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创业型大学教师学术成果转化实践

创业型大学教师学术成果转化实践

【摘要】:但是,在创业型大学,其组织特性与办学文化则要求教师整体转型。对于一所成熟的创业型大学来说,所有的教师均能从情感上接受既定的办学定位,并结合自己的工作与特长,投身于学术成果转化与创造性人才培养工作中来。也就是说,在一所创业型大学,任何教师都要为学术创业这种新的历史使命做出贡献。

在传统型大学,就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一样,存在各种价值取向的教师。但是,在创业型大学,其组织特性与办学文化则要求教师整体转型。尤其在“创业文化的认同感还未高度形成”[23]的今天,一所传统型高校率先走上创业型大学道路,外部负向的舆论环境压力较大,如果内部未能形成一种声音,其组织转型就更加艰难。具体而言,其理由可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分析。

第一,文化上的要求。在一所高举学术创业大旗的高校,一部分教师积极推动学术成果转化,另一部分教师很难安心固守学术象牙塔。在一所大学中,学术创业的文化氛围就像一个大旋涡,会将每一位教师卷入其中。那些处在学术创业最佳阵地的教师,会在一些成果转化大户的带动下,积极加入学术创业阵营,或者自立门户,或者跟随团队;那些处在学术创业不利阵地的教师,比如文史哲乃至基础理学等学科教师,他们会在硬性的政策引导与软性的环境熏陶下,走出原有纯粹论著取向的研究,实现理论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最后一跃,产生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总之,在学校打开紧闭的学术生产大门并且积极推进学术创业政策之后,例如“更加认可教师创业者,将创业整合到教师的任职和评选过程中”,[24]创业文化必定会影响每位大学教师。只不过,不同的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学术创业活动中来。

第二,冲突上的要求。冲突也属于一种文化,可以归入文化范畴。只不过,这里是为了揭示教师之间角色对立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理想的创业型大学模型中,许多人以为,对于专任教师来说,一部分教师专事教学育人工作,一部分教师重点关注学术成果转化,他们分工合作,共同推动大学整体的学术创业。“美国模式中的创业反应是基于学科特色而发生在特定院系的革命,并非全局性的。”[25]应该说,这对于注重统一规范管理模式的中国大学来说,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一是因为若各自不熟悉对方的工作,缺乏对应用研究或者基础研究的理解与包容,双方的工作都难以达到最完美的程度;二是双方互不理解,也难以达成理解,最后使这种冲突上升为学校的矛盾,影响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例如,那些在教学育人上投入较多时间与精力的教师,会抱怨那些热衷于学术成果转化的教师,批评他们不重视人才培养,甚至对学校的创业政策予以抵制,而那些积极推动学术成果转化的教师,则抱怨这些传统型教师拖了学校的后腿,影响到他们经济收入的分配,甚至谴责他们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课堂教学质量低劣。事实上,任何一种类型的教师,要做好相应的工作,都不容易,更何况那些既要承担教学育人工作又要推动成果转化的教师。可见,在一所创业型大学内部,尽管通过所谓的“顶层切片”[26]予以平衡不同类型教师的利益,但由于缺乏角色体验,仍然会产生不少矛盾,影响学校的和谐与发展。这就要求创业型大学所有的教师,均能从成果转化的方向出发,至少要从关注学术创业的角度做好相应的工作,为学校整体的学术创业做出自己的贡献。(www.chuimin.cn)

第三,分工上的要求。在某些定位于创业型大学的高校,一方面不乏一些大学教师开启了学术成果转化工作模式,但另一方面,却时常听到某些教师在课堂或者会议甚至媒体上公开声讨学术创业。这就可以想象,该所大学无论在整体的学术创业,还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上,必定存在着人为的阻力与障碍。对于一所成熟的创业型大学来说,所有的教师均能从情感上接受既定的办学定位,并结合自己的工作与特长,投身于学术成果转化与创造性人才培养工作中来。那些暂时没有走向市场甚至决定固守象牙塔的大学教师,只要他们信奉学术的生命在于应用,认可大学的成果贵在转化,接受创业文化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他们就可以对学校整体的创业文化以及创造性人才培养工作带来积极的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在一所创业型大学,任何教师都要为学术创业这种新的历史使命做出贡献。只不过,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分工与表现形式。有些时候,我们甚至以为某些教师与大学转型之前的教师没有任何区别,但在他们内心深处,其精神追求、工作状态与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变化,不会对学术创业的战略定位带来反向作用力。一旦他们能够投入相应的学术创业,在一所大学内部各种分工合作、共同创业的氛围就形成了,这所大学就能以整体推进的方式迅速走上卓越的创业型大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