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但是,时至今日,中国对于创业型大学的研究仍然处在翻译介绍、概念辨析乃至伦理价值之争的初级阶段,远未实现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内涵诠释与理论构建。本文从类型划分视角出发,在梳理与分析国内学界三种关于创业型大学的分类观之后,基于其分类体系研究的合理因素,构建了中国创业型大学实践模式图。......
2023-10-05
学界普遍认为,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和亨利·埃兹科维茨(Henry Etzkowitz)在20世纪末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出“创业型大学”这个概念,他们两位均是这个概念的提出者与奠基者。[3]确实,他们两人对创业型大学理论均做出了具有开创性价值的重大贡献,可以同时被尊为创业型大学的理论鼻祖。正因为有两位理论鼻祖且在概念提出初期两者的理论视角不尽一致,从而国内学者在寻找创业型大学理论源头来论证自己的某些学术观点或者实践路径时,就不能完全依赖埃兹科维茨或者克拉克的个别化观点,更不能将他们两位初期的观点或者案例作为我们研究创业型大学的全部内容、理论基石或者金科玉律。
埃兹科维茨在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是以MIT、斯坦福等美国研究型大学作为案例高校,论述这些高校如何通过学术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经济成为大学典范的。“创业型大学应该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并在学术知识的创造过程中增加收入。”[4]当前,创建于19世纪中期的MIT,在学界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所成功的创业型大学。对于这所大学,埃兹科维茨给予过极高的评价,指出MIT“开创了大学与企业联合的模式并且将其推广到其他院校。……将基础研究和教学与产业创新结合在一起的MIT模式,正在取代哈佛模式成为学术界的榜样[5]”。埃兹科维茨是第二次学术革命的提出者,在中国最受关注的理论成果之一便是他研究大学、产业与政府三者关系的“三螺旋”(triple helix)理论,后来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到创业型大学理论研究上来。在三螺旋创新模式中,大学、产业与政府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在此条件下的任何一种组合方式,都可以成为组织创新的兴奋剂。[6]2013年,笔者在策划与筹办创业型大学学术高峰论坛时,试图邀请埃兹科维茨参加会议,但由于接洽方提出的报告费用超出会议预算,最后我们只能留下一个遗憾。就目前笔者对埃兹科维茨关于创业型大学的认识来看,需要在此强调的其代表性观点有这么两个:一是大学经历了教学型、研究型和创业型三种模式,创业型大学必须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发展过来;二是创业型大学凭借自身独特的学术资本获取办学资源,推动学术成果转化,在理论上代表未来大学变革的一种走向。国内不少学者对于创业型大学的理论研究,正是基于埃兹科维茨的学术见解,认为创业型大学是研究型大学学术创业的升级版,只有研究型大学才能建立创业型大学。例如,有文认为,创业型大学“是研究型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7];在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理论研究上曾经有过深入研究的王雁博士明确提出,“创业型大学首先是研究型大学[8]”。还有文指出,“所有的创业型大学都属于研究型大学,但并非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是创业型大学”[9]。“创业型大学始于20世纪后期,是欧美、澳洲和亚洲部分研究性大学率先推行的一种大学转型发展的新范式,也是大学发展的新阶段。”[10]国内学者之所以将创业型大学视为研究型大学的升级版,而否定教学型大学走向创业型大学的可能性,主要是基于埃兹科维茨最初对于研究型大学学术创业的理论假设。[2](www.chuimin.cn)
研究克拉克关于创业型大学的思想,国内学者主要根据王承绪先生亲自翻译的两本著作,即《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与《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在第一部著作里,克拉克以英国的华威大学、荷兰的特文特大学等欧洲五所教学型院校作为案例高校,论述这些高校如何通过大学转型的五个要素(一个强有力的驾驭核心、一个拓宽的发展外围、一个多元化的资助基地、一个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一个整合的创业文化)成为大学典范。这五个要素,后来成为我国许多学者探索创业型大学建设路径的金科玉律。从这里可以看出,克拉克最初研究创业型大学,是从教学型大学而不是研究型大学出发的。结合克拉克后期对于创业型大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克拉克的创业型大学观,既包括教学型大学,亦包括研究型大学。