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创业型大学:从学术资本到生产力

创业型大学:从学术资本到生产力

【摘要】:不过,学界在研究创业型大学学术资本转化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很少看到作为创业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作为与贡献。例如,创业型大学强调学术资本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不意味着要由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其三,知识有价是创业型大学学术资本转化的理论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教学服务领域必定会让学生承担全部教育成本。

将学术资本转化作为创业大学的组织特性,在潜心研究创业型大学的学者中,能够获得较为广泛的支持。不过,学界在研究创业型大学学术资本转化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很少看到作为创业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作为与贡献。创业型大学首先属于大学,大学自然要以培养人才作为天职,离开或者淡化了人才培养的创业型大学,肯定不是我们所推崇的创业型大学。可以说,这是一个常识问题,每位研究创业型大学理论的学者不难知道这个浅显的道理。但是,为了突出创业型大学与传统型大学的显著区别,我们在表述创业型大学的学术资本转化时,往往只强调了显而易见的科技成果转化。正如有文在梳理各种关于创业型大学的定义时指出的,这些定义普遍“对创业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只字未提”[22]。不过,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在努力纠偏人们对于创业型大学的这种误解。例如,有文提出并论证创业型大学有内外部两个着力点,内部着力点在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外部着力点在于实现成果转化。[23]当将学术资本转化视为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学术资本转化”这个关键词,来统合创业型大学的内外部两个着力点。从学术资本转化的角度来说,作为内部着力点的培养创造性人才,正是学术资本向人力资本的转化;作为外部着力点的实现成果转化,正是学术资本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如前所述,对于第二个转化,学界能够达成共识。但是,对于第一个转化,亦即创业型大学要实现学术资本向人力资本的转化,很容易被误解为将教学服务全部推向市场,实现人才培养的企业化、商业化运作。应该说,当将学术资本转化视为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之后,我们就不能再将创业型大学视为创收型大学,从而其学术资本向人力资本的转化,就不可能体现出强烈的商业色彩,而是指教学服务产品向学习者个体内在素质的转化,亦即知识在个体身上的内化。为了进一步论证以“学术资本转化”统合创业型大学内外部两个着力点的合理性,确立本创新观点的理论基础,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分析。

其一,创业型大学实现学术资本向“现实生产力”与“人力资本”的两个转化,并不是从直接的商品交换而言,而是从学术资本的有用性角度进行论述。换句话说,大学的学术资本贵在转化,这种转化不是针对经济效益的转化,而是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转化为学习者的内在素质。否则,大学创造再多的学术资本,都是没有多大价值与意义的。例如,创业型大学强调学术资本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不意味着要由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事实上,大学教师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许多高校不能由此直接获得经济效益,也只有让创造者个体享受这种经济回报,才能激发广大教师推动成果转化的热情。又如,创业型大学强调要让学术资本从知识状态转化为学习者的素质,内化到个体身上,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让这种教学服务变成赤裸裸的商品交换。有文在提出并论证创业型大学学术资本转化的三大领域时,亦是从学术资本的有用性、功能性而不是商品性、价值性角度进行论述。该文提出,创业型大学的学术资本转化主要有三大领域:一是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二是针对校外学习者的教学服务,三是针对校内学习者的教学服务。[24]这三大领域,正是创业型大学需要重点推进的三大转化工作:实现学术资本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学术资本向校外学习者的个体素质转化;实现学术资本向校内学习者的个体素质转化。创业型大学奉行学以致用而不是学以致知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在理论上成为推动这三大转化工作的最佳实践平台。本文提出的两个转化,既实现了以一个关键词来统合创业型大学的内外部两个着力点,又概括了前文从三大领域解析出来的三大转化。这种创新的理论见解,基于学术资本的知识属性而不是商品属性,商业取向并不明显。

其二,“学术资本”“人力资本”只是意味着“学术”“人力”属于重要的资源,并不表明其必然存在牟利的价值取向。在教育学界,不少概念边界并不明确,存在讨论与变换的空间。“学术资本”“人力资本”等,就是这样的一些概念。对于这些概念,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更多地要根据前文上下论述来理解其内涵;同时,在运用过程中,只要不至于误解一些在学界获得普遍共识的概念及其内涵,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论需要来运用这些概念。例如,“学术资本”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概念,有文将之视为“学术资本化”的同义词,认为只要贴上“资本”标签,就具有“牟利”倾向。应该说,相对于“学术资本化”和“学术资本主义”而言,“学术资本”是一个不含特殊情感或者价值倾向的中性词。[25]也就是说,“学术资本”本身并没有表明“牟利”“商业化”等价值倾向,只意味着学术本身相当于一种很重要的资源。与此类似,“人力资本”主要是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26]也是一个不含特殊情感或者价值倾向的中性词。当我们从这些不带价值取向的“资源”视角来看待各种“资本”之后,以“学术资本转化”这个关键词来统合创业型大学的内外部两个着力点就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www.chuimin.cn)

其三,知识有价是创业型大学学术资本转化的理论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教学服务领域必定会让学生承担全部教育成本。从知识的角度来分析,创业型大学实现学术资本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亦即实现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创业型大学实现学术资本向人力资本的转化,亦即实现科学文化知识向学习者个体素质的转化。具有经营取向的创业型大学在实现知识的双重转化过程中,自然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知识有价则是贯彻该原则的理论前提。有效的知识定价机制,可以极大地激励知识的创新与流通。[27]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创业型大学就变成了商业化大学?尤其教学服务领域的知识转化,是否就意味着让学生全额自费上学?应该说,这是两回事。知识有价与等价交换,是一切市场活动的准则;要不要由个人承担全部成本,是否将公共产品变成私人产品,这是一种价值选择。对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学界争议不大,本文主要针对教学服务领域的知识有价来阐述。知识有价,并不意味着要让学生承担全部教学服务成本。在中国的公办高校,政府是教学服务产品的最大买家。无论华威、MIT和斯坦福等西方的创业型大学,还是中国未来由普通公办本科院校成功转型而来的创业型大学,政府都会为其提供的教学服务产品付费,均没有打破知识有价与等价交换的市场准则。现实的问题是,无论传统型大学还是创业型大学,在推动教学服务产品到学生内在素质的转化上并不令人满意,没有体现出等价交换的原则。直白地说,就是政府与学生花了这么多钱来购买教学服务产品,但这种产品值不了这么多钱,加上大学的独特使命正在于人才培养,创业型大学在培养人才上尤显乏力,从而在校内教学服务这个领域,更应该是创业型大学重点推进的领域,以实现等价交换的原则。至于知识定价难以确定的客观事实,这又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28]并不影响知识有价作为创业型大学学术资本转化的理论基础。这就像不能因为无法准确测量剩余价值而否定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一样,我们也不能因为难以准确测量知识价值而否定本文在创业型大学学术资本转化方面的理论创新。

总之,学术资本转化作为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不能仅仅局限于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还要关注教学服务领域的学术资本转化,亦即实现教学服务产品向个体内在素质的转化。以“学术资本转化”来统合创业型大学的内外部两个着力点,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而且在实践上有利于我们践行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兼顾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并且突出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与实效性。从学术资本转化的历史使命这个高度,而不是从学术资本主义的经济行为这个层面出发,创业型大学就不可能转变为创收型大学、商业化大学,更不可能将培养人才的教学服务当成像衣服一样的商品在市场上公开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