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当前不少高举创业型大学旗帜的高校,往往将学术心脏地带局限于学科,忽略学院与专业。专业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教学服务的重要创业平台,只有激活了专业,才能体现创业型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特有属性。但是,对于理想的创业型大学来说,应是多领域的学术创业模式、全方位的学术生产平台。......
2023-10-05
如前所述,创业型大学既可以由研究型大学转型而来,也可以由教学型大学转型而来;创业型大学必定属于创新型大学,但较为含糊的“创新”概念不能揭示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那么,综合埃兹科维茨与克拉克两位理论鼻祖的观点,到底以什么作为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或者说灵魂最为合适?事实上,学界对于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是有过界定与讨论的。一种观点认为,创业型大学注重商业运作,相当于企业化大学,学术资本主义可谓其组织特性。美国两位学者希拉·斯劳特(Sheila Slaughter)与拉里·莱斯利(Larry L.Leslie),对该观点起了重大推动作用。他们在合著的《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与创业型大学》一书中指出,只有使用“学术资本主义”(academic capitalism)一词才能完全表现利益动机向学术界的侵入,体现创业型大学以市场效益作为发展准则。[13]国内学者普遍认识到了创业型大学追求经济效益的利益诉求,为体现其与传统型大学的显著区别,不少学者直接将学术资本主义视为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14]不过,尽管这些学者将学术资本主义作为创业型大学的标签,笔者却很少看到正面论述这种观点的国内学者违背大学常识:筹措经费只是手段,学术提升才是宗旨。只有那些针对性的批判性论文,才会从捍卫高等教育的公益性立场出发,误以为创业型大学就是单一地以创收多寡来评判成败的大学。为了避免人们对于创业型大学的理论误解,更是为了指引创业型大学的中国实践,学界出现了一个新的命题: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不是学术资本主义,而是学术资本转化。该文从创业型大学组织特性确立的理论依据、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个全新的命题。[15]通过该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学术资本转化”一词不仅能够精准揭示埃兹科维茨与克拉克关于创业型大学的核心观点,相当于他们两位乃至其他学者关于创业型大学内涵的唯一“公约数”,又有利于扭转创业型大学在人们心目中逐利、商业等功利主义的认识。
当然,国内不少学者将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归于学术资本主义确有学理依据。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在论述创业型大学时就容易滑入创新型大学的维度。埃兹科维茨在论述创业型大学的学术资本转化时,远远不只是从推动学术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历史贡献角度而言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创业型大学需要通过学术成果转化筹措办学经费、维护大学自身独立等本位价值。正如埃兹科维茨所言,这是“大学摆脱其以往从社会其他部门获得支持的接受救济或者是慈善机构形象的过程”[16],“知识的资本化已经取代了无私,成为科学规范[17]”。至于克拉克关于创业型大学以经济作为手段的论述,只要仔细读读那两部著作,都可以获得充足的证据。例如,克拉克介绍了华威大学“顶部切片和交叉补助”的创收分配办法,[18]成为国内众多学者构建创业型大学分配制度的重要参考。结合华威大学在位时间长达20年之久的首任副校长巴特沃斯(Jack Butterworth)不顾一切阻力推行“亲工商路线”的曲折过程与巨大业绩,谁也无法否认华威大学的成功,“最为突出的一条,就是用经营的理念去办大学,即用企业的精神办大学”[19]。再如,在《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一书中,克拉克的观测对象由原来的5所欧洲教学型大学扩大到全球各种类型的16所大学,包括MIT和斯坦福。在该书中,作者论述的主线之一就是办学经费的来源构成,政府核心资助的比例是否不断下降,这些都体现了鲜明的市场经营理念与学术资本主义气息。1999年,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甚至直接将“商业化”和“使事物发生的科研”作为该校年报的两个主题。[20]可以说,在这部著作中,把这些大学成功的要素再进行归纳整合,能够用该书第三个部分的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自力更生”。笔者越来越觉得,“自力更生”是破解创业型大学概念纷争最重要的关键词,甚至可以说,所谓创业型大学,就是自力更生的大学。这与埃兹科维茨“摆脱慈善机构形象”的观点如出一辙,成为两位理论鼻祖关于创业型大学研究的理论支点。那么,创业型大学怎样实现自力更生?显然,大学只能主要依靠自身独特的学术资本来筹措办学经费。从而,学界将学术资本主义视为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也就顺理成章了。(www.chuimin.cn)
