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创业导向的教师评聘标准与校级层面

创业导向的教师评聘标准与校级层面

【摘要】:同时,通过对传统教师转型为创业教师的障碍分析,可以很好地理解传统大学转型为创业型大学艰难的原因所在,从而进一步理顺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基本环节。可以说,这是任何传统高校转型为创业型大学之初最为基础的一项工作。因此,要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就必须从这两个根本问题切入,转变教师评聘标准,建好校级成果转化平台。[5]当前,这五个要素成为国内不少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视为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的金科玉律。

推进创业大学建设,关键在实现学术成果转化。[1]然而,学术成果的生产主体,正是大学教师。只有大学教师能够生产出可以转化的科研成果,只有他们具有学术创业的意识与热情,传统大学才有可能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可以说,有什么类型的大学教师,就有什么类型的大学;有什么层次的大学教师,就有什么水平的大学。“大学的转型和发展的基础是教师,教师是创业型大学转型的核心力量,只有大学教师的转型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的转型。”[2]无论是开展创业型大学研究,还是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都应该关注教师转型问题。当前,国内致力于创业型大学建设的不少高校,之所以难以转型,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掣肘因素,但是,最根本也是最外显的原因正在于大学教师没有实现转型,他们仍然与传统大学或者原来的工作模式一样,注重形而上的研究,不关注学术的应用。可见,在一所大学中,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由纯粹的教学科研向“学术创业与教学科研并重”转向,就意味着该校在多大程度上向创业型大学转向了。同时,通过对传统教师转型为创业教师的障碍分析,可以很好地理解传统大学转型为创业型大学艰难的原因所在,从而进一步理顺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基本环节。

实现教师转型,亦即传统教师转型为创业教师,最大的障碍之一在于教师评聘的标准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例如,某所高举创业型大学大旗的高校,在学校层面上,创业型大学建设搞得轰轰烈烈,各种激励学术创业的政策不断推出,可是,在教师层面上,他们仍然与往常一样,在工作内容与方式上没有任何变化,许多参与座谈的教师甚至根本不知道也不想去知道什么是创业型大学。一所致力于走创业型大学之路的高校,教师们之所以难以在传统的“两个中心”基础上再增加学术创业的使命,关键原因之一正是传统的教师评聘标准没有改变,考评教师的指挥棒依然与往常一样。可见,推进教师转型,进而实现大学转型,首先必须转变评聘标准。不过,我们还应该分析,为何那些有志于创业型大学建设的高校,在转变教师评聘政策上仍然这么艰难。本文认为,在现有的学术生态环境中,任何一所高校要推动教师向学术创业的方向转型,都非常困难。其一,大学教师的来源往往较为单一,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科研究到学科研究,在一个封闭的学术体系中转换场景,缺乏学术创业的意识、经历与本领。其二,政府作为公办高校的管家,主要基于学术标准来评价大学,在此情形下,任何一所高校若按创业型大学的模式来评价教师,关注学术创业,那么,不仅难以获得政策的支持,而且面对周边传统的高校及其同行们,教师们会感到非常孤独,产生抵触情绪,因为“学者对一个学科的忠诚度远远高于对于一所大学的忠诚度”。其三,在中国公办高校,辞退一位不合格的教师比引进一位优秀的教师要难得多,同时,高校在聘请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等方面,缺少充分的自主权,至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阻力。以上三点不是全部,但足以表明国内任何一所高校若要实施以学术创业为导向的教师评聘体系,必定困难重重。不过,这也表明,我国传统高校要推动教师转型,加快创业型大学建设,最好形成创业型大学战略联盟,作为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院校,共同从政府那里获得必要的政策,以更好的政策环境推动教师转型,同时扩大师资来源通道,加快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实现教师转型,另一个最大障碍在于缺乏校级层面的成果转化平台,也就是说,学校没有有效地帮助教师们走向学术创业。可以说,这是任何传统高校转型为创业型大学之初最为基础的一项工作。这是因为,建设创业型大学,推动教师转型,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直接开展学术创业,而是指他们的学术生产由面向发表转为面向应用。对于大学教师来说,他们的基本工作主要还是教学育人与科学研究。他们关注市场,只是为了生产应用性成果以及配合他人实现成果转化。但是,对于作为组织转型的创业型大学来说,则必须组建一支帮助教师转化成果的队伍,形成学术成果转化平台,类似于斯坦福大学的技术许可办公室、我国台湾中兴大学的产学智财营运中心,[3]而不能仅仅将成果转化看成大学教师个体的事情。否则,具有再多创业教师的大学,也不能称为创业型大学。可是,中国公办高校要组建一个推动成果转化的中介组织,极为不易,更不用说直接创办公司了。其一,这个平台既涉及学科本身问题,还需要财务、法律等许多专业知识,需要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其二,自治是创业型大学生存发展的前提[4],中国公办高校不具有美国私立大学那样较为独立的财务自主权,无论是平台的对外联络还是校内的利润分配,都很难让大学作为一个独立法人在市场中进行自由运转。其三,极具学术创业前景的教师或许不满意现有的创业收益提成,他们会自己直接创办公司,这对于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来说是有影响的。不过,推动创业型大学建设,目标应该是实现学术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经济建设,而不是完全基于一所学校的财政紧缺,以增加办学收入。从这一点来看,有更多的大学教师自己创办公司,转化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更多的学生,值得社会以及大学的鼓励。(www.chuimin.cn)

从传统教师转型为创业教师的最大障碍来看,一是缺少相应的教师评聘标准,二是尚无有效的校级成果转化平台。因此,要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就必须从这两个根本问题切入,转变教师评聘标准,建好校级成果转化平台。可以说,这是任何一个传统高校转型为创业型大学必须经历的两个基本环节,其他各种转型策略或者政策环境都是为此做准备的。例如,在创业型大学建设途径上,克拉克曾提出实现组织转型的五个要素: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整合的创业文化[5]当前,这五个要素成为国内不少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视为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的金科玉律。应该说,这五个要素对于创业型大学建设来说都非常必要,缺一不可。但是,五者之间不少是互为前提与基础的,彼此之间能够相互推论出来,而且,抓住了教师评聘标准与成果转化平台,也就包容了这五个要素。例如,当前国内任何一所高校,若能扭转现有教师评聘机制,建立并推行创业导向的教师聘任体系,必定形成了强有力的驾驭核心,必定能够激活学术心脏地带;在此基础上,形成校级层面的成果转化平台,让教师与学校共同从成果转化中获得利益,这就自然拓宽了发展外围,建立了多元化的资助基地,形成了整合的创业文化。因此,推进创业型大学的本地化建设,就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从教师转型视角切入,抓住可以操控的牛鼻子,首先瞄准教师评聘标准的转变,进而建立成果转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