大学的关系时仍然坚持“管理”而不是“服务”的观念,要让大学面向市场、服务市场、依靠市场就不可能实现,大学及其教师乃至社会大众的观念也同样无法转变,自然办不出富有活力的个性化大学。可见,观念问题还是第一位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仅从观念上的“三个破除,三个树立”出发来探讨创业型大学的建设路径。这种探讨,对于我们今天的“双一流”尤其应用型大学建设,同样是有益的。

一、破除大学从属政府的观念,树立大学属于市场主体的观念

二、破除学历等于出身的观念,树立基于知识本身而学的观念(www.chuimin.cn)

三、破除教师“以论文论英雄”的观念,树立实践检验学术业绩的观念

【注释】

[1]本文原载《当代教育论坛》2017年第6期,详见《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中国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22至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