但是,“学术资本主义”的称谓,容易让那些只关注只言片语的论者误以为我们所推崇的创业型大学,仅仅是那些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化大学,或者要把传统型大学推向商业化大学。更重要的理由在于,创业型大学以学术资本筹措办学经费,在许多情况下不是直接的经济行为,而是间接的经济行为。例如,MIT、斯坦福鼓励师生创业,但学校并不直接创办企业,师生创业的收益主要归创业者个人,学校为师生创业提供帮助但从中直接获利甚少。这些名校凭借学术资本,除了从政府与学生那里直接获取经费之外,另从校友那里间接获得了大量捐赠。进入21世纪初期,斯坦福获得的社会捐赠占收入的比例为25%,MIT也不低于研究型大学的平均数16.25%,[21]这种比例还有增加的趋势。校友为什么要捐赠给母校,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感恩情怀,亦即广义的教育质量。可见,创业型大学凭借学术资本开展的“自力更生”活动,在某些高校或者某些领域,不是一种直接的金钱交换关系,我们使用“学术资本转化”代替“学术资本主义”更为妥当。如此一来,学术资本转化就成为创业型大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而且其内涵已经与表面的商业活动没有直接关系。
有关创业型大学研究散论的文章
但是,当前不少高举创业型大学旗帜的高校,往往将学术心脏地带局限于学科,忽略学院与专业。专业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教学服务的重要创业平台,只有激活了专业,才能体现创业型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特有属性。但是,对于理想的创业型大学来说,应是多领域的学术创业模式、全方位的学术生产平台。......
2023-10-05
作为身在创业型大学中的一名推动者、见证者与研究者,本人已经感受到阻力重重。例如,本人曾在某所创业型大学多个二级学院进行调研,听取教师们对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困惑与希望。传统型大学转型为创业型大学,最后依靠的力量还是专任教师。由此观之,当前国内对于创业型大学的推动,主要还体现在宣传策动、组织架构、体制改革、制度建设等方面,远远没有达到教师转型、科研转向、学术创业、学校转型甚至创业文化形成的目的。......
2023-10-05
将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确定为学术资本转化,既是一种事实判断,也是一种价值判断。于是,只有学界明确将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界定为学术资本转化,才能推动创业型大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朝既定的方向发展。在这种理论预设下,我们必须明确学术资本转化带来的社会价值,以此表明创业型大学的历史意义与发展前景。......
2023-10-05
基于不同的学术逻辑,不同的学术组织,国内外高校的“学术心脏地带”自然不尽一致。在宣教授这里,更多地强调了后者,以便能够更加直接而又牢固地抓住创业型大学的“学术心脏”。从学科的视角来寻找我国创业型大学的“学术心脏”,确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从而,从国内高校的现实性与特殊性出发,将学科组织直接界定为创业型大学的“学术心脏地带”是有重要意义的,在概念内涵上实现了中国的本土化改造。......
2023-10-05
同时,创业型大学不等于创收型大学、商业化大学,但并不意味着创收型大学、商业化大学不能成为创业型大学。当前,由于政策、利益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少有高校明确表明营利的身份,所以,我们主要从公益型的角度来梳理教学服务类与学术应用类两种类型的创业型大学。......
2023-10-05
西方创业型大学理论虽然存在各种流派,且两位创业型大学理论鼻祖亦没有明确其商业化、营利性大学的身份,但是,学术资本化、办学商业性特征在各种创业型大学理论流派或多或少地闪现。[19]从此,创业型大学便与学术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以致国内学者直接将学术资本主义视为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这表明创业型大学的中国实践不能沿用以学术资本主义作为组织特性的创业型大学理论,需要对西方创业型大学理论进行中国化改造与诠释。......
2023-10-05
但是,在创业型大学,其组织特性与办学文化则要求教师整体转型。对于一所成熟的创业型大学来说,所有的教师均能从情感上接受既定的办学定位,并结合自己的工作与特长,投身于学术成果转化与创造性人才培养工作中来。也就是说,在一所创业型大学,任何教师都要为学术创业这种新的历史使命做出贡献。......
2023-10-05
我国高举创业型大学旗帜的高校,根据领导个人的理解以及学校自身的优势,从不同的方面来认识与激活创业型大学的学术心脏地带。可以说,传统型高校在向创业型大学转型过程中关注某一个方面,只是一种策略或者手段,最终目标应该是全面激活创业型大学的学术心脏地带。在此,以某创业型大学激活学术心脏地带的创新做法为例试做说明。该校如此设置二级学院,主要还是缘于改革的阻力,不能按照创业型大学的理想方案重新架构。......
2023-10-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