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方创业型大学快速平台建设的经验总结

西方创业型大学快速平台建设的经验总结

【摘要】:两位学者观察的对象不一样,他们各自对创业型大学的理解亦不尽一致。我国后发型高校在借鉴西方创业型大学的成功经验时,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实现创业型大学的本土化改造。因此,本文认为,我们应该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借鉴西方创业型大学的平台建设经验。[13]西方创业型大学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特色,有意识地打造科技园区平台,在这方面做得极为成功的便是斯坦福的“硅谷”工业园区。

创业大学是美国两位学者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和亨利·埃兹科维茨(Henry Etzkowitz)根据各自观察的对象而创设出来的一个概念。两位学者观察的对象不一样,他们各自对创业型大学的理解亦不尽一致。克拉克主要以欧洲的教学型院校例如英国的华威大学作为考察对象,讲述这些院校如何通过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一体化的创业文化五个要素[6]走向创业型大学。埃兹科维茨则以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例如MIT和斯坦福作为考察对象,论证了由这些院校转型而来的创业型大学是一种“延续中世纪保存和传播知识的机构进而发展成为创造新的知识并将其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的多功能机构”[7]。我国后发型高校在借鉴西方创业型大学的成功经验时,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实现创业型大学的本土化改造。当前,从中国创业型大学的十年实践来看,商业化、企业化模式的创业型大学并不适应我国的实际,基于创造性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转化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关注创业型大学的社会贡献度[8],才是我国创业型大学本土化建设的前进方向。事实上,MIT和斯坦福等创业型大学,并没有以学校名义创办企业,也没有鼓励教师在岗创办实体企业,而是以专利转让、技术入股、顾问咨询、社会培训等“软活动”[9]作为学术创业活动形式。因此,本文认为,我们应该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借鉴西方创业型大学的平台建设经验。

其一,淡化科研业绩考核,鼓励教师自由探索。在美国大学的学术生产平台上,教师同样承受较大的科研压力,“不出版,即死亡”或者“不出版,即出局”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美国不同类型的高校。尤其那些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教师往往被要求获得社会资助,需要从政府那里申请科研经费。例如,21世纪初期,斯坦福从政府那里获得的科研经费占到其全年收入总量的36%,MIT则高达50.9%。[10]可见,科学研究仍然是美国大学教师的生存法则之一。但是,美国大学普遍没有像我国一样对教师开展如此频繁的量化考评,更没有将教师取得的每一项科研业绩直接兑现成物质收入。在美国,大学教师的收入按照不同岗位相对稳定下来,年终也没有什么科研奖励,教学是大学教师神圣的使命,科研则是大学教师提升自我的自觉行为。美国大学教师要求申报政府课题,其出发点在于鼓励探索,允许失败,比我国大学教师申报政府项目要宽松得多。例如,“联邦政府的国防研究采用广泛播种、自由研究、分批选择、重点培育的方式,可以使大面积的大学教师受益。……未研究出成果的也不受任何追究”[11]。在这种科研氛围下,创业型大学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科专业开展应用性研究,在一种自由探索的状态下实现学术业绩提升与科研成果转化的双重目标。

其二,不断优化OTL运作,协助教师转化成果。先有创业型大学的实践,后有创业型大学的概念。无论MIT、斯坦福还是华威大学,这些大学在致力于学术成果转化或者学术资本运作过程中,并没有将自己定位于创业型大学。与其他高校相比,这些高校的教师仍然一如既往地从事自己的教学育人与科学研究活动,只不过实现了研究由纯粹科学向应用科技的转向。至于作为创业型大学组织特性的研究成果转化或者说“学术创业”[12],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校协助完成的,其途径之一便是完善科研管理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MIT就组织教师开展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办公室”一度成为学校协助教师转化成果的重要科研管理平台。不过,斯坦福大学于1970年首创的技术许可办公室(the 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OTL),基于“转化成果造福社会而非为学校创收”的设置目的,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黄金标准”,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尤其创业型大学效仿与学习。OTL的创设者尼尔斯·赖默斯(Niels J.Reimers)曾被邀请前往MIT指导该校的成果转化工作,以致MIT的“专利申请办公室”于1986年更名为“技术许可办公室”。现如今,MIT的OTL每年有约500项发明披露,同时吸引社会各界人士例如天使资本家、企业经营家等投资大学研究。(www.chuimin.cn)

其三,注重园区特色建设,营造师生创业氛围。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是促进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平台,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13]西方创业型大学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特色,有意识地打造科技园区平台,在这方面做得极为成功的便是斯坦福的“硅谷”工业园区。斯坦福利用自己广阔的土地资源于1951年创办工业园区,后来改为研究区,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科技产业区楷模——硅谷。硅谷以信息技术作为园区特色,最后发展成为IT业的圣地麦加。又如,美国的波士顿128公路模式,作为世界上著名的电子工业中心,该高新科技园区正是依托MIT发展起来的。这些高新科技园区,既是“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梦工厂,创业实践的试验田,自主创业和成功创业的关键性平台”[14],也是培育教师创新创业观念、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并最终推动大学转型的支撑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