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创业型大学中国实践前景展望

创业型大学中国实践前景展望

【摘要】:在创业型大学的中国实践陷入困顿之际,包括政府、学界在内的中国社会各界从2015年开始,普遍主张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应用型大学在中国成功实践的突破口,同样在于以政策作为关键点的体制问题。总之,创业型大学中国实践的前景与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实效紧密相连。如果中国的应用型大学建设难以顺利推进,那么创业型大学的中国实践将会停滞不前。

国内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明确以创业大学作为战略目标,始于2008年福州大学率先提出的“走区域特色创业型强校之路”。但是,十年过去了,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并未取得预期效果,甚至有些高校中途更换创业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与此同时,尽管不少学者极力弘扬创业型大学的时代价值,但学界对于创业型大学的声讨从未停止。在创业型大学的中国实践陷入困顿之际,包括政府、学界在内的中国社会各界从2015年开始,普遍主张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这种现象在事实上再次证明,直接融资的西方创业型大学模式不适应中国公办院校的战略选择,地方本科院校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之路要以应用型大学建设作为第一个发展阶段,通过教学育人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的实绩等间接融资模式逐渐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亦即通过提高供给侧产品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来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可以说,应用型大学能否真正赢得市场而不仅是政府的肯定,决定了创业型大学在中国的命运与未来。从当前应用型大学的探索与实践看,不少地方本科院校还只在办学定位上明确了应用型的发展方向,在事实上并未实现由传统型向应用型的真正转向。这就意味着,按照现有办学模式与运行机制推动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难以建成名副其实的应用型大学,中国特色的创业型大学也就遥遥无期。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切问题,其实都可归溯到管理体制。应用型大学在中国成功实践的突破口,同样在于以政策作为关键点的体制问题。例如,推动传统院校向应用型大学或者创业型大学转型,首先要确立高校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政策方案。就如埃兹科维茨所言,“大学之间将出现分工,一些主要依靠政府支持进行基础研究,另一些主要依靠工业支持进行应用研究”[30]。尤其在政府主导的教育体制下,传统院校的转型与发展必须依靠政策的牵引才能真正实现,难以寄望在获得西方自治大学那样的办学自主权之后再来推进。当前,以资源分配作为主要内容的重大政策,例如“双一流”建设方案,都在引导高校往传统大学方向发展,走了一条单轨式的学术研究型大学之路。这就可以理解,无论国家如何倡导地方院校转向应用型,呼吁高校根据社会需要办出特色,中国所有大学仍然不遗余力地向传统学术研究型大学看齐。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政府其实已经认识到“千校一面”的危害与源头,同时也在努力从政策上引导高校办出特色。例如,2018年7月国家发布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提道:“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以同行评议为主;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以行业用户和社会评价为主;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以用户评价、第三方评价和市场绩效为主。”“分类完善职称评价标准,不将论文、外语、专利、计算机水平作为应用型人才、基层一线人才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落实职称评审权限下放改革措施。”如果再从分类评价、资源配置等重大政策上予以推动,那么传统院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再而发展为中国特色创业型大学的过程就会缩短。(www.chuimin.cn)

总之,创业型大学中国实践的前景与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实效紧密相连。当传统院校能够通过教学育人的适切性以及科研成果的有效性赢得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支持,建成名副其实的不同科类不同层次的一流应用型大学,那么最终以自力更生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特质的创业型大学就会自然诞生。如果中国的应用型大学建设难以顺利推进,那么创业型大学的中国实践将会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