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实践误区:创业型大学的本土化研究

实践误区:创业型大学的本土化研究

【摘要】:我国创业型大学本土化实践已经多年,令人遗憾并值得担忧的是,教师转型问题迄今未受应有重视且未见成效。但是,创业型大学的中国实践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甚至某些高校在建设过程中更改了创业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导致该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与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实践误区不无关系。历经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驻足反思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实践模式,梳理出我国创业型大学本土化建设的三大实践误区。

摘 要:创业大学的时代价值不体现在办学经费的筹措,而是知识生产模式的转换、研究成果的转移转化以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以直接筹措经费作为主导目标的创业型大学建设路径不合国情。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底线与红线,注重学术创业的创业型大学更加容易触犯这条底线与红线,其人才培养自然更受社会各界关注。无论基于哪个角度、通过哪种渠道、凭借哪种方法来推动大学向创业型大学发展,都必须抓住一个关键,那就是推动教师从传统型转向创业型。我国创业型大学本土化实践已经多年,令人遗憾并值得担忧的是,教师转型问题迄今未受应有重视且未见成效。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西方先进思想的吸收并不落伍。“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于20世纪末一经诞生便被引入中国,并于21世纪初期催生了一批明确以创业型大学作为战略目标定位的公办普通本科院校。2008年初,福州大学高举创业型大学旗帜,明确提出要走区域特色创业型强校之路,成为国内第一所正式提出创业型大学战略目标的公办普通本科院校。随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普通本科院校先后提出了创业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定位。2015年4月24日,临沂大学党委会研究通过了“全国知名、区域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与此同时,国内还有大量没有将创业型大学作为战略目标定位而明确提出,但被学界作为创业型大学实践案例而予以研究的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例如,有文说,早在2005年,复旦大学就宣布建构创业型大学,把大学的学术成果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刘振亚,2014);不少学者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作为学术创业典范的中国特色创业型大学,并对三者的学术创业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刘叶、邹晓东,2014);有文认为同济大学正在致力于创业型大学建设,并被推为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行者(喻娟,2015);有文认为,温州大学受永嘉学派“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思想的影响,正推动学校向创业型大学的方向发展(辛琳琳、张爱丽,2015)……至于明确定位于或者被学界归属于创业型大学的民办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就更多了。但是,创业型大学的中国实践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甚至某些高校在建设过程中更改了创业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在“双创”时代背景下,创业型大学亦未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导致该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与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实践误区不无关系。历经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驻足反思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实践模式,梳理出我国创业型大学本土化建设的三大实践误区。

一、在建设动因上,以直接筹措办学经费而不是转换知识生产模式作为主导目标;

二、在中心工作上,无视知识传授方式的转换体现不出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www.chuimin.cn)

三、在转型路径上,未能从变革传统的考评体系角度来推动创业型大学教师转型。

【注释】

[1]本文与南京大学龚放教授合作,原载《江苏高教》2019年第1期,详见《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中国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06至118页)。龚教授认真审读文章,在南京工业大学当前发展战略定位、学术知识生产模式转变等方面提出了很多中肯意见。例如,相对于书稿而言,原文特别增加了这样一条:在欧阳老校长当年的副手乔旭于2017年主理校政之后,南工大再度拨正航向,确认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