这一点,在他第二部著作所介绍的16所不同案例高校(包括了美国的MIT、斯坦福等研究型大学)可以充分地体现出来。同时,如果我们只从第一部著作尤其是该书前面概述性的文字表述中分析,很容易将克拉克关于创业型大学的内涵锁定在“创新型”“组织转型”等关键词上。正如克拉克开篇所指出的,“针对这些大学,大家都有很好的理由称之为欧洲创新型大学联合会(European Consortium of Innovation Universities)”[11]。虽然创业型大学必定属于创新型大学,但是,创新型大学不一定都是创业型大学,从而创业型大学不等于创新型大学。[12]如果我们将创业型大学仅仅定位于创新型大学,则是对克拉克关于创业型大学内涵的误解。可以说,“创新型”不代表创业型大学的全部内涵,或者说这种表达过于含糊,不足以明晰创业型大学的精神实质。如果认真分析克拉克在该书中对欧洲这五所大学转型与发展的描写,尤其再看看第二部著作,我们就会悟出,创业型大学既不能局限于埃兹科维茨所谓的研究型大学学术创业的升级版,也确实不是克拉克最初拟以“创新型”作为组织概念所能揭示的。对此,下文进一步分析。
有关创业型大学研究散论的文章
[1]但是,时至今日,中国对于创业型大学的研究仍然处在翻译介绍、概念辨析乃至伦理价值之争的初级阶段,远未实现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内涵诠释与理论构建。本文从类型划分视角出发,在梳理与分析国内学界三种关于创业型大学的分类观之后,基于其分类体系研究的合理因素,构建了中国创业型大学实践模式图。......
2023-10-05
不过,我们也能发现中国学界已有学者从中国案例高校的战略目标定位或者其体现出来的主要特征出发,研究中国创业型大学的分类问题。当然,这五种模式的划分标准,主要基于学校的战略目标定位或者发展战略重点,缺乏具有普适性的理论基础,从而无法作为未来更多中国创业型大学的分类依据。......
2023-10-05
从观念角度分析,创业型大学存在学术文化与商业文化的价值冲突。可见,学界对于创业型大学的价值认识主要基于高等教育的规律与功能,基于大学的本质和使命,与文化传统、政治制度、教育政策等关系都不密切,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认同或者价值冲突。本文从观念、行为、主体三个不同层面,系统地梳理学界关于创业型大学带来的价值冲突。......
2023-10-05
学科衍生专业,专业组成学院,激活了学院与学科,也必定会激活专业。这亦表明,在创业型大学,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统一的,最终都是利用学术成果,走向市场,服务社会。激活专业,学科建设是前提与基础,课程建设是其载体与体现。也就是说,创业型大学应该“做实学科,做虚专业”。如果一所创业型大学的专业成为坚如磐石般的实体组织,那么所谓的激活专业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激活”。......
2023-10-05
创业型大学教师的整体转型,不等于创业型大学教师的同步转型。事实上,同步转型既不科学,也不现实,通过重点推进来带动整体转型,是创业型大学引领教师实现成果转化的必然选择。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活动,是一种学术创业,一流的学术成果是其活动开展的前提与基础。[27]在这种情况下,创业型大学只能有重点地推动学术创业。这应该是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方向,亦是创业型大学教师的理想状态。......
2023-10-05
MIT、斯坦福、华威大学在国际上被誉为创业型大学的典范。在这些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实践过程中,同样是以注重社会服务、推动成果转化、倡导创新创业作为新的使命与追求。[19]总之,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从实践活动来看,我们已经把学术成果转化作为创业型大学的身份标识。实现学术成果转化,也就成为彰显创业型大学教师身份的标志性使命。......
2023-10-05
在创业型大学,若以经济指标作为指针,则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21世纪以来,随着创业型大学理论[1]的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兴起了一批创业型大学。当前,要让更多的传统型院校转型为创业型大学,并且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支持,必须将社会贡献度作为教师转型的重要指针。......
2023-10-05
可是,MIT却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所成功的创业型大学。我国学习西方成功创业型大学的经验,离开这些工作与成效,都谈不上真正的学习与借鉴。另外,当前不少人常把MIT称为麻省大学。这样的一所大学,被人们冠名为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源自西方。我国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不得不学习西方。......
2023-10-05
相关推